财会革命-会计电算化-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PL的卡片才是有效的输入卡片,那么业务代号为PN的卡片即为无效的卡
片,当该卡片输入时,电脑就会拒绝接受。
完整性测试的目的在于保证输入的所有资料栏的资料数与预定的相符
合。例如,某一工资系统要求每一名新工人,都需要把其一些必要的情况打
印在按次序排列的两张输入卡片上。实际输入时,任何与原先预定资料数不
符的卡片,都将不为电脑所接受。完整性测试还可检查一栏中的字元是否全
为文字,还是全为数字。
逻辑性测试是对内存中各部分或各栏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业务,用程
序来检查其逻辑关系,并且拒绝任何错误的组合。例如:某公司订货系统的
操作,是由各分公司在接受订单时,电传至总公司,并产生纸带资料,然后
把纸带上的资料转化在磁盘中而形成订购单档案。在转化过程中,所有订单
都必须经过程序的校订检查,以确定仓库代号、订单号码、以及销售号代号
等都完全无误。
极限测试的目的,是在检查内存的资料时,视其是否超出了预先设置的
极限。一般来说,企业所发生的业务都有其合理的时间、价格及数量。例如,
电脑将拒绝存货数量为负的情况存在,也拒绝一个人在一天时间里工作了12
小时以上。
□检测控制
检测控制的目的在于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以便采
取适当的措施。例如:把一周之内工作时间累积超过80小时的职工的工资单
据列成清单,这就是一种检测控制。这份清单,也许是正确的,但极有可能
是出于系统的错误。或甚至于舞弊。检测控制无法防止问题的发生,但能在
问题一旦发生后,立即指出问题的所在。现就以下各方面来讨论检测控制:
1。资料传送
在原始资料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转换成机器可处理形式的过程中,资料
也同时由原始资料部门传送到资料处理中心 (或部门)。资料的传送既可以
用传统的方式 (如邮寄),也可以用电传或其他特殊的方法来实现,以确保
资料能迅速、安全地送到资料处理中心。
集批(batching)是资料传送的重要控制技术之一。所谓集批,就是指
把大量的业务划分为几个小组。集批通常多用于依序处理(sequential—
processing),但在直接存取system(direct—access)系统中也可以加
以运用。由于集批的内容过于专业化,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作过深地探
讨。但作为会计电算化人员,应另找专门书籍,补充上这方面的知识。
2。控制合计数
控制合计数一般是在一批输入资料处理之前由人工计算而实现的,然后
这个控制合计数也成为输入资料的一部分,输入电脑处理,电脑内部也可经
… 页面 85…
由程序设计,累计所处理的控制合计数,然后同原先输入的作比较。即使比
较的结果无任何错误,电脑也应该打印出一个确认比较结果的讯息,然后再
由电脑部门的控制小组加以复核。
3。文件记录与测试
恰当的文件记录和全面的程序测试程序,是程序测试正确性的最大保
证。记录良好、完整的文件,在原程序设计者不在场时,有助于找出程序错
误的所在,从而便于改正程序的错误。此外,若能在原程序设计者不参与的
情况下,就实际操作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作全面的测试,就可以把隐藏的
程序错误尽可能减低,而使系统能顺利圆满地运转。
4。标识
内标实际上是通过电脑存储于记录载体(例如内存、外存)之上的,并
且能够通过电脑对其进行控制。而卷标则为与某一特定的储存媒体相关连
的、机器可阅读的标识。档标则是与某一个档案有关的机器可阅读的标识。
档标有两种形式:即首标和尾标,这一点前已述及。一般而言,首标与
尾标多用于依序处理的档案,多数档案都有首标,尾标的使用则要视情况而
定,二者均包含有档案的名称及产生日期等数据资料。
5。输出查核
从理论上来说,适当的输入、处理及档案更新的控制,已经足以检测出
大多数的错误了。但为了确保处理结果的高度可靠性,就应该再加上输出控
制。基本上来讲,输出控制的功能,在于确定电脑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
未经批准的更改,并且资料大体上是合理而无误的。
最基本的输出查核,是以最后输出的控制合计,与输入的控制合计作对
比。此外,就个别科目作系统抽样,对于抽得的样本加以查核也是一种有效
的输出控制。查核可以由原业务进行者、控制小组、或内部稽核人员来执行。
□更正控制
更正控制的目的在于协助有关人员调查已检测出的错误的原因,并采取
改正措施。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搜集能够确定问题发生原因的证据。更
正行为本身通常是相当困难且相当耗费时间的,但又十分重要,因为它是解
决系统问题的主要手段。许多系统的进步、完善,都是由有关人员对问题采
取改正的行为而引发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改正的过程本身也可能会有错,许多组织的重要问
题,都是因未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改进方法而产生的。因此,更正
控制本身也需要有检测控制。
比较常见的更正控制有审计线索、差异报告、错误统计、备用档案及设
施、资料的回收等。现就错误的检测与再输入,及审计线索两个问题作一讨
论。
1。错误的检测与再输入
前已述及输入资料的控制问题,但是我们在运用上述检测出错误之后,
仍然需要设立特殊的控制技术,以保证所有更正措施,都是针对错误而出发
的,而其本身并没有错误。更正之后,正确的业务也应再次重新输入系统中。
这类控制至少应做到下列数项:
(1)设立错误登记簿,把所有电脑拒绝接受的资料、业务登记在簿。
当重新输入时,在登记簿上作出记号,并注明原先被拒绝的原因。
(2)改正后的资料、业务重新输入时,必须经过与原先同样的错误检
… 页面 86…
测与输入有效性的查核等程序。
2。审计线索
审计线索包括从凭证、日记薄、分类帐到工作底稿及各类报表等一切单
据表格。它使有关人员 (例如审计人员)能从原始业务顺向追查至汇总的金
额,也可以由汇总的金额逆查至原始业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汇总金
额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业务及营业状况。
当审计人员追查某一资料在公司内系统性的流动时,审计线索具有很大
的重要性。管理层在正常营业过程中,也需要查帐线索,以便回答顾客、股
东、工商部门甚至职工的询问。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使用之后,使得查帐线索与人工记帐系统相比,有了
显著的变化:
(1)原始凭证经过转录到计算机内之后,就被归档。归档之后,使日
后取用、参考就比较困难。
(2)有些系统可能直接同外单位系统连网,从而完全取消了传统的原
始凭证。
(3)总分类帐由电脑内存取代,而电脑并不显示达到最后汇总余额过
程的详细资料。
(4)资料处理循环不一定会产生日记簿或业务清单,因为提供这些资
料,就要发生一笔可观的成本。
(5)档案保存于电脑或各种媒体(例如磁盘)之中,并不经常性地打
印出其记录,仅就意外事件编制意外报告。
(6)保存于磁性媒体中的档案,除使用电脑外,无法直接阅读。
(7)由于多数资料与操作都是在电脑系统内完成的,因此其顺序难以
直接观察。
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到上述情况的变化,并应尽可能地在会计电算化系统
的设计过程中,协助系统设计员留出适当的审计线索。《财会革命——会计
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 页面 87…
一、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
□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宏观管理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对
全国和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组织推动、制定规划、
培训人员、制定制度等管理活动。
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的必要性可简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克服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问题。
(3)行使财政、财务管理职责的要求。
(4)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是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容
主要有: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根据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及会计工作自
身的条件和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全国、地区、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目标及
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等。各单位也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发展规
划,参考全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则、
工作计划以及实施措施等。
2。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为使会计电算化这项新兴事物在一开始就用制度引导其走上规范化、科
学化的轨道,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建设。进行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建设
是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既要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又要发挥各
级财政、财务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由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
特点所决定的。
3。搞好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
会计核算软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技术产品,它的使用关系到财务会计制
度的贯彻执行和会计信息的合法、安全、准确、可靠。因此,财政部门应在
会计核算软件投入使用或进行销售之前,对它进行评审,确定其合法可用性。
4。搞好会计电算化单位抛开手工记帐的审批
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和表现形式就是用计算机全部代替手工操作,但
这一目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搞不好,可能合使会计工作产生混乱或造
成数据丢失,给经营管理和国家、集体利益带来损失。因此,各级财务部门
要重视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抛开手工的审批工作,应制定一套会计电算化抛
开手工验收标准。
5。大力抓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只有培养千百万既懂计算机又有一定会计业务知识水平的人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