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中国企业没戏吗ii]-郎咸平-纯文本 >

第16章

[中国企业没戏吗ii]-郎咸平-纯文本-第16章

小说: [中国企业没戏吗ii]-郎咸平-纯文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也决定了外延片生产是整个LED生产流程中最困难的部分,目前一般是通过一种叫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MOCVD)的技术进行合成的。

图3…6外延片生成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技术,这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源物质的一种化学气相淀积(CVD)工艺。MOCVD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通用性,只要能够选取到合适的金属有机源就可以进行外延生长。通常MOCVD生长的过程可以描述如下:被精确控制流量的反应源材料(颗粒状金属材料)在载气(通常为H2,也有的系统采用N2)的携带下被通入石英或者不锈钢的反应室,在衬底上发生反应沉淀,均匀生长出薄薄的一层外延层,衬底是放置在被控制温度的基座上的。在反应后残留的尾气被扫出反应室。MOCVD工作原理如图3…7所示。

图3…7  MOCVD工作原理
  (2)切割——LED核心
  相当于从钨材料中抽出灯丝,如图3…8所示,不同于弯曲的灯丝,切割后的外延片是方块形。由于外延片这种特殊结构,想要完整无损伤地切割出需要的发光核心,是非常困难的。不仅需要真空环境,而且还要专业的切割机。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家厂家生产这种专用切割机。

图3…8  外延片切割
  (3)核心——放入LED芯片
  芯片之于LED,正如灯座之于灯泡,是供电部分。芯片是实现理想LED非常重要的装备,因为LED对电流的要求非常高。图3…9里是完工后的LED芯片简略图。
  (4)封装——LED芯片成发光体
  将LED芯片封装成为发光体,正如给灯丝灯座加上灯罩做成灯泡。灯罩的形状可以依据所需而不同,但封装的技术决定了这个发光体的使用寿命。图3…10的LED芯片就是封装在了一个方块形的灯罩内。

图3…9  LED芯片                     图3…10  LED封装
  (5)照明应用
  就是如何应用LED发光体了。就像应用白炽灯泡一样,根据不同功能和需要而装配产品。图3…11就是一例装配完LED发光体后的产品。

图3…11  LED应用
  3。本节小结
  在相同的五步流程中,我们发现和灯泡一样,对LED照明来说,第一步至第三步——外延片、切割和LED芯片是上游,第四步——封装是中游,第五步——应用则是下游。上游占了整体利润的70%,而且是国外五大厂商严格控制的,他们拥有85%~90%的相关专利。中国本土企业做得最多的还是最下游的封装和应用。了解了工序的流程和成功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布后,我们就了解了行业本质以及行业定位是紧密相关的。
  二、行业本质:技术为本,平衡集权和分权,最大化技术效用
  作为一个技术导向的行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苦于面对每家厂商都拥有的大量专利。而他们却有成功也有失败,所以不是技术或者专利决定一切,反而是如何最大化技术的效用才是成功的最终命题。我们发现所有成功的照明企业,无论是传统照明三巨头,还是新兴LED企业,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试图取得一个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下面的图3…12即简单解释了他们的共同点。而不成功的企业,如下文提到的住友或者台湾封装业,尽管都有自己的技术,但是由于没有平衡集权和分权,没有充分利用好技术,没有把握最大化技术效用的行业本质,都遭到了失败。

图3…12  行业本质
  1。何为集权
  简而言之,就是构建技术壁垒,以限制竞争,提高自己的利润率。我们看到进入LED照明时代后,大量针对侵权的诉讼层出不穷。而产业内大厂则趋向于结成攻守同盟,互换专利形成专利池,全方位控制技术专利,合力挤压新竞争者的进入。图3…13为集权的简单示意图,灰色圆圈内的双箭头代表大厂之间的技术交换,并通过交叉授权构筑图中由圆柱体代表的行业壁垒。

图3…13  集权示意图
  2。何为分权
  光有利润率是不行的,要扩大市场容量才能取得大量利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大特点,就是厂家之间大量的交叉授权或者特许授权。这样的分权行动,扩大了自己手中技术的影响力,才能成为未来的行业主流,自己才能居于行业核心。图3…14为简化的分权示意图,黑色箭头表示核心厂商向下授权专利,因此获得由灰色虚线圆圈表示的更广阔市场。

图3…14  分权示意图
  三、照明企业的定位
  在实际中,要因时、因地制宜地把握分权和集权获得技术效用最大化的行业本质,就一定要结合各家企业自己身处的行业位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图3…15  利润空间
  对行业本质的把握导致了照明企业定位的不同,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来解释各个照明企业的行业定位。图3…16中横轴由左至右分别为产业链的下中上游,纵轴由下至上分别代表利润率由低至高的变化。两条射线则清晰地规划出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的利润率上限与下限,可以明显地看出,越靠近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最后,图3…16构成的三角形则用来定义整个照明行业。

图3…16  三大巨头抢占核心
  19世纪末开始,以飞利浦、欧司朗和通用电气为代表的国际照明巨头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财力抢先占据了产业链的中上游的核心利益圈,即图3…16的弧线。
  图3…17简单总结了目前行业内不同公司大致分布。100多年来,国际巨头通过分权与集权的操作,达到技术效用的最大化,从而成功地扩张自己的领地,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中上游的市场空间。然而,巨头选择了高利润市场,并没有力争面面俱到,在产业链下游留有利润率低的细分市场的空隙,中国企业则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被巨头放弃的下游市场。而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有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所以上游同样会留下空隙给新兴的技术性公司。

图3…17  分权扩大利润区
  20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CREE和日本日亚化学为代表的新兴公司以革命技术为敲门砖,在产业链的上游谋得一席之地。如图3…18所示,然后通过技术集权的尝试压制巨头,并由上往下进入核心圈内。

图3…18  新兴企业由上往下
  同一时期,缺乏技术的中国企业加入,但只得在产业链的下游的细分市场中进行市场性竞争,即图3…19所示的阴影区域。其中也不乏做出一些名堂的企业,如欧普和雷士,两家公司的发家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首先准确定位在某一细分市场,然后大力开展销售渠道,建立品牌,从而臝得市场。但问题是,渠道是砸钱挖人就可以拿到的,商业模式是很容易被别人大量复制从而失效的。因而,市场手段并不是紧紧握在手里的硬货,也自然谈不上什么集权和分权的本质了。所以中国企业在刚刚脱离建材市场的草莽期后,面临着眼下再次突围无方的迷惘。

图3…19  中国企业徘徊下游
  四、本节小结
  在行业分布图里,越成功的企业,越深入利润的核心区,而核心区是被核心厂商之间的技术壁垒包围住的。为了向这个目标进发,不同起始定位的企业,都尝试如何利用手中的技术作为敲门砖,然后再通过集权和分权的手段切入核心利益圈并扩大自己圈占的利润区域,也就是追求技术效用最大化。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案例详细解读这一过程。
第二节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一、传统照明成功之路
  传统照明业三大巨头——飞利浦、GE和欧司朗、都有百年的发家历史,翻翻这几家的老皇历,看它们当年是如何通过把握行业本质谋得今日之核心地位的。
  1。GE:拿来一个灯泡,发明一个行业
  (1)爱迪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功者
  在照明的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无疑是煤油灯到白炽灯的进化。与此同时,想必大家也深深记住了一个伟大的名字,爱迪生,GE之父,和他身后那些真真假假的传说故事。岁月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却悄悄地掩埋了其他为照明的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下面是不完全的灯泡发明历史,发现发明大王爱迪生其实有时候也按“拿来主义”行动的。
  (2)照明发展史
  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
  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实时申请设计专利。
  1850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开始研究电灯。1878年,他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得到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装电灯。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他们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是他们无足够财力继续发展这项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爱迪生。
  1875年,爱迪生购下专利后,尝试改良使用的灯丝。1879年他改以碳丝造灯泡,成功维持13个小时。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丝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维持1200小时。
  (3)掌握先进技术统领行业
  爱迪生技术上的成功或许就像牛顿所说的那样,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然而,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却来自于他超前的技术产业化的商业理念。他做了两件很正确的事,第一件是最早申请了白炽灯的光源专利;第二件,也是更加重要的是陆续发明了照明所需要的配套器具,如发电机、电线、开关等,并一一申请了专利。控制了上下游的配套产品就是控制了整条产业链,拥有了集权的能力,就如同今日微钦面临的软件捆
  绑销售达到应用软件垄断一般。之后,爱迪生授权碳丝灯泡给其他厂商使用,制定了当时的灯泡的主流标准。爱迪生的这两步棋迅速将电灯产业化,为他之后成立爱迪生电力公司,也就是GE公司的前身奠定了基础。爱迪生200多年前成功集权所积蓄的先发优势至今仍惠泽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公司。
  2。欧司朗:内涵的名称,开放的视野
  GE专注于光源技术,这绝不是个别现象,作为照明产业三巨头的另外两家——欧司朗和飞利浦,也同样是百年基业,家学渊源。1881年巴黎电力博览会上,德国人拉特诺买下爱迪生的所有发明专利,创办德国爱迪生应用电气公司——欧司朗前身。在“拿来主义”上面,拉特诺做得比前辈更彻底,开始连名字都是拿来的。
  欧司朗的名字如何而来呢?1906年,欧司朗改进光源,以金属锇钨合金灯丝代替碳丝,发光强度远远超过了碳丝。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推出欧司朗品牌,最后通过兼并整合成现在所熟悉的欧司朗。在德文和英文中,OSRAM并不是一个单词。当时白炽灯泡的两种灯丝金属材料——锇和钨,他们将德文中锇(Osmium)的“OS”与锡(Wolfram)的“RAM”相结合,就成为了“OSRAM”。欧司朗正好代表了制造白炽灯泡灯丝的两种光源金属材料。
  欧司朗不仅仅只关注在光源技术的控制上,而且极具有开放眼光,在LED的新照明时代,欧司朗是向中下游外包授权LED生产的最活跃的厂家,几乎一半的台湾企业都是为欧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