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股票金融电子书 > 贼巢 >

第39章

贼巢-第39章

小说: 贼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不到5%,而且“目前”不打算清仓。

  形势很微妙,米尔肯又找布斯基帮忙。于是布斯基以高价从戈登纳吉特公司手里接下了大批MCA股票,米尔肯承诺保证补偿他的损失。由于布斯基加入了对这只股票的购买,由于该股票的交易量继续增加,而且由于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在做戈登纳吉特公司的代理,在外界看来,MCA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比以前更大了。

  由于预期MCA公司可能被收购,其他投资者介入了对该公司股票的购买,这时布斯基趁机出售这只股票。他分期分批出售,每次数量不大,以免引起注意。最后,布斯基确实蒙受了损失,但戈登纳吉特公司却以高价卖出了手里的股票,得以安然脱身,于是对米尔肯更忠诚了。这个误导市场的花招耍得非常成功。

  现在米尔肯又欠下了布斯基在MCA股票上的损失。在此之前,他在费斯克拜奇公司收购案上还欠布斯基800万美元。布斯基飞往洛杉矶,第二天早上就提醒米尔肯不要忘了他们的协议。米尔肯安排手下的交易员加里·莫塔斯克(他一直负责记录米尔肯与布斯基的“互惠”交易)跟布斯基谈,让他们计算清楚结欠余额。与此同时,米尔肯开始炮制一连串的交易,尽力缩小差额。

  由于米尔肯对垃圾债券市场拥有绝对控制权,他可以随意规定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实际价格是多少客户们根本不知道。于是,米尔肯以极低的价格把证券从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客户手里买回来,稍微提价后卖给布斯基,赚取少许利润。接着,让布斯基以高价将其返卖给德莱克赛尔。最后,德莱克赛尔再以更高的价格把这些证券返卖给客户们。通过这种方法,米尔肯偿付了布斯基数百万美元,同时自己也有盈利,可谓一箭双雕。当然,德莱克赛尔的客户们始终被蒙在鼓里,无辜成为“冤大头”。

  但是,这些手段使过后,米尔肯仍没有彻底清偿欠布斯基的钱。于是,在布斯基的要求下,米尔肯又策划了一系列交易,这次是做手脚使布斯基减少纳税。

  到1985年5月,米尔肯与布斯基之间的欠账抹平了。不过六个月,米尔肯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还给布斯基1000多万美元,这么多钱就这样“过户”给了布斯基,没有任何正常手续,连张支票都不用写。米尔肯对市场的超凡控制力由此可见一斑。米尔肯和布斯基都意识到,他们可以联手达到其他目标,不仅是通过内幕交易获利,而且在兼并收购中操纵市场,为所欲为。

  那年春天,像西格尔和弗里曼一样,米尔肯也参与了KKR公司收购斯托勒通信公司一案。亨利·克拉维斯与米尔肯的关系不断增进,他对米尔肯的融资能力印象很深,于是委托米尔肯为收购安排融资,同时聘请西格尔担任顾问。西格尔在这起收购过程中始终没见到过米尔肯,但这是他第一次与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人员一起共事。在这个收购案中,米尔肯当然是不允许买卖斯托勒通信公司股票的,但他通过布斯基来买卖。在他和同事们开会商讨为KKR公司的提价收购提供融资一事后,马上要求布斯基替德莱克赛尔买进斯托勒通信公司股票。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布斯基一步步地根据米尔肯的信息和指示进行交易,最后将替米尔肯经手的股票出手后为他们赚了100多万美元。

  但是,根据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收入并不多,即使是十拿九稳的内幕交易,其收益与米尔肯从收购交易本身挣得的钱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单是为KKR收购斯托勒通信公司提供融资,米尔肯就挣了4960万美元融资费。此外,他还在KKR收购后的斯托勒通信公司中获得股权利益。他把这些股东权益分成多个私人股份,以自己、家人和高收益证券部的同事为受益人。他没有告诉KKR公司或德莱克赛尔总部的约瑟夫他对股东权益做了这样的处置,而是谎称这些股东权益用来刺激客户购买债券了。在米尔肯的同事们看来,斯托勒收购案激起了米尔肯的无限贪欲,使他渴望参与更多的收购案。如果收购交易出现问题,尽管请神通广大的米尔肯参与,他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

  这一点在特纳广播公司收购MGM/联合艺术家(MGM/United Artists)公司一案中表现得很清楚。斯托勒收购案结束以后,刚过几个月,亚特兰大特纳广播公司派人来与米尔肯接洽。无论从哪方面讲,特德·特纳都是米尔肯喜欢的那种客户。特纳是“亚特兰大勇士”棒球队和“超级电台”WTBS的所有人,最近又大胆创建了一个新的有线电视系统——有线新闻网(CNN)。特纳恃才傲物,行为果敢,一向令业界侧目。现在,他想买下MGM/联合艺术家公司,部分原因是该公司有一个经典电影库,他可以用它开办一个有线电影频道。然而,MGM/联合艺术家公司比特纳的公司大得多,而且特纳的资金状况很紧张,他打该公司的主意似乎自不量力,收购前景不妙。

  米尔肯向特纳保证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能够为他筹集到收购所需的资金。MGM/联合艺术家公司和特纳都委托德莱克赛尔做代理,这对德莱克赛尔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虽然米尔肯向特纳保证他会对特纳给他的任何信息保密。

  尽管米尔肯对特纳下了保证,但这起收购在进行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玄。特别是由于特纳和MGM/联合艺术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在那年夏天都不断恶化,连米尔肯垃圾债券的忠实客户也对购买这批债券踌躇不前。媒体开始出现怀疑的声音:《纽约时报》8月7日报道称,“华尔街对特纳能否弄到足够资金仍心存怀疑”;《华尔街日报》8月16日发文称,“尽管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表示保证为特纳融到所需资金”,但特纳如何消化如此巨额债务“仍是未知之数”。

  8月,米尔肯指示布斯基购买MGM/联合艺术家公司的股票,并商量利润或亏损两人平分,米尔肯的所有权保密。米尔肯决心完成这笔融资,不过这起交易的条件确实需要重新调整。他安排布斯基购买MGM/联合艺术家公司股票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首先,让人产生著名套利人布斯基看好这起收购的错觉,从而有助于支持这只股票的价格;其次,有助于说服米尔肯垃圾债券的客户们相信,这批收购融资债券是值得投资的。当然,在米尔肯内幕消息的帮助下,两人的合作又告圆满成功。最后,布斯基和米尔肯在这只股票上共赚300万美元。像在斯托勒收购案中一样,这笔钱只是小头儿。米尔肯的部门最后为特纳成功筹得收购所需的14亿美元,从中获融资费6680万。

  在马克萨姆集团公司收购太平洋木材公司一案中,米尔肯提供信息与布斯基具体操作二者的“珠联璧合”达到了极致。太平洋木材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红杉林所有者,而马克萨姆集团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它是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客户,它的崛起就得益于米尔肯发行的垃圾债券。这起收购案与上起不同,在上起收购中,MGM/联合艺术家公司至少想与特纳的公司合并,而在这起收购案中,太平洋木材公司极力为独立而战。但是,在米尔肯的作用下,太平洋木材公司的抵抗最终徒劳无功。

  1985年9月底,马克萨姆集团公司宣布对太平洋木材公司实施收购,同一天即委托米尔肯和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为其安排融资。收购一宣布,米尔肯就指示布斯基大量购进太平洋木材公司的股票,这样一则可以推高收购出价,二则向太平洋木材公司施压,使其接受马克萨姆的收购。像以前一样,布斯基购入这只股票的收益有米尔肯一半。到10月22日太平洋木材公司终于被迫就范时,布斯基购进的该公司股票超过了总量的5%,对拉高股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马克萨姆集团公司分别于10月2日和22日两次提高收购价格,最后以每股40美元成交。

  布斯基和米尔肯在太平洋木材公司股票上的净收益超过100万美元。布斯基大量购入太平洋木材股票拉高了股价,促使马克萨姆集团公司提高了收购价格,同时也提高了该公司的融资成本。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挣得2050万融资费,并得到了25万份购买太平洋木材股票的认股证,这是一种潜在价值更大的股权股。当然,布斯基在提交证交会的持股情况申报文件中,没有说明他买进的太平洋木材股票有一半为米尔肯所有。另外,布斯基大量购买太平洋木材公司的股票也达到了威慑该公司接受收购的目的。由于布斯基是一个让人敬畏的套利人,他的购买行为确实是促使太平洋木材公司最终屈服的因素之一。

  马克萨姆集团公司购得太平洋木材公司后,为了偿还债务,不久就砍伐了大片红杉林,激起了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的愤怒。

  就在太平洋木材公司收购案进行过程中,米尔肯还运用类似手法策动哈里斯制图公司被别人收购。最后,米尔肯从这起收购中获取了更多的利润,因为他本身是该公司的主要股东。

  哈里斯制图公司成立于1983年。当时,一个以米尔肯和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多个合伙人为主的投资小组收购了哈里斯公司的印刷部,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哈里斯制图公司,然后将股份对外发行。米尔肯等合伙人持有股份120万股左右,这些股份是在该公司成立时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获得的。哈里斯制图公司的原始投资商还包括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弗雷德·卡尔和信赖(Reliance)集团公司董事长索尔·斯坦伯格,这两人还都是米尔肯的重要客户。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纽约总部的利昂·布莱克是哈里斯制图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1985年5月,哈里斯制图公司管理层为了筹集资金,决定对公司股票进行二次发行。这样做虽然符合公司和股东的长远利益,但会立即稀释米尔肯等合伙人的股份持有量。正当哈里斯制图公司委托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操作这次发行时,米尔肯决定抵制此事。按照他的计划,先让哈里斯制图公司股票二次发行流产,然后,无论该公司喜欢与否,它将被卖掉,以向合伙人折现巨额利润。

  为此,米尔肯及其贝弗利山分部的同事立即开始向客户(包括布斯基)推销哈里斯制图公司,为寻找买主做铺垫。5月22日,即按计划举行股票二次发行的前一天,哈里斯制图公司管理层惊愕地发现,一场收购威胁似乎正在逼近。同日,米尔肯命令布斯基开始购进哈里斯制图公司的股票,购股量要达到股票总数的5%以上。然后,布斯基可以向证交会提交文件,向外界宣布哈里斯制图公司已成为一个收购对象。布斯基立即按照米尔肯的指示行动。同时,与以往一样,布斯基购入的这些股票有米尔肯一半。

  由于股票突然被炒卖,而且可能面临收购威胁,哈里斯制图公司不得不放弃举行股票二次发行。米尔肯的第一步计划实现了。为了实现第二步计划,必须找到真正的买主。于是,米尔肯命令能言善辩的营销员们分头行动,物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