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86-脉诀乳海 >

第9章

286-脉诀乳海-第9章

小说: 286-脉诀乳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积息奔患。乘春右胁边。 
五十六难曰。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 
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 
以春适旺。旺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贵 
以春甲乙日得之。 
顺时浮涩短。 
肺王于秋。肺主皮毛。故脉浮。肺为气多血少之脏。故脉涩。秋属金。五行 
之中。为金最少。故脉短。 
按人镜经云。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 
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也。 
反即大洪弦。 
若秋时见大洪而弦之脉。谓之反四时。何也。洪大属火。火来克金。又且 
兼弦。弦属木。木能生火。今肺脉洪而且弦。是母挟子势。而反来侮金。风 
火相炽。而肺金受伤。故曰反也。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淫邪发梦篇云。厥气容于肺。则梦飞扬。见 
金铁之奇物。客于大肠。则梦田野。今诀云。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者。 
谓肺属秋金。主乎肃杀。肺实故梦兵戈争竞之事。北方属水。乃庚金衰 
墓之乡。金虚故梦涉于水田也。 
三斤三两重。六叶散分悬。 
四十二难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卷二
肺脉见于三部歌
属性:三部俱浮肺藏风。鼻中多水唾稠浓。壮热恶寒皮肉痛。颡干双目泪酸疼。 
浮为风三部俱浮。则肺为风所伤。肺主气。气者卫也。风伤卫。则卫气不 
得主于外。与风邪之气相角。循肺窍而出。是以鼻中多水。久则渐传于 
肺之本脏。风火相煽。煎熬津液。而成涕唾浓痰。卫气者。阳气也。阳气郁 
而不行。故壮热而恶寒。肺主皮毛。肺伤故皮肉痛。颡者。肺之系也。风火 
相煎。故干。张世贤曰。金衰不能制木。木火俱盛。故双目流泪而酸疼也。 

卷二
肺脉歌
属性: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涩。鼻内乏馨香。 
肺脉本浮。今云浮兼实。盖浮而有力也。浮而有力为风。咽门。肺之道路 
也。今肺有风邪。则咽门燥伤矣。藏病传府。故大便难且结也。又肺开窍 
于鼻。上文云。鼻闻香臭辨。壅塞气相煎。今肺脉浮而兼实。则肺为风邪 
所壅。故鼻窍为之壅塞矣。 
实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夫脉之实大为火。滑则为痰。今实大见于肺部。则知火煎熬而成痰矣。 
咽。肺之道路。肺既有火。则咽燥矣。但此证非暴疾。乃陈年之疾也。每遇 
秋则作。盖以其肺家素有火邪。当金旺之时。则乘时为虐。故秋盛也。治 
之者。宜于长夏。当金沐浴之时。迎其气而夺之。至秋则不再作矣。 
沉紧相兼滑。仍闻咳嗽声。 
沉紧为寒。寒气客于肺。则肺有寒痰。故脉相兼而滑也。肺之变动为咳。 
肺有寒痰故见咳嗽声也。 
微浮兼有散。肺脉本家形。 
微浮而散。秋之毛也。为肺之本脉。 
溢出胸中满。气滞大肠鸣。 
肺脉当浮涩而短。所谓短者。重手按之缩入关中也。今云溢出。是溢出 
乎鱼际。肺苦气上逆。肺脉而溢。则是气上逆。而胸为之满矣。肺主气。气 
盛则传于府。上盛则下虚。故气下泄。而大肠鸣也。 
弦冷肠中结。 
肺主气。大肠为传送之官。然大肠之所以传送者。盖赖肺气通畅。有力 
传送而下也。张世贤曰。肺脉见弦。乃金不足。而妻乘之也。主大肠不温。 
而为病结。治用温药。其气自通。 
芤暴痛无成。 
芤。失血脉也。肺为气多。血少之脏。肺脉见芤。无血可失。然芤为阳火。火 
之发也暴。不过临时暴痛。而不能成其大害也。 
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承。 
肺脉当浮。今脉见沉。是为阳虚。阳虚则生外寒。及乎重手取之。其脉见 
细。是为阴虚。阴虚则生内热。滑为水中之火。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 
故知其为骨蒸劳热之证。肺主皮毛。肺脉见沉细而滑。则其阴阳两虚。 
皮毛失养。而寒热交作之证现矣。 

卷二
脾脏歌
属性: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五营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又云。其性静。其政为 
谧。皆安和之谓也。脉经脾部第三云。脾象土与胃合为府。其经足太阴。 
与足阳明为表里。故曰安和对胃门也。 
按阴阳应象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 
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金匮真言论云。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 
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 
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肝旺春。心旺夏。肺旺秋。肾旺冬。每脏各旺七十二日。惟脾则于辰戌丑 
未之月。土王用事之时。寄王十八日。亦共成七十二日。以终一岁。故太 
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 
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至时也。 
磨谷能消食。荣身本在温。 
夫脾胃旺。则谷易消。而津液行。足以荣养一身。而温暖肌肉。故东垣饮 
食伤脾论云。夫脾行胃津液。磨胃之谷。主五味也。又云。脾受胃禀。乃能 
熏蒸。腐熟五谷者也。故曰磨谷能消食也。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东垣脾胃论云。胃者十二经之源。 
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 
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此无形之气 
也。胃气和平。荣气上行。始生温热。温热者。春夏也。故曰荣身本在温也。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 
五脏生成篇云。其华在唇。四曰其充在肌。阴阳应象大论云。土生甘。甘 
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 
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故曰。应唇通 
口气。连肉润肌臀也。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顺时脉缓慢。 
脾属土。王于四季辰戌丑未之月。每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 
是其候也。尤于六月长夏为之正旺。其脉当如春风中之杨柳。阿阿缓 
大。乃为顺时也。 
按人镜云。脾脉大而缓。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 
菽之重。按至肌肉而得者。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为缓。又稍加力。脉道 
敦实为大也。 
失则气连吞。 
熊宗立云。夏以胃气为本。反得脉弦而急。如相连吞咽而来是。肝木克 
脾土。故为反脉。张世贤曰。气谓脉气也。脉气如相连吞咽而来。即雀啄 
漏水之脉。脾衰乃见。故曰失矣。据二氏之说。俱以气字为脉气。然熊氏 
之说。本于李 范。 范曰。连吞者。所以形容紧数之状。恐未必然。何也。 
若以脾脉之反时言。则弦而急矣。连吞是何脉。而足以尽弦急之状也。 
以愚观之。气字当作口气。 
按内经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脾为吞。又针经云。刺中脾十日死。其 
动为吞。是以知吞为口气言。非为脉状言也。予尝见一人脾病。其口常 
如连连吞咽之状。至死方休。此之谓也。 
按玉机真藏论云。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淫邪发梦篇云。脾气胜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见丘 
陵大泽。坏屋风雨。又方盛衰论云。脾气虚。故梦饮食不足。 
按中藏经云。脾实则梦筑墙盖屋。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 
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室。 
湿多成五泄。肠响若雷奔。 
夫脾主湿。湿多则成泄矣。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否。然。泄凡有 
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 
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 
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法也。脉经云。脾病者。虚 
则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取其足太阴阳明少阴血也。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五十六难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 
收。发黄瘅。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病 
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 
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二斤十四两。三斗五升存。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长 
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又曰。 
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 
斗。水一斗五升。张世贤曰。此歌言脾。今并及胃者。脾胃相连故耳。 

卷二
脾脉见于三部歌
属性:三部俱缓脾家热。口臭胃翻常呕逆。齿肿龈宣注气缠。寒热时时少心力。 
缓脉属土。三部俱缓。则为土太过矣。故曰。脾家热。脾开窍于口。故口臭。 
经脉篇云。脾虚则吐。故胃翻常呕逆也。脾与胃相连。胃之经脉。上入齿 
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故曰齿肿龈宣。脾病有寒热证。如少阴司 
天。四之气主客。湿土寒热是也。心脾之母也。子病则耗母气。母亦因之 
而病。故寒热时时少心力也。有所谓注气者。如尸注。鬼注。劳注。及注夏。 
注船之类。皆谓之注。其病注于阴阳气血之内。不可名状。其人饮食懒 
进。面黄羸瘦寒热时时。四肢无力。以月以年。缠绵不已。是皆注病之情 
状也。土性缓。故其脉其病亦缓。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缓者多热。仲景曰。缓者阳气长。又曰。缓则 
胃气有余。王海藏曰。缓大而长为热。张景岳曰。缓者纵缓之状。非后世 
迟缓之谓。故凡纵缓之脉多中热。而气化从乎脾胃也。 

卷二
脾脉歌
属性:脾脉实并浮。消中脾胃亏。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 
阿阿缓弱春扬柳。乃脾之本脉也。经云。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今脾 
脉实而且浮。是为土中有火。火炎则土燥。故为消中之病矣。诸脉以实 
为实。以虚为虚。惟脾脉则以实为虚。何也。以脾胃本和缓故也。经脉别 
论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 
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 
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