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86-脉诀乳海 >

第17章

286-脉诀乳海-第17章

小说: 286-脉诀乳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弱。阴金也。何为阴金。不及之金也。何谓不及之金。指下寻之。如烂绵相 
似云。然沉脉指法。则曰状若烂绵。而此亦曰如烂绵相似者何也。不知 
沉为阴水。故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弱为阴金。故曰轻。手乃得。重手稍无。 
所谓怏怏者。轻手乃得也。不前者。重手稍无也。大抵浮以候气。沉以候 
血。浮以候阳。沉以候阴。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云重手稍无。是阴已竭 
也。轻手乃得。是阳欲根据也。怏怏不前。是阴已竭。而阳无所根据也。经云。阴 
右。内阳之守也。今阴竭于内。则阳无所根据倚。是血已竭。而气独居于表 
也。大抵于脉多见于生产后。去血过多。客风乘虚而入。乃使面目浮肿 
也。 
按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卷四
歌曰
属性: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 
言阴血已竭。而阳无所根据。虚邪贼风。与气相连。乘虚而独居于表也。 
按经云。弱为虚为悸。 
少年得此须忧虑。老弱逢之病却痊。 
弱脉阴金也。金象属秋。少年者。春夏之令也。老弱者。秋冬之令也。少年 
得之。谓之逆。老弱得之。谓之顺也。 

卷四
又歌曰
属性: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寸。阳位也。寸部见弱。谓之阳道虚。尺。阴位也。尺部见弱。谓之阴气绝。关。 
阴阳交会之所也。关部见弱。谓之阴阳不相维。故曰气多疏也。然尺部 
见弱。何以酸疼引变上皮肤也。尺以候肾。肾虚则病酸疼。尺所以候下 
焦者。卫出下焦。卫气者。阳气也。所以温分肉。而实皮肤者也。尺部而见 
弱。则阴气绝。而阳无所根据。则不能温分肉。而实皮毛。故酸疼引变于皮 
肤之上也。 
按脉经云。寸弱阳气虚。关弱无胃气。尺弱少血。又云。寸口脉弱。阳虚自 
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又 
云。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虽曰有热。不可大 
攻之。热去则寒起止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又云。尺脉弱。阳气少。发 
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针关元补之。 
又按仲景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而发热也。 

卷四
九道脉法论
属性:云岐子曰。九道脉者。从天地九数之理说也。经曰。善言天者。必有应于人。 
是以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脏。亦有九野。故立九道脉。以应天地阴 
阳之法也。以长为干。清阳发腠理。以短为坤。浊阴归六腑。以虚为离。心中 
惊则血衰。以促为坎。脉进则死。退则生。以结为兑。发在脐傍。以代为中上 
主上中下三元正气。以牢为震。前后有水火相乘之气。以动为艮。主血山 
衰。以细为异。主秋金有余。此九道脉。以应九脏九宫之法也。 
九道脉 

卷四
长脉指法主病
属性:一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 
长。主浑身壮热。夜卧不安。 
长者。阳也。干之象也。易曰。干之九五。亢龙有悔。此之谓也。经曰。长则气 
治。何病之有。今则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过于本位。是长之太过 
者矣。故主阳邪热毒之气。乘其三焦。阳盛则热。故其见证为浑身壮热 
也。阳盛则乘其阴。故夜卧不安也。 
按洁古曰。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化气也。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来时却又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长脉迢迢度三关者。言脉三关通度。迢迢而长也。指下寻之却又还者。 
言脉往来甚盛也。长脉为阳。三关通度。则知阳邪热毒。客于三阴之标。 
三焦之内皆热也。夫既曰阳毒在脏。而曰汗者何也。洁古曰。在三阴经 
络中有邪者。是也无汗乃阴中之阳。可汗而已。是经络无形受邪。法当 
去之。为三阴标之病也。今阳邪为患。若得微汗。则阴气复舒。阳毒随汗 
而解矣。正如夏月炎蒸。亢旱得雨。即清凉也。云岐子曰。徐徐发汗者。为 
在标之深远。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 
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按脉经云。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卷四
短脉指法主病
属性:二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 
短者。阴也。坤之象也。坤属土。脾土旺则能消化饮食。使清阳之气。实于 
四肢。浊阴之气。归于六腑。自然上下宣通。脉经舒畅。何至有气壅之患 
也。倘一为生冷宿食所伤。则阳气郁遏于阴中。不得畅达于外。清浊相 
干。而腹中之冷气生矣。今云指下寻之。不及本位。言其中手而短也。经 
曰。短则气病。四肢属阳。阳气伏则不能实于四肢。故四肢恶寒也。阳气 
郁。则胃气不行。故腹中生气。要知皆由宿食不消之所致耳。 
按丹溪心法曰。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又脉经第一篇载。脉二十四 
道。有数脉。散脉。革脉。而无长脉。短脉。牢脉。至第九篇。始见长为阳。短为 
阴之说。又以动为阳。以弦为阴。第十三篇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 
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卷四
歌曰
属性: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洁古曰。宿食生寒气。何由通肠。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不得通 
行于上下。故令大泻通肠。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随证应见使之。此在长短脉交论内细说之。病久温白丸。新病备 
急丹。愚谓短脉阴中有伏阳者。何也。脉不及本位。中手而短也。不及本 
位。则为阴。中手而短。乃伏阳也阳气伏于阴中。使三焦之气。郁而不行。 
故曰气壅三焦不得昌也。然三焦之气。所以壅遏而不行者。由于其人 
内为生冷宿物所伤。故三焦之阳气不行。而脏腑之寒气生矣。若以大 
黄芒硝之药利之。则硝黄性寒。究不能除其生冷之气。而病终不得除。 
当以辛热之药。如备急丸之类。大泻其腹中宿物。则三焦之气。可以复 
行。而病始得康健也。 
按经云。短疾而滑酒病。又云。短而数心痛。心烦。脉经云。寸口脉中手短 
者。曰头痛。 

卷四
虚脉指法主病
属性:三虚者。阴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曰虚。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 
惊风。 
虚者。阴也。离之象也。离中虚。在天为火。在人为心。心主血脉。血实则脉 
实。血虚则脉虚。今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则心血虚矣。心血虚则神 
无所倚。故少力多惊。心中恍惚。易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若小儿见此 
虚脉。则易于成惊。何也。小儿乃方长之气。脉当有力。今反见虚脉。则为 
先天不足。或脾胃虚弱。风火易乘。故主惊风之证也。治之者。宜益其元 
气。培其脾土。气血充足。而风木不得以乘之。惊风之患。庶可免矣。张世 
贤释谓治以湿青丸。加减小柴胡汤。则虚虚之祸。其能免乎。 
按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卷四
歌曰
属性: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心主血脉。心中恍惚而多惊悸。血虚可知矣。及候其脉。则寸关尺部三 
关之内。寻按俱虚。而不成息数。自非一脏一腑之虚。乃三焦之虚也。夫 
三焦。五脏六腑之本也。三焦之血虚。则脏腑之烦热生矣。治之者。当补 
益其三焦。夫心血虚。而曰补益其三焦者。何也。正以心火也。三焦亦火 
也。补益三焦。即大易所云。明而作离。大人以继明之义也。不然。则为日 
昃之离。安可久也。 
按脉经云。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卷四
促脉指法主病
属性:四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曰促。渐加则死。渐退则生。 
促者。阳也。坎之象也。夫促而取象于坎。何也坎。陷也。一阳而陷于二阴 
之中也。促者数。而并于寸口中。有一止也。故取象于坎也。人身之阴阳 
和。则脉道往来和缓。今曰指下寻之极数。是阳已盛矣。并居寸口。是阳 
已盛而驱策其阴血。如人疾趋。时复一蹶也。所谓渐加则死者。阳愈亢 
而阴愈竭。乃乘危而着鞭。则其死也必矣。若能渐退。则阴阳和合。有既 
济之功。故曰渐退则生。 
按脉经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又按黎氏曰。阳邪上忤。故有偏盛。其脉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不游三关。 
并居寸口。虽盛疾。必时一止而复来。谓之促。令人三焦不和。气逆而厥。 
上盛下虚。上溢下绝。其候渐进者死。渐退者生。又刘守真曰。促脉者。阳 
也。数而时一止也。主聚积气痞忧思所成。亦或热剧失下。则令脉促。下 
之则平也。 

卷四
歌曰
属性: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或若加时命在天。 
关。阴阳之交也。已出关则尽溢于寸口矣。并居寸口。则阳并于上阳盛 
则烈其阴血。而斑疹生焉。洁古曰。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 
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加进之者。独阳脱阴。故知命在天也。池氏曰。 
促脉急而数。其脉溢。关至寸口。乃水火相乘。而风壅血气衰。故发血斑。 
其脉渐加溢进即死。退居本位即生。 
按脉经云。寸口脉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卷四
结脉指法主病
属性:五结者。阴也。指下寻之。或来或往。聚而却还曰结。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结者。阴也。兑之象也。兑为泽。阴阳和而后雨泽降。今指下寻之。脉道或 
往或来。聚而却还。是阴独盛而阳不能入也。即脉经所谓缓时一止复 
来者曰结。为血留而不行。气滞而不散。是龙蟠而不雨也。四肢属阳。血 
留而不行。气滞而不散。则阴阳不相维。故四肢气闷矣。连痛时来者。即 
下文之大肠疼痛也。 
按脉经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 
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又按刘守真曰。结脉者。迟缓而时一止为阴也。主阴盛发躁烦满。乃阳 
厥极深。以至身冷脉微欲绝而缓弱。时一止者。亦胸烦躁。此止为热极 
而非寒也。皆须以标本明之。 

卷四
歌曰
属性: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知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脉结而云积气者。何也。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结脉象兑。 
兑居西方。为人生之右。当知有积气生于脾脏之傍。肚腹之右也。然积 
气而生于脾脏之傍者。何也。营卫生会篇曰。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 
六腑。皆受其气。又营气篇曰。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专精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手太阴 
出。注手阳明云。今脉而见结。如人步履维艰。而复见一蹶。是脾胃之气。 
不能转输于肺。而肺又不能传送于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