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86-脉诀乳海 >

第14章

286-脉诀乳海-第14章

小说: 286-脉诀乳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由上年所受风邪。根源伏于其内。感天行时热。化为春温夏热之证 
矣。然重阳者狂。故曰忽然狂语人惊怕也。所谓不遇良医不得痊者。非 
是剩语。其意盖曰。伤寒一证。别有专门。非比寻常杂证。可以臆度。必待 
圆机之士。参究内经。潜心仲景。暨河间东垣节庵陶氏诸名家治法。分 
别经络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参考五运六气。并得名医传授。方为良医。 
不致有误。岂若今世之人。勿遵古训。不经师承。几句油腔。一味杜撰。便 
谓吾能疗治伤寒。及乎临证。手足无措。当汗不汗。当下不下。不当汗而 
汗。不当下而下。至不得已。乃以杂证治法朦胧治之。其误人也。岂浅鲜 
哉。洁古曰。此是三阳合病。紧数。太阳也弦多。少阳也。狂言。阳明也。故实 
则谵语。云岐子曰。其脉洪紧而实。阳气有余之象也。主热即生风。发作 
狂语。可用小承气汤主之。 
按经云。紧则为寒。又云。紧而急者遁户。又云紧数者。可发其汗。又云。凡 
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等证。其脉并紧。又云。紧而数。 
寒热俱发。必下乃愈。又云。紧而滑者。吐逆。又云 而紧。积聚有击痛。又 
云。盛而紧曰胀。 

卷三
又歌曰
属性:紧脉关前头里痛。 
脉经云。寸紧苦头痛。骨内疼是伤寒。宜麻黄发汗出。又云头痛逆气。 
按脉经云。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出眉冲 
颞。摩治伤寒膏。又云。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缩食。又云。寸 
口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又云。寸口紧。头痛逆气。又云。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又云。脉紧而长过寸口者。狂病。 
又云。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 
当关切痛无能动。 
脉经云。关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治 
之良。针巨阙下管泻之。脉影云。肝紧主惊风。筋脉拘挛腹痛。则紧而盛。 
癖则紧而实。右关紧。脾寒腹痛吐逆紧盛腹胀伤食。 
按脉经云。关上紧。心下痛。又云。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 
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管泻之。又云。关上脉紧 
而滑者。蛔动。 
隐指寥寥入尺来。缴结绕脐常手捧。 
张世贤曰。缴结。疼痛之状也。在尺主脉沉水。客脉紧木。水木相合。水中 
有木。土莫能制。风寒在于下焦。治之以桂枝芍药汤。不已。风寒湿在于 
脾肾。术附汤主之。右尺主脉相火。客脉紧木。火木相合。风热在于下焦 
而作痛。治法不可同左。 
按脉经云。尺紧脐下痛。宜当归汤。灸关元。针天枢补之。脉影云。尺紧主 
为淋漓。病疝气。耳聋。齿痛。脚膝疼。命门紧。主小肠虚鸣。肠中痛。诊翼云。 
左尺紧。腰脚酸。脐下痛。小便难。右尺紧。下焦筑痛。时珍曰。尺中有紧为 
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脉经又云。尺中紧。脐下少腹痛。 

卷三
洪脉指法主病
属性:七洪者。阳也。指下寻之极大。举之有余。曰洪。主头疼四肢浮热。大肠不通。 
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 
洪者。阳火也。何为阳火。纯阳而无阴也。指下寻之极大。阳邪传入里也。 
举之有余。客邪犹在表也。此为伤寒表邪未已。传入阳明里证。惟其邪 
在表。故有头疼身痛。四肢浮热之证。惟其邪入于里。故有大肠不通。燥 
热粪结口干之证也。治以大柴胡汤主之。洁古曰。洪脉者按之实。举之 
盛。洪者阳太过。阴不及。主头痛四肢热。大便难。小便赤涩。夜卧不安。治 
法阳证下之则愈。如下之随证虚实。有大承气汤。有小承气汤。有大柴 
胡汤。桃仁汤。随证用之。此证有两议。或按之无。举之盛。当解表。不可下。 
经言脉浮不可下。下之则死。脉沉当下。下之则愈。脉浮为在表。脉沉为 
在里。 
按脉经云。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卷三
歌曰
属性:洪脉根源本是阳。遇其季夏自然昌。若逢秋季及冬季。发汗通肠始得凉。 
洪。阳火也。宜旺于夏季。夏乃火退土旺之时。其脉宜缓。今脉犹有洪。是 
为当退不退。然土生长于火。故六月谓之长夏。其离母气也不远。当此 
之时。全赖火土合德。万物得以化生功成而退。自然之理。故曰。遇其季 
夏自然昌也。若逢秋季。乃建戌之月。是火归墓之时。其脉当毛。于此而 
见洪脉。则为当藏而不藏。冬季乃建丑之月。是火方养之时。其脉当石。 
于此而见洪脉。则为不当旺而即旺。二者虽土寄旺之时。然三阴用事。 
而脉犹见洪。是为阳邪乘阴。在表则有头疼身痛。四肢浮热等证。在里 
则有大便不通。燥粪结涩口干等证。在表者发其汗。在里者通其肠。阳 
邪退而身自凉矣。云岐子曰。其脉举按皆盛。本为相火之象。发汗从表。 
通肠从里。从表宜麻黄汤。从里宜大承气汤。仲景云。谓身体疼痛。主夏 
得洪大脉。知其病瘥也。通肠七宣丸。七圣丸。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选用 
之。 
按经云。洪则为气。一作热。又云。洪大者伤寒热病。又云。脉来洪大袅袅 
者社祟。又云脉洪大者。若烦满。沉细者腹中痛。 

卷三
又歌曰
属性:洪脉关前热在胸。 
洪为阳火。关前所以候胸中者也。关前而见洪脉。则知其热在胸矣。故 
前赋中云。胸连胁满只为洪。当参看可也。 
按脉经云。寸脉洪大。胸胁满。宜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 
管期门章门。 
当关翻胃几千重。 
关所以候脾胃者也。关中而见洪脉。是为火邪于胃。攻冲而为呕吐之 
证矣。 
按脉经云。关洪胃中热。必烦满。宜平胃丸。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尺部而见洪脉。则为下焦有火。火旺则小便赤涩。火旺则水衰。水衰则 
脚酸疼矣。按至真要大论云。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 。足 
病瞀热以酸。腑肿不能久立。溲便变。此之谓也。 
按脉影云。尺脉洪大。小便秘涩。便血脚酸。 

卷四
八里脉交变略例论
属性:洁古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 
迟伏濡弱八里脉也。有里之表。乃三阴经络。各称标之名也。有里之里者。 
乃三阴之本。脾肾肝总称之名也。且三阴标者。为阴中之阳。本者。为阴中 
之阴也。盛则归于胃土。乃邪染有形。故里之表。是阴中之阳。当渍形以为 
汗。宜发之。主宜缓。 
内经曰。脉长者。为外病。脉短者。为内病。入里之脉。俱短脉也。俱在右手 
三部受邪者也。病入于内。为阳邪乘乎阴也。顾有里之里。有里之表。里 
之表者。邪在三阴经络中。为三阴之标也。三阴标者。仍是阳邪。尚未入 
于胃土。故不可轻下。而当缓散之。若是里之里。阴中之阴也。邪归于胃 
土。而染于有形迹之中。下之则愈。盖里之表。渍形以为汗者。身肤渍渍 
潮润。乃阳邪在里中之表。本来正汗。非若取汗之证。发越而出者。主宜 
缓也。 
里之里。是阴中之阴分也。当急下之。客宜急。是知诸中客邪当急。诸主自 
病。当缓。前说七表。乃春夏具三阳。后说八里。乃秋冬具三阴。经中论反交 
错生疾。得本位以常法治中。互相为病。当推移所在主客。相合脉证。根据缓 
急治之。假令恶寒也。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是渍形以 
为汗也。如不恶风寒而反欲去衣。身凉面目赤。四肢逆。数日不大便。小便 
赤涩引饮。身静重如山。谵语昏冒。脉沉细而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 
邪。是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速。急下去之。以大承气汤 
除之。 
里之里者。本中之里也。客邪尽净。里证急矣。故宜急下。凡客邪至于中 
者。中在经络之中。虽为表而渐入里矣。尚可缓乎。故宜急表也。诸主自 
病者。非外来之病也。五行中相乘相克。互相交变。多见八里脉也。宜分 
别脉证。相合与相异治之。有轻重之分。如证宜急。而脉不宜急者。脉宜 
急。而证不宜急者。止从缓而不宜急也。缓则能守其和平。急则乃交错 
生疾。必当以本位常法治中。当推移所在主客。与相合脉证。根据缓急治 
之。是多从脉而不从证也。若是交变互相为病。当分主客脉证。或证当 
汗。而脉不可汗。证当下。而脉不可下。或脉可汗。而证不可汗。或证可下。 
而脉不可下。互相交变。而又互相推移。主客轻重与缓急之法。如经中 
谓渍形以为汗者。用麻黄又兼附子。一以治标。一以治本。是从其缓也。 
如不恶风寒。而反欲去衣等证。此是阴中之阳。邪在内矣。宜急治其里。 
治其里。是多从证。而不从其脉也。 
今将七表脉有下者。八里脉有汗者。七表脉有汗者。八里脉有下者。此四 
论为古今之则。于七表脉论。八里脉论内。交五说之。更有脉与证相杂之 
法。当取仲景内桂枝脉(里)得麻黄证。(表)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 
各半汤。如桂枝证二停。麻黄脉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 
二停。桂枝脉一停。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更有麻黄脉桂枝证。取脉为 
主。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治之。或桂枝脉麻黄证。 
亦脉为二停。证作一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治之。大抵圣人谓脉者。司 
人之命。故以脉为主。多从脉而少从证也。举世脉证交互二法。是不合全 
从于脉。亦不合不从于证。如合证当两取之。如证在交变法中。即合从脉 
不从证也。然亦不拘。亦当临时消息。传受递从。元证来理。所投去处。没天 
之时令。且七表有下者。为内外皆阳缓下。八里有汗者。为内外皆阴缓汗。 
七表有汗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为外阳而内阴急下。故素 
问说标本之化。立四因之法。为此一说也。表里标本之化。七表论内说之。 
脉证互参。谓桂枝证得麻黄脉。不宜过用麻黄。必兼以桂枝。勿使麻黄 
大泄之意。此为证属阴不足。而脉属阳有余。故用麻黄二。多从脉之意。 
桂枝一。少从证之意。不致偏僻之咎。今其阴阳扶抑之法。而太过不及。 
自位乎中和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何病之有。 
八里脉 

卷四
微脉指法主病
属性:一微者阴也。指可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曰微。主败血不止 
面色无光。 
微者。阴土也。何为阴土。雨土 雾之象也。血实则脉实。血虚则脉虚。今 
云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则阳已衰矣。再再寻之。若有若无。则血已脱矣。 
夫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能摄血。血足则能华色。今脉见微。则为阴盛阳 
虚。不能摄血。以致败血不止。血去则不能华色。是以面色无光也。 
按脉经云。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 
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卷四
歌曰
属性: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居。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木枯。 
指下寻之。其中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然何以至如是之虚也。 
夫心主血者也。脾摄血者也。今脾不能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