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对冲基金风云录 >

第12章

对冲基金风云录-第12章

小说: 对冲基金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5牵衲晁且导ú恍校丫袅思父霭俜值恪!�

  他非常健谈,也不避讳什么。他接着告诉我,2003年第二季度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0%时,他手上有35%的净多头。那一个季度,他的多头上涨了11。5%,空头上涨了24%,最后他赚了2%。如果他们做空的公司那么差,为何还会上涨那么多呢?他说,并不是因为他的分析师失误,而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挑选公司做多或做空,大家彼此碍事,当很多人都需要对空头做出平仓时更是如此。分析师只能分析企业的基本面,却无法判断这种市场行情。他还说,这么多分析师已经让他有些应付不过来了,他已经成了一个分析师管理员,而不是负责选股的投?者,他觉得后者才是他想做也最擅长做的。和他谈话真是有意思。 

  沙里淘金 

  塔勒波 

  今天,我爬到了3 200英尺高的巴尔德山上,在爱达荷州静谧的空气里思考我们的投资组合。当你想远离人群和深入思考时,最好去山里。其实,一个人待在这种地方,也很难不好好思考。 

  或许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就是持续不断的小道消息和权威意见。小道消息无处不在,多半是空穴来风,对投资决策起不到什么帮助。权威意见则来自那些有地位、有分量的人物,这类人物不在少数。投资者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对这些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出真谛。真谛能带给人智慧,而智慧又会变成业绩—人们唯一关心的东西。如果你口才流利,外表聪明,或许会是一种不错的公关资本,但说实话,我们的投资者才不在乎我们是不是口齿清楚,他们在乎的是数字。筛选信息变得越来越难了,因为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里,你能获取的信息和观点都成倍数增长。 

  小道消息和权威意见都有损于你的投资健康,它们的传播量极大,很多时候别人向你散播这些信息也是好意。作为一名投资者,我每天都得应付它们。有个叫纳西穆•;尼古拉斯•;塔勒波的,写了本《成事在天》,谈到了许多关于小道消息和权威意见的观点。塔勒波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聪明人听到真谛,而傻子只听到噪音。希腊诗人斐洛斯特拉图斯说:“上帝感知未来,常人感知现在,智者感知近前。”一个更近代的希腊诗人C•;P•;卡瓦菲斯则写道: 在深思中,传来万物隐秘的声音,他们凝神倾听,街上的人们却一无所闻。 

  我只见过塔勒波一次,是在麦迪逊大道。《成事在天》的作者介绍里说,塔勒波是Empirica资本公司的创始人,那是一家“危机狩猎对冲基金公司”,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成事在天》是一部严肃、充满智慧的作品,值得认真研读。书里有些部分显得有点居高临下,仿佛作者独得了投资圣杯之秘,那种睥睨世界的口气可能会让人不快。但不管怎样,里面的不少观点是出色的。比如,他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噪音和真谛的区别。 

  假设有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可以挣到高于国库券15个百分点的回报,每年的波动率是10%。标准方差分析证明,在100个样本中,大约有68个样本的最终回报率会落在+25%和+5%的区间,而95个样本会落在+35%和…5%的区间。实际上,在每一年中,这名投资者都有93%的可能性获得高于国库券的回报。然而,随着时间跨度的缩短,这种可能性大大降低,如同下面显示的: 

  挣钱的可能性 

      时间跨度    可能性(%) 

      1年    93。00 

      1个季度    77。00 

      1个月    67。00 

      1天    54。00 

      1小时    51。30 

      1分钟    50。17 

  这是一个标准的蒙特卡罗模拟。不过,塔勒波最出色的观点还不在此,他的另一个观点更重要,那就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失败时体会的痛苦都比在挣钱时体会的幸福多。折磨总是大于享受。我不知为何会这样,但它千真万确,也许是因为投资这行充满不安全感。 

  但是,当投资者对于自己每天甚至每分每秒的业绩念念不忘时,就像上面数据显示的,痛苦的时间就不可避免地被拉长,而快乐的时间就变得更少了。再考虑到痛苦感总是比快乐感要强,投资者的心情可想而知。问题在于(数据中还没表现出这点),痛苦总是会带来焦虑,而焦虑又进一步造成投资者做出坏的决策。也就是说,时刻不停地监视自己的投资业绩既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你的投资结果。以后,当那些供货商再卖力地向你推销实时组合管理系统时,你要在心里记得这一点。有的对冲基金公司在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基金每分钟的损益情况,想想那些人每天还能干些什么吧。塔勒波认为,对冲基金经理们如果每个月甚至每年才看一次业绩报告,他们的表现会好得多(也会感觉快乐得多)。(说实话,我觉得这稍微有失偏颇。不妨每天了解一下自己的业绩,但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被左右。) 

  多数投资者都认为他们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他们总是会掉进随机性的陷阱中,并且饱受短期业绩波动带来的精神折磨。塔勒波说:“每次当我看到有投资者在手机或掌上电脑上查看实时股价、跟踪自己投资组合的变动时,我只有笑笑。”也就是说,塔勒波建议关掉彭博终端。当一名投资者把目光放在短时的涨跌上,他所关注的实际上是他投资的波动,而非实际收益。人天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但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克服感性的因素。塔勒波也明白这并不容易。 

  塔勒波说,他的做法是有时把自己和信息源隔离开来。“我更愿意读读诗。”他说,“我知道我需要坐在没有信息终端的公园长椅上或咖啡馆里展开思考,有时必须得强迫自己这样做。”他坚持认为,每周从头到尾认真读一次《经济学人》要比每天早晨读《华尔街日报》好,每周一次的频率更合适,《经济学人》带来的心智上的满足感也大大高于报纸。他在书中写道:“我这辈子唯一的优点就是,我清楚自己的某些弱点,最主要的是我无法以清醒的头脑去看待自己的业绩。”不过,我觉得,如果你也想坐在公园长椅上冥思苦想,最好是事先已经读过或听过点什么?西。 

  明星投资者是如何炼成的? 

  杰克 

  几天前,我和一位真正的对冲基金界的不落巨星—杰克通了一个长长的电话,他在过去20年中的业绩堪称经典。当然了,有时他也会犯点错误。如今他的基金规模在50亿美元左右,他所做的基本是宏观对冲。他大概拥有七八种资产类别(例如生物科技、亚洲、垃圾债券、欧洲、新兴市场,等等)。他的投资经理们各自负责不同的领域,每人管理的金钱在1亿~4亿美元,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杰克对这些领域的看法。杰克靠在这些资产类别间进行配置来创造业绩,而他的手下人做得比各自行业的平均指数更加出色,从而达到锦上添花。有时杰克还会买入或卖出指数来对冲自己团队的业绩。如果手下人表现不佳,肯定会被炒鱿鱼。杰克严厉是出了名的,但也非常公平和慷慨。 

  仔细算算,这个世界上真正堪称投资巨星的人物屈指可数,可以称做“优秀投资者”的人有一些,此外还有大量的“赶路者”。像我刚刚提到的杰克一类的投资巨星手中总是握有巨资,通常都管理着自己的对冲基金。所谓的优秀投资者则可能数年保持好业绩,在扣除管理费之后仍能给客户带来高于指数若干百分点的回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说“赶路者”,他们有可能一段时间表现好些,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一直跑赢指数。那些表现永远糟糕的家伙我就不提了。 

  这并不是说“赶路者”是些笨蛋或坏人,事实上,这些家伙大多数都很聪明,头脑清楚,而且往往魅力四射,穿着得体,满口投资术语。你不用为他们感到遗憾。这个行业的一大讽刺就是:那些与基准指数表现差不多或略好一点的职业投资人与世界上从事任何行业的人士比起来,得到的收入都是相当丰厚的。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在于:投资管理是一个正在兴起的行业,而那些能够在扣除费率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带来与指数相同回报的“赶路者”,对公司还是挺有价值的。对冲基金经理们能够拿到的报酬更多,但报酬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业绩。他们其实和职业运动员非常相似。 

  至于巨星们,人们对他们的智慧看法不一。“优秀投资者”和大多数“赶路者”接受过同样良好的教育,同样专注认真,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的业绩拉开了差距?是天赋?奇迹?还是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好像是沃伦•;巴菲特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把投资巨星比做一场全美扔硬币比赛的决赛选手。大意是这样。 

  假设有一个“全美扔硬币锦标赛”,每名选手要在报名参赛时交上10美元,凑成奖金发给最后入围的8名获胜者。想一想吧,如果有2亿人参赛,奖金就是20亿美元。每星期会有一场比赛,好让人们实现梦想。6个月过后,将有32名常胜将军脱颖而出,他们中的每个人差不多都已连续扔对硬币25次。想想媒体能煽起多大热潮吧! 

  到这时候,事态开始变得疯狂。有人成了杂志上大肆报道的草根英雄;有人跑到电视脱口秀上大谈扔硬币技巧,讲解自己如何让硬币在半空中获得神力,又是如何在它落地前用意念施法,每辑节目要向电视台收费5万美元;另一些人开始争先恐后出书,书名诸如《扔硬币扔成百万富翁》、《上帝为何让我赢》之类。这时,愤怒的大学教授们拍案而起,在《华尔街日报》上大谈“有效市场”、“扔硬币原理”、“零和游戏”等理论,力图证明大赛的结果只是出于随机。当然,32名常胜将军会挺身反击,质问他们:“如果没有人能做到,为何我们32个人做到了?”在第16轮比赛开始前的数周内,入围选手们对异性的吸引力显著提高,有些人还成了阿斯彭滑雪屋和佛罗里达房地产的推销对象。 

  如果我没记错,这是在把投资巨星比做全美扔硬币比赛的最后入围者。换句话说,在一个单场淘汰制的扔硬币大赛中,一定会有赢家。他们并非多聪明、多有天才,而只是在一系列随机的游戏中持续保持了运气。同样的现象也适用于投资世界。当所有的选手都如此相似而成绩却不同时,还有什么理由能够解释?巨星们并不拥有更伟大的助手、更出色的联考成绩,或是任何独特的个性。“赶路者”也参加同样的会议,会晤同样的分析师,阅读同样的研究报告,而且多数人工作也同样努力。 

  我有另一条理论。巨星就像是旧日的“马语者”。随着人们逐渐驯服马匹用于骑乘,大家越来越渴望脚力快的骏马。那些强健的骏马一般都比较有野性,但总有少数人能够安抚和制服它们。没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也从不解释。他们是不是在口袋里装上了某种东西?还是天赋异秉(就像有人能轻松击中棒球那样)?有的人说那是奇迹,有的人说不是邪法就是巫术。这些马语者有的发了财,如果是在中世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