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31-针灸问对 >

第4章

331-针灸问对-第4章

小说: 331-针灸问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写之。则五脏气坏矣。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 
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 
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 
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痒。代则乍甚乍间。盛则 
写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见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 
察其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寸口大。平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 
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痒。代则乍痛乍吐。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移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血结于中 
。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 
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脏腑之病也。人迎与太阴脉口俱四倍以上。命 
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一盛。写足阳明。补足厥阴。二写一补。日一取之。人迎 
二盛。写足太阳。补足太阴。二写一补。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写足阳明。补足太阴。二 
写 
少阴。补足太阳。二补一写。二日一取之。脉口三盛。写足太阴。补足阳明。二补一写。日二 
取之。所以日二取之。太阴主胃。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以上补写。皆必切而验之。 
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 
。气 
察脉盛衰。以知病在何经。乃可随病以施针刺也。苟不诊视。则经脉之虚实。补写之多寡。 
病症之死生。懵然皆无所知矣。于此而妄施针灸。宁免粗工之诮哉。故集见于此。俾后之 
针士。必先以诊视为务也。) 
经曰。脉之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者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 
气盛 
热。大者。微写其气。无出其血。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写阳气而去其热。涩者。必中 
其脉。顺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 。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 
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经曰。凡刺之属。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 
已补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写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写其阳而和之。三 
脉动于足大指之间。(三脉盛虚和也)必审其实虚。虚而写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 
刺 
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写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独出其邪气。久病者。邪气深入。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刺道毕矣。(机按。此节不惟详于刺法。而亦详于诊法。但诊则以指行间动脉也。脉实而 
疾。则深刺以写。脉虚而徐。则浅刺以补。邪气脉来。紧而疾。谷气脉来。徐而和。学人于 
此而察识之。则临病施针。庶免妄治之失矣。) 
经曰。必先明知十二经络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 
。虚 
办。飧泄。脉小。手足寒难已。手足温而易已。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 
矣。(机按。今之针士。多不诊脉。未免有误刺害论焉。) 
或曰。针家亦察色否。 
经曰。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痹。故目赤色 
。病 
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 
疸也。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耳间青脉起者 
。 
亦十无一二也。故集次灵枢察色数条于此。后之学人。扩而充之。庶几如经所谓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者矣。) 
或曰。经云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又云。五脏有六 
腑。六腑有十二原者。何谓也。 
曰。井譬如谷。井。泉源之所出也。经穴之气所生。则自井始。而溜荥注俞。过经入合。 
(合 
乙。阴木也。乙与庚合。故阳井属庚金。庚。阳金也。阴木柔。阳金刚。刚柔相配。夫妇之道 
。则有父子之相生。是以肝木大敦阴井。木生阴荥行间火。火生阴俞太冲土。土生阴经中封 
金。金生阴合曲泉水。心之少冲井木。少府荥火。神门俞土。灵道经金。少海合水。脾之隐 
白井木。大都荥火。太白俞土。商丘经金。阴陵泉合水。 肺之少商井木。鱼际荥火。太渊 
俞土。经渠经金。尺泽合水。 肾之涌泉井木。然谷荥火。太溪俞土。复溜经金。阴谷合水 
。心包之中冲井木。劳宫荥火。大陵俞土。间使经金。曲泽合水。此阴经之穴。以次而相 
生也。 胆之窍阴阳井。金生阳荥侠溪水。水生阳俞临泣木。木生阳经阳辅火。火生阳合阳 
陵泉土。 小肠少泽井金。前谷荥水。后溪俞木。阳谷经土。小海合火。 胃之厉兑井金。 
内庭荥水。陷谷俞木。解溪经火。三里合土。 大肠之商阳井金。二间荥水。三间俞木。阳 
溪经火。曲池合土。 膀胱之至阴井金。通谷荥水。束骨俞木。昆仑经火。委中合土。 三 
焦之关冲井金。液门荥水。中渚俞木。支沟经火。天井合土。此阳经之穴。以次而相生也。 
六腑又有原者。经曰。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五脏则以俞为原。 肺俞 
太渊。心俞大陵。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是也。 膀胱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俞 
临泣。过于丘墟为原。胃俞陷谷。过于冲阳为原。三焦俞中渚。过于阳池为原。小肠俞后溪 
过于腕骨为原。大肠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腑阳经。既有俞 
。仍别有原也。脏之俞。腑之原。皆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也。 
名之曰原。以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 
下之三气。经历于脏腑也。故曰。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原气也。 
经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言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 
不过膝。)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 
节气味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明知 
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或曰。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何谓也。 
难经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募在阴。俞在阳。募与俞。五脏孔穴之总名也。在腹 
为阴 
中府。心募巨阙。脾募章门。肝募期门。肾募京门。俞在背者。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心俞在第 
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皆侠脊两旁各一寸五分。阴 
病行阳。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 
阳病有时而行阴也。针法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或曰。六腑各有俞。(背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饮食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针 
治奈何。 
经曰。五脏有俞。(井荥俞经合之俞)六腑有合。(六腑合穴)各有所发。各随其过。(经 
脉所经过处)则病瘳矣。 
或曰。灵枢难经以大陵为心之原。而又别以兑骨为少阴之原。诸家针灸书。并以大陵为 
手厥阴心主之俞。以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者。为心经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 
灵枢七十一篇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 
后兑 
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于行间。入于曲泽。手少阴也。(按中冲以下。并手心主经俞 
。灵枢直指为手少阴。而手少阴经俞。不别载也。)素问缪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 
。各一 。又气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注)五脏俞惟有心包络井俞之穴。而亦无心经井俞 
穴。又七十九难曰。假令心病。写手心主俞。补手心主井。详此前后各经文义。则知手少阴 
与手心主同治也。 
或曰。井荥俞经合。主何病也。 
曰。六十八难注云。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贯膈。上注肺。故井主心下 
满也。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 
气而泄。肾水病也。此举五脏之病。各一端为例。余病可以类推而互举也。不言六腑者。举 
藏足以该之。 
或曰。诸经之井。皆在手指足趾梢。肌肉浅薄之处。不足使为补写也。刺之奈何。 
经曰。设当刺井者。只写其荥。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此专为写井者言 
也。 
则病危。可不谨哉。 
或曰。经以井荥俞经。各系于四时。何谓也。 
经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 
肺。冬刺合者。邪在肾也。 
或曰。南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 
受纳 
。注于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也。阳干注腑。阴干注 
脏。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然甲与己合。己巳时。脾出血为井。又如乙日乙酉时。肝 
出 
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甲戌时。至甲申为阳干合处。己巳时。至 
己卯为阴干合处。余经日辰皆根据此推。阳日阳时。则阳经穴开。病在阳经。宜俟阳经穴开针 
之 
肠前谷。(荥火)戌寅时。注于胃陷谷。(俞土)并过本原丘墟。庚辰时。经于大肠阳溪。(经 
金)壬午时。入于膀胱委中。(合水)此五腑井荥俞经合穴开时也。至甲申时。气纳三焦之关 
冲(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穴亦开焉。 肝属足厥阴乙木。故乙日 
乙酉时。肝引血出大敦。(井木)丁亥时。流于心之少府。(荥火)己丑时。注于脾之太白。( 
俞土)辛卯时。经于肺之经渠(经金)癸巳时。入于肾之阴谷。(合水)此五脏井荥俞经合穴开时 
也。 
太阳阳火。故丙日丙申时。小肠引气出少泽。(井火)戊戌时。流于胃内庭。(荥土)庚子时。 
注于大肠三间。(俞金)过本原腕骨。壬寅时。经膀胱昆仑。(经水)甲辰时。入胆腕骨。(合 
木)丙午时。气纳三焦。 心属手少阴阴火。故丁日丁未时。心引血行少冲。(井火)乙酉时。 
流于脾大都。(荥土)辛亥时。注于肺太渊。(俞金)癸丑时。经于肾复溜。(经水)乙卯时。入 
于肝曲泉。(合木)丁巳时。血纳包络。 胃属足阳明阳土。故戊日戊午时。胃引气出厉兑。 
(井土)庚辰时。流于大肠二间。(荥金)壬戌时。注于膀胱束骨。(俞水)并过本原冲阳。甲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