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1生死无惧 >

第5章

1生死无惧-第5章

小说: 1生死无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要认真而急迫地,以智慧为死亡早做准备,转化我们未来的业,避免一再掉入无明的悲剧之中,重蹈痛苦的生死轮回。今生是我们唯一可透过修行做准备的机会,这是此生的自然中阴不能逃避的讯息。

  3.25
  觉悟对于乔达摩(佛陀)来说,就如监禁他千年的牢狱被打破了。而愚痴就是这座牢狱的狱卒,因为愚痴遮蔽了他的心,如乌云掩盖了星月。
  心被无尽的妄念波浪淹没,而将现实错分为:主观/客观,自我/他人,空/有,生/死,这种分别心产生了邪见——感情、贪欲、执着的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会让这道狱墙变得更结实,我们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逮住狱卒,看清楚他的真面目。狱卒应是愚痴……一旦狱卒走了,监狱就会消失,而永不再出现。
  ——一行禅师 《佛陀的觉悟》

  3.26
  很难专心安住于心性,即使只有片刻,都是异常的困难的,更别想去除生起的念头和烦恼。
  我们总以为那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极富理解力,或已经完全了解它。这是个很大的谬误。事实上,要经过多年持续的闻、思、修、观想和禅坐,修行才能成就正果。
  3.27
  若想祈求觉悟者的帮助,激起恭敬心或证悟自性,没有任何法门比‘上师相应法’(Guru Yoga)更快速、感人和有力。
  顶果钦哲仁波切写道:‘上师相应法即是与“上师的自性相结合”,运用这个法门,可使我们的心与上师的觉悟心融合一起。’
  上师是诸佛、上师和觉悟者三者加持力的结晶,所以祈请上师,就等于祈请所有圣尊;将你的心和上师的智慧心相连结,就是将你的心与真理和觉悟的化身相结合。

  3.28
  佛陀快要入灭时,曾预言在他涅槃后不久,将有莲花生大士降世弘扬密宗教法。西元八世纪时,在西藏建立佛教的就是莲花生大士。对于我们西藏人,根本上师莲花生大士是浩瀚的、永恒的法则;他是宇宙的法师。
  当我遭遇艰难和危险时,我常常祈求莲花生大士,而他的加持和法力也从不曾失信于我。当我想到他时,我的所有上师都化现于他身上。对于我来说,他活在每个时刻。整个宇宙每分每秒都闪耀着他的美丽、力量和存在。

  3.29
  真正体认无常可以慢慢解脱我们的执着,认为万物有常的错误观念,及将安全感建立在外相上面的谬误。
  慢慢地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因执着不可能执着的东西而遭受的痛苦,在深层意义上而言,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刚开始接受无常的观念可能会觉得痛苦,因为它是如此的陌生。但只要我们不断反省思考,心灵就会慢慢地转变。‘放下’变得愈来愈自然,愈来愈容易。
  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沉没我们根深蒂固的愚痴,不过只要我们越加反省,就越能开展‘放下’的观念,届时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就会彻底改变。

  3.30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戾之气;心灵总被愤怒、执着或害怕等情绪所占,你就无法奢望能安详死去。
  所以我们若想死得安详,就要学习如何好好过生活:想要安详地死去,就必须培养心灵的?静和生活的安详。
  ——喇嘛

  3.31
  禅坐姿势的最大要点是要保持背部挺直如箭,或如一堆金币。这样气才能轻易流贯身体的脉,心才能得到真正安歇。不要强迫什么。脊椎下半部的自然曲线,要保持放松、挺直。头要保持自然平衡;肩膀和上半身带着力量和优雅,维持均衡但不要僵直。
  双腿交叉而坐,不一定要双盘,那是高级瑜伽所强调的重点。交叉的双腿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法门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槃的融合;和不二的境地。双手舒适地覆盖在膝盖上,这叫‘正襟危坐’。若你想坐在椅子上,脚要放松,背要挺直。 
  四月

  GOM
  Meditation
  禅定

  4。1
  万事虽如梦幻泡影,也要善尽其事。
  不管善或恶,接受或拒绝,你只要开怀大笑!
  ——龙钦巴

  4。2
  就像作家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舞者也要经过长久耐心苦练,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所以,当你明了禅坐的效用之后,就要用尽全部生命去修习,这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热情、智慧和训练。

  4。3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个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赖喜悦’(Relying on Joy)。她常看见国王、王子和人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那样供养。但她乞讨到的油只能点燃一小盏灯。不过,她还是把这盏灯点燃,放在佛前并祈愿:‘除了这盏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但我希望经由这供养,将来能够得到智慧之灯。希望我能解除众生的黑暗无明,净化他们的业障,引导他们觉悟。’
  当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前来收集灯时,发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名老妇人所供养的灯,一直烧到天明。他觉得白天不需要点灯,就想把它吹熄,但无论他怎么吹都吹不熄灭。
  佛陀始终在旁边观看,就说:‘目犍连,你是不是想把那盏灯熄灭?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无法搬动它,更别说熄灭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浇在灯上,它还是不会熄灭;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灭不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无比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所供养的,这个出发点使它产生无量的功德。’

  4。4
  在某种时空环境下,你必须把某些事当真,但如果你太过于执着,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
  ——佛陀

  4。5
  想像一个你很亲密的人正在受苦,当你吸气时,观想自己以慈悲心吸进他的苦痛;当你呼气时,观想你把你所有的温暖、治疗、爱、喜悦和快乐流向他。
  现在,慢慢扩大你慈悲的范围,首先去拥抱你觉得亲近的人,然后是你觉得较疏远的人,再来是你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最后甚至扩及那些你觉得简直像怪物或残暴的人。让你的慈悲变得广大浩瀚,遍及一切众生,无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连绵不断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你会发现自己每个心念之间存有间隙,当当下的念头逝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时,你会察觉间隙的存在,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所以,禅修就是要让念头缓慢下来,让间隙愈来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满的人,唤醒我们了悟世事无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实相。佛陀临终时说:
  在所有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所有的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

  4。8
  因为生命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因此中阴经验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特质的重要部分。不过,我们通常会遗忘中阴和其间隙,因为我们的心从这个阶段跳到下一个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其中的过渡期。
  事实上,中阴教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片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个念头和情绪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逝灭,又回归心性。中阴教授让我们更具觉知,尤其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露出来。

  4。9
  我们已经被教导成浪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当我们讨论‘心’时,所谈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学者在研究‘心’时,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剧的结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贪欲、嫉妒等也会产生。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认为它们是干扰或障碍,反而视为修炼的绝佳时机。其实,如果你以执着和厌恶的习性,来对待这些情绪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经分心,而且并没有察觉本觉的存在。用此种方式反应情绪,不但更增强、深化情绪,更把你紧密绑在妄念的锁链上。
  大圆满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识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觉能量鲜活炽烈的示现。当你慢慢做此修炼时,就算是最强烈的情绪也无法纠缠你,也会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耸,而又沉没回到海洋的?静中。

  4。11
  错误的见解和信念,是我们的妄想中最具破坏力的。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经坚信他们自己抉择吗?而我们也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从相信,到毫不犹豫地坚信,进而付诸行动,因而带给自己甚至别人无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义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正见’。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4。12
  禅坐时,我们的心该怎么‘做’?
  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不执着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师描述禅坐为‘心悬挂在虚空中,无所执着。’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轻率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因某种莫名的理由,死亡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必去忧虑死亡了。
  想到这些,我忆起一位西藏大师所说的话:‘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嗯,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会安然度过的。”’这是个很美的理论,不过一旦面对死亡就破灭了。

  4。14
  每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形体短暂出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体。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转世的地方和转世的方式,通常依业力而定,不过,死亡那一刻的心境,会影响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
  因而,在死亡之时,虽然我们已经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有快乐的轮回。
  ——喇嘛

  4。16
  即使同样出生在人道,每个人的业还是有所不同。人的外表看起来相类似,但认知事情的方式则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独一、分离的个别世界中。如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说的:
  若有一百个人睡觉和做梦,每个人所经历的梦境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梦可说是真的,但不能说只有某人的梦是真实,其他人的则是虚假。但业力制约每个人的认知模式,却是事实。

  4。17
  在自然的深深?静中安歇吧,这颗筋疲力尽的心灵,被业力和妄念鞭打得无助彷徨,如同永恒的生死轮回大海无情汹涌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静中安歇吧。
  ——纽舒仁波切

  4。18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实践。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像它代表你所执着的东西。紧握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只要你一松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