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1生死无惧 >

第2章

1生死无惧-第2章

小说: 1生死无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督或特定的上师,会更有效力。
  你的上师是你与真理的连结者,只要你亲近上师,或只是看到他的法相,就能得到启示,将自性与灵感、真理连结一起。

  1。22
  想像一个从车祸后突然在医院醒来,发现自己患了失忆症,表面上一切都如故:面容和身形依旧;感觉和神识也还在,但对自己是谁却一点记忆也没有。
  同样的,我们也记不起自己真正的身分——本性。因为狂乱和害怕,我们到处寻找胡乱抓一个认同者,却抓到一个正掉入深渊的人,这种虚假无知的认同就是“自我”。

  1。23
  不要太过紧迫,这是真理的教义极端重要的一点,上师也是一样,这就是佛陀教诲我们的“四依”:
  · 依法不依人
  · 依义不依语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依智不依识
  记住,真正的老师是传布真理的人,是慈悲智慧的显现。佛陀、上师和先知都是真理的化身,示现无数方便法门和慈悲法相,引导我们以其法义,回归我们的真性。
  首先,寻找真理的追随者比寻找上师更重要,因为通过追示真理,你会发现自己与上师连结在一起。

  1。24
  在我的传承教派中,我们尊敬上师更甚于佛陀。虽然佛陀时常示现法力和慈悲,但我们的昏暗无明使我们无法亲近佛陀,而我们却可以亲近上师;上师就在这里,生活、呼吸、讲话、行动,用尽各种办法示现佛陀的教法:解脱之道。
  就像我,我的上师是真理的化身,是觉悟显现于此身、此世、世间,甚至此时此地的确切象征;在我的修行、工作、生活及觉悟之道上,赐给我无上的启示。我的上师担负着预示觉悟的神圣任务,直至我真正觉悟。
  我知道,只有等到我觉悟时,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本质和无尽的宽容、爱和智慧。

  1。25
  怀抱着大慈悲祈求开悟,以利益一切众生即是菩提心(梵文Bodhicitta)。Bodhi与觉悟的本体有关;citta是“心”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要”。
  菩提心的开展和觉醒就使我们佛性种子的日渐成熟,这佛性的种子就是,当我们的慈悲达到圆满的状态,此种子就会开花结果而成佛。
  因此,菩提心是整个修行之路的泉源和根。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要如此迫切祈祷的原因了:

  祈愿未生珍贵菩提心者,
  能够生起;
  祈愿已生菩提心者,
  持续不灭,且日益增进。

  1。26 
  观照死亡的目的,是要打从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改变。这通常需要一段时间静修和深刻的观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开眼睛,看清楚自己如何看待生命。
  观照死亡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出离心”(renunciation),藏文称为ngé jung。ngé的意思是“确实的”或“必然的”;jung则是“出现”、“浮现”或“出生”之意。
  时常深刻地观照死亡,可以让你对旧习产生恶感而离弃它。你会发现自己慢慢能够放下它们,最后能够解脱习气,就像上师们说的:“就像从乳酪中挑出头发”一样简单。

  1。27
  中阴教法源自于古老的大圆满密续,其中提到有一只神话中的金翅鸟,出生就已发育完全。这个影像象征我们的本性原自圆满具足。金翅鸟的幼雏在蛋中便已羽毛丰满,但在孵化前还无法飞。只有等到它破壳而出时,才能一飞冲天。
  同样的,上师告诉我们,佛性被身体隐蔽住了,当身体破败后,它就会显现出来。

  1。28
  佛教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智慧是:生与死就在心中,别无它处。
  心是一切经验的共同基础——它创造了快乐;创造了痛苦;也是创造了我们所谓的“生”与“死”。

  1。29
  敦珠仁波切有一天与妻子开车经过法国,一路上赞美着乡间旖旎的风光。当他们经过一处百花争艳的坟场时,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说:“仁波切,你看,西方的每件东西都是那么整齐清洁,甚至连埋尸体的地方都一尘不染。东方人住的房子甚至都不比这还干净。”
  他回答:“嗯,是啊!这倒是真的;真是个文明的国家!他们为死尸盖了这么漂亮的房子。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也替活尸盖了这么漂亮的房子!”

  1。30
  如果你禅坐时,心与身没有融合一致(比如你觉得焦虑,或想着其他的事),你的身体就会觉得不舒服,也比较容易产生障碍。
  反之,如果你的心处在?静、富有启发的境界,也会影响身体的姿势,能够更自然、更不费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身体与体证心性所产生的信心联结在一起。

  1。31
  什么是“见”?它只不过是“看见”事物本然的状态;了解心性就是万物本来的面目;以及领悟心的真性就是绝对的真理。
  敦珠仁波切说:“‘见’就是赤裸觉醒的觉知,它包含一切万物;感官的认知、现象的存在、轮回和涅槃等。这种觉醒有两种面向:绝对层面的‘空’,和相对层面的‘境相’和‘觉受’。”
  生死无惧   二月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无 惧    二月

  ‘阿’代表‘空’,‘未生’的实相。
  2。1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个累世追寻真理的人,来到印度北部一个静谧的地方,端坐于菩提树下,发誓如果不觉悟真理就不起来。
  传说,他在黄昏时征服了所有黑暗的愚痴;第二天清晨,金星划破黎明的天空时,他在长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圆满禅定后,终于成就了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觉悟。
  在此神圣的一刻,天地震动,好像‘快乐得醉醺醺的’;经典上记载:‘没有人愤怒、生病或悲伤;没有人为恶;没有人心怀傲慢,大地变得非常?静,好似达到圆满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2。2
  执着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会带来痛苦,虽然万事万物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拚命地执着。我们害怕放下,其实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死命执着的悲剧和讽刺:执着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带来我们不想要的痛苦。
  执着的出发点或许并不坏,希求快乐也没有错,但我们一心执着的东西到头来根本无法执着。
  西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两次。’;又说:‘无论你如何用力,还是无法将沙子榨出油来。’

  2。3
  从某方面来看,海浪似乎各各独立分开,有始有终,有生有灭;从另一方面来看,海浪并不存在,只是水的行为而已,‘空’无任何个体,而是‘充满’着水。
  所以当你真正思考海浪,会发现它只是风和水的短暂聚合,依赖着一不断改变的外在环境。你也会了解,海浪与海浪之间是共相依存的。

  2。4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
  造就我们死时的景况。
  每件事,
  绝对是每件事,都和它有相关联。

  2。5
  什么是大圆满的禅定?它只在‘见’(View)被传授后,自然专注安住于‘见’中。
  敦珠仁波切如此描述它:‘禅定就是专注在本觉的状态,没有任何思维概念,同时又维持完全放松,毫不涣散或执着。因为“禅定不是苦斗,而是自然地溶入本觉。”’

  2。6
  我们身本的细胞正在死亡,脑部的神经正在衰萎,甚至脸部的表情也随心情不断改变。我们所谓的个性也只是‘心识的流动’而已。今天我们心情好是因为一切都好;明天就可能沮丧失意了,而我们的好心情哪里去了?
  还有什么能比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更难预测的?你知道你下一秒钟的念头和感觉?我们的心其实是空幻的、无常的,如梦般空虚短暂。仔细看念头:它来了,它停留,它走了。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生起,甚至连当下这一念,即现在所经历的,也成为过去了。

  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刻!

  2。7
  自性的要义
  没有言语可描述;
  没有例子可表明。
  轮回未让它变坏;
  涅槃未使它变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脱,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灭;
  它无拘无束,
  也无法类归。
  一——敦珠仁波切

  2。8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2。9
  怀疑需要真正的方便法门才能对治,我发现很少人能真正了解如何克除或利用怀疑。
  这似乎是很讽刺的事:现代人如此信奉贬抑和怀疑的力量,却很少人有勇气怀疑‘怀疑本身’。就像一位印度大师所说的:把对狗的怀疑转移到怀疑本身,揭开讥讽的面具,找出害怕、无助、绝望和不耐烦的真正根源。
  到时,怀疑将不再是障碍,而是觉悟之门,每当怀疑在心中涌现时,修行者会欢迎它,视为深入真理的工具。

  2。10
  自我无法了解我们的真面目,结果它不择手段地想勾画出一个‘自我’,但那必定是善变骗人的,必须以不断改变来维持它虚构的存在。

  自我(ego)的藏文是dakdzin,其意为‘我执’,是对‘我’和‘我的’、自我和他人的虚幻概念,以及因之产生的所有概念、欲望和行为的不断执着。
  此种执着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无功的,因为其中并没有任何基础和真正存在,而我们所执着的东西其根本本质却是不可执取的。我们如此不断执着的原因在于,在心灵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就是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知,产生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2。11
  你的慈悲心对临终者有三项大利益:
  第一,因为心胸的开放,使你能更容易、毫无条件地带给临终者亟需要的爱。
  第二是较深的精神层面:我一再看到,如果你能将慈悲付诸行动,就能创造一种气氛,激发他人的精神层面,或甚至开始修行。
  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如果你继续对临终者修行慈悲,同时也激发他们修行慈悲,这样不仅可以治愈他们的心灵也可治愈肉体。你会很惊奇地发现所有精神上师所说的:慈悲的力量没有边界。

  2。12
  有位禅师有个很虔诚却天真的弟子,视他为活佛。
  有一天,这个禅师不小心坐在一根针上,他大叫:‘噢哟!’跳了起来。弟子马上就对师父失去信心,而离开了他。他说他发现师父并未开悟而失望不已,否则,他怎么会大叫又跳脚?
  禅师知道弟子离开他后说:‘哎呀!可怜的人!他应知道,事实上,不仅是我,就连针和“哎呀”声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2。13
  学学老牛的楷模:
  它满足地安睡在马房。
  你总得吃饭、睡觉和拉屎,
  这是不能避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