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37-松峰说疫 >

第3章

537-松峰说疫-第3章

小说: 537-松峰说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瘟疫固尔,杂病亦然。 
凡伤寒瘟疫其不可治及难治者,必属下元虚症。(松峰按∶间亦有之,亦不必然。)如家中传 
染者,缘家有病患,旦夕忧患,饮食少进则气馁,感其病气,从口鼻入,故宜清阳明,舒郁结,兼 
理劳伤为要。(松峰按∶此句不可泥。兼字宜重读。) 
松峰云∶余家曾有患瘟症者十余人,互相传染。余日与病患伍,饮食少进,旦夕忧患所不待言, 
而竟免传染。偶一日,一入疫家,实时而病,求其故不得,因忆伊芳时举家患病,余忙乱终日,夜来 
独居一室,闭门焚降真香一块,想以此得力耶。 
瘟疫不可先定方,瘟疫之来无方也。 
伤寒瘟疫三阳症中,往往多带阳明者。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 
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故兼阳明症者独多。邪 
在三阳,法宜速逐,迟则胃烂发斑。或传入里,则属三阴,邪热炽者,令阴水枯竭,于法不治, 
此治之后时之过也。 
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故生疫。 
瘟疫之来,多因人事之相召,而天时之气运适相感也。故气机相侵,而地气又复相应,合天地 
人之毒瓦斯而瘟疫成焉。 
治温热疫疠不可用辛热药,宜清凉辛甘苦寒。 
仲景书,王叔和得散亡之余,诠次间有穿凿,成氏因注释,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 
祸至今。温暑别自有方,今失无征,宋龙门所以叹《伤寒》无全书也。 
夫病瘟而强之食,病 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 
时疫感之,必先入胃,故多用阳明胃药。 
湿热时毒感于口鼻,传入阳明,邪正交争。阴胜则憎寒,阳胜则壮热,流入百节则一身尽痛,上行 
头面则为肿大,名大头瘟。 
暑湿热三气门中,推人参败毒散方为第一。三气合邪,岂易当哉,其气互传则 
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参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剂,使疫邪不复留,讵 
不快哉。奈何俗医减去人参,曾与他方有别耶? 
疫,疠也。病气流行,中人如磨砺伤物也。疫,役也。有鬼行役,役不住也。 
凡治瘟疫,须先观病患两目,次看口舌,以后以两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再问其大小 
便通否,渴与不渴,服过何药,或久或新,并察其脉之端的,脉症相同方可以言吉凶,庶用药无 
差。此数者最为紧要,医家之心法。 
治暑月温病、热病、疫疠病,不可用辛温热药,宜辛凉、清甘、苦寒,升麻、柴胡、葛根、薄 
荷、石膏、芩、连、栀、柏、甘草、芍药之类。 
疠疫、痘疹、发斑、热毒等症,但卧阴土湿地,则解凉拔毒,能减其半。土之妙用如此,智者 
类而推之。 
疫病当分天时寒暑燥湿,因时制宜。如久旱而热疫,忌用燥剂;久雨而寒疫,脾土受湿,忌用 
润药。 
疫邪自外而入,唯虚人感之必深,如用祛邪药汗下,必先顾元气,则温散、温补、反治、从 
治诸法,何可不知。 
每见治温热病,误攻其里尚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明其热自内达外矣。 
卫逊亭曰∶此足见瘟病断无发散之理,至云攻里尚无大害,当重看大字。 
天地疫疠之气,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曰日满则瘥,致夭枉者多矣。凡觉病即治,折 
其毒瓦斯自瘥,切莫令其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 
世人误认瘟疫为伤寒,云伤寒是雅士之词,天行瘟疫是田舍间俗语,误亦甚矣。 
疫气邪正混合,倘邪胜正衰则危。药之苦寒者伤胃,温补者助邪。如人中黄之类,最为合法。 
瘟疫乃天地之邪气,人身正气固,则邪不能干,故避之在节欲节劳,仍毋忍饥以受其气。至于 
却邪之法,如经所云∶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是也。盖天牝者,鼻也。鼻受天 
之气,故曰天牝。瘟邪之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由空虚而去,即下句气出于脑之谓也。盖邪气 
自鼻通于脑,则流布诸经,令人病瘟。气出于脑谓嚏之,或张鼻以泄之,或受气于室,速泄于外,而大吸清气以易之, 
则邪从鼻出,而毒瓦斯自散,此却邪于外之法也。又想心如日等法。(见前。)盖胆属少阳,中正之官, 
其气壮,则脏气赖以俱壮,而邪不能入,此强中御邪之法也。凡探病诊疾,知此诸法,虽入秽地, 
可保无虞。男病邪气出于口,女病邪气出于前阴,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知其向背,行动从容,察 
位而入方妙。 
治瘟疫须分上、中、下三焦。盖人之鼻气通于天,故中雾露之邪为清邪。从鼻息而上入于阳, 
入则发热、头痛、项强、颈挛,正与俗称大头瘟、虾蟆瘟之说符也。口气通于地,故中水土之邪 
者,为饮食浊味,从口舌而下入于阴,入则必先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疑即后重。) 
脐筑(向外挣筑。)湫痛,正如俗称绞肠瘟、软脚瘟之说符也。然口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 
分布上下,不治则胃中为浊,营卫阻而血凝,其酿变即现中焦,俗称瓜瓤瘟。疙瘩瘟等症,则又阳 
毒痈脓,阴毒遍身青紫之类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若三焦邪混为一,内外不通,脏气熏蒸, 
上焦怫郁,则口烂食龈矣。若卫气前通者,因热作使,游行经络脏腑,则为痈脓。营气前通者, 
因召客邪,嚏出声 咽塞,热壅不行则下血如豚肝。然此幸而营卫渐通,故非危侯。若上焦之阳, 
下焦之阴两不相接,则脾气于中难以独运,斯五液注下,下焦不阖而命难全矣。治法于未病前, 
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倘邪入,则以逐邪为要。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 
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营卫既通,乘势追拔,勿使潜滋,方为 
尽善。 
瘟邪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为清阳,故清邪从之上入。下焦为浊阴,故浊邪从之下入。 
中焦为阴阳交界,凡清浊之邪,必从此分区,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故声 
咽塞,口烂食龈者,(上焦之症。)亦复下血如豚肝,(下焦之症。是上下焦症齐见矣。)非定中上不及 
下,中下不及上也。 
臧卢溪曰∶二节当参看。 
夫寒中所以清火,亦能解表,盖阳亢阴衰则火盛水亏,水涸于经,安得作汗?譬之干锅赤裂, 
润自何来。但加以水,则郁蒸沛然,而热气上腾矣。汗自水生,亦复如是。用凉药以救水,水生而 
汗有不出者乎。 
补中亦能散表。夫气虚于内,安能达表,非补其气,肌能解乎,凡脉之微弱无力或两寸短小者, 
即其症也。血虚于里,焉能化液,非补其精,汗能生乎,凡脉之浮芤不实或两尺无根者,即其症 
也。然补则补矣,更当斟酌尽善,用得其宜,妄补住邪,则大害矣。 
瘟疫来路两条,去路三条,治法五条,尽矣。何为来路两条?有在天者,如春应暖而反寒云云。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人受之,从经络入则为头痛发热,咳嗽发颐大头之类。其在人有互相传染者, 
其邪则从口鼻入,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所谓来路两条者此也。何如去路三条?在 
天之疫,从经络而入者,宜分寒热,用辛温辛凉之药以散邪,如香苏散,普济消毒饮之类,俾其仍 
从经络而出也。在人之疫,从口鼻而入者,宜芳香之药以解秽,如神术正气等散之类,俾其仍从口鼻 
而出也。至于经络口鼻所受之邪,传入脏腑渐至潮热谵语,腹满胀痛,是毒瓦斯归内,疏通肠 
胃,始解其毒,法当下之,其大便行者则清之,下后而余热不尽者亦清之,所谓去路三条者此也。 
何为治法五条?曰发散,曰解秽,曰清中,曰攻下,曰酌补,所谓治法五条者此也。 
松峰曰∶此段亦颇为近理,故录之。唯于补法中而改一酌字,以瘟疫用补法,必如吴又可所 
谓四损不可正治者方议补。倘不应补,而冒然用之,补住其邪,其害不可胜言矣。 
又曰∶余凡阅书并有所见闻,关于疫症者,率皆采录,久而成帙,然其出处,当时亦或不载, 
故除引经论外,皆不着其书名姓字,以免 漏之诮,且只图有俾医学,非欲博古也。以上记精言, 
以下载故实。 
桐乡医生赵某,偶赴病家,请归已暝,又将雨,中途见矮屋,有灯明灭,时已下雨,遂叩门求 
宿。内有妇人应曰∶男子不在,不便相留。医恳栖檐下,许之。将更余,妇开门延入,医谢不敢, 
妇引之甚力,且求合,医视其灯青黯,且手冷如冰,知遇鬼,亟欲奔避,妇双手挽其颈,以口就医 
之口,既而大哕曰∶此人食烧酒生蒜, 
臭秽何可近也。遂入。医复冒雨而走,抵家十余日后,经矮屋,则一孤 也。 
松峰曰∶足见烧酒大蒜于疫疠盛行所不可阙。 
陈宜中梦神人语曰∶天灾流行,人多死于疫疠,唯服大黄得生,因遍以示人时果疫,因服大 
黄得生者甚众。 
松峰曰∶大黄,瘟疫症尚在表,总不宜服,唯入里宜服。 
苏耽最孝,谓母曰∶后三年郴人大疫,宜穿井植橘,病患食橘叶水一盏自愈。 
黄德环家烹鳖,用箬笠盖其釜,揭见一鳖,仰把其笠,背皆蒸烂,然头足犹能伸缩,家人悯之, 
潜放河中,后此人患热病垂危,因徙于河边将养。夜有一物,徐徐上身,其人顿觉凉爽,及晓, 
视胸臆间悉涂淤泥,其鳖在身上,三曳三顾而去,即日病瘥。 
臧卢溪曰∶热病者胸腹烦热,用井底泥涂之,亦此意也。又足见放生之报。 
范文正公所居之宅,浚井先必纳青术数斤于中以避瘟。 
张凤逵司空着《伤暑全书》,力辨仲景《伤寒论》中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瘟 
病,至夏变为暑病,与《内经》温根于寒之说,以为此属上古之论,与今风气不合。太古时,洪 
水怀山,草木闭塞,天地蒙昧,阴霭拂郁,阳明未舒,以故寒气盛行,元和令少,即当盛夏亦无 
燥金之患。后世衣冠文物渐开,五行分布,水火之气各司其权,以此随定暑为火气,一以凉剂投之。 
卓哉司空之见,不唯医理入微,亦可谓善读古人书者矣。 
赵逵好吹笛为戏,是年,瘟疫盛行,一日吹笛至茶肆,有老妪与逵言∶近有五人来店吃茶, 
见吹笛者过,各回避,自后疫遂止,人疑即五瘟使者。后一秀士貌类炳灵公入茶店,嘱老妪云∶ 
赵逵有济贫之心,必获善果,言讫不见。后老妪以语逵,逵赴庙谢神,闻空中云∶来年必魁天下, 
三年后当入相。后果为狱府尚书。 
一说部载岷俗畏疫,一人病阖家避之,病者多死。刺史辛公义命皆舆置厅事,暑月,病患填 
廊庑,公义昼夜处其间,省问施治,病者愈,乃召其亲戚,谕遣之归, 
皆惭谢而去,风俗随变。 
松峰曰∶辛公之不染疫,乃清正仁爱,存心得报,世之作吏者,不可不知也。 
昔时,山东一家有五百余口,从无伤寒疫症。因每岁三伏日,取葶苈一束,阴干,至冬至日, 
为末收贮,俟元旦五更,蜜调,人各一匙,黄酒和服。饮时,先从少始。 
吕复,字符膺,号沧洲,吕东莱之后,河东人。治一人患三阳合病,脉长弦,以方涉海受惊, 
遂吐血升许,两胁痛,烦渴,谵语,遂投小柴胡,去参加生地。半剂后,俟其胃实,以承气下之, 
得利而愈。又治一人,时症逾月,既下而热不已,胁及小腹偏左满,肌肉色不变,俚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