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

第6章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6章

小说: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问,正好落入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慷慨答道:“田横,只是齐国壮士,却能坚守大义,宁死不屈,何况刘豫州是皇族之后,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若举事失败,那是天意,怎么可以向曹操低头呢?” 
  田横是秦朝末年齐国人,楚汉相争时,田横自立为齐王,对抗项羽、刘邦。刘邦得到天下后,田横率部属五百人逃到海岛,刘邦派人召唤,他不愿称臣,半途自尽。消息传出,岛上五百人也都自杀。诸葛亮以田横为例,说明反抗到底、不屈不挠的节义,反衬出孙权如果投降,且不说比不上落难的刘备,堂堂一方君主,比小小的田横还不如,这样不丢脸吗?            
孔明舌功破曹操武功(2)     
  诸葛亮用田横反将孙权一军。到此为止,这场辩论,孙权已经屈居下风了,他已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对抗曹操。于是孙权向诸葛亮表明决不投降的决心。但他心里还有疑虑,如何抵抗曹操大军?虽想结合刘备,但刘备残破的战力,能有多少加分效果? 
  三分天下的美丽蓝图 
  接着,诸葛亮必须分析双方军力的对比,必须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作战的利益,孙、刘军事联盟才能成立。 
  诸葛亮先从己方说起:“我军虽然新败于长坂,但陆续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合起来有一万人。刘琦集合江夏郡的战士也有一万人。” 
  先前诸葛亮强调刘备实力不弱,在此时发挥了功效。刘备军力凑一凑也有两万人,然而曹操军容壮盛,刘备区区两万,以卵击石,又有何用?诸葛亮相信孙权必然有这层顾虑,因此在孙权质问之前,诸葛亮必须先堵住这个漏洞。 
  诸葛亮进一步分析曹操大军虽多却不足惧,理由是: 
  一、曹军已如强弩之末:曹军远来,疲于奔命,为了追击刘备,轻骑兵一天一夜赶了三百余里,好比强弩发射的箭到了尽头,劲力已失,连鲁国的细绢也穿透不了。曹军犯了兵法大忌,《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奔驰五十里之远展开袭击,一旦遇到意外,先头部队的将领将受挫,只有半数队伍能到达目的地。 
  二、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上作战。 
  三、荆州民众虽然投降曹操,但只是形势所逼,不是真心降服。 
  最后,诸葛亮给孙权画了一张美好的蓝图:孙、刘联军,曹操必败,三分天下的形势成形。从投降葬送大好江山,到击败曹操,三分天下,一冷一热,两相对比,孙权怎能不心动? 
  综合诸葛亮的辩论手法,他先用二分法,让孙权产生一个印象,要么投降,要么和曹操切八段,没有第三种选择。继而用威胁法,告诉孙权,如果犹豫,祸患来临。然后用激将法,刺激孙权,表明刘备不可能那么没志气地投降。接着以对比法,举出田横,让孙权以投降为羞愧。如此先破后立,随后分析曹军不足畏,刘备军力可期待的理由,让孙权放心地联刘抗曹。这是诸葛亮舌功厉害之处。            
鲁肃的机智好口才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曹操拿下荆州,刘备仓皇而逃,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据守江东的孙权,说:“我统领水军八十万,想和将军(孙权)在吴地一同打猎。” 
  带着号称的近百万大军来人家家里打猎,这意思已经很明显。要迎战,或迎附?孙权内部失败主义弥漫,大都没有作战的勇气,惟有鲁肃力排众议,主张结合刘备的力量,全力一搏。关于鲁肃的说辞,除了《三国志》所引,裴松之的注还转引了《魏书》、《九州岛春秋》二书,提供另类说法。 
  根据这两本书的说法,鲁肃听到众人劝孙权不要抵抗曹操,而孙权不吭声时,他非常着急,于是对孙权说:“曹操是强劲的对手,他才除去袁绍(去年的事),兵马精壮,乘战胜之威,讨伐我们,必胜。不如派兵帮助他,并把家属送到邺城(曹操的大本营),向他臣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一听大怒,要杀鲁肃。鲁肃气定神闲地说:“如今形势紧急,若有别的打算,何不派兵支持刘备,怎么反而要杀我呢?” 
  孙权听出鲁肃话中有话,于是派周瑜出兵帮助刘备。 
  晋朝人孙盛认为这一段史实不太可能,一来鲁肃初见孙权,提出发展对策时,便主张抗拒曹操。而荆州的刘表一死,他又派使者观察荆州的局势变化,没有意思要向曹操投降,现在怎么可能要孙权臣服于曹操呢? 
  二来,孙盛认为,劝周瑜迎接曹操的人那么多,为何独独要斩鲁肃? 
  孙盛所言,不无道理,但实情如何,却难定论。因为鲁肃在这里所用的,显然是激将法,用意是刺激孙权。当时,一片主降的声音,鲁肃担心孙权意志不坚,于是采用激将法,让孙权恼怒,打消向曹操示好的念头。 
  至于孙权为何只想斩杀鲁肃?是因为鲁肃的言辞特别尖锐,让孙权听得格外刺耳。 
  可见《魏书》、《九州岛春秋》所说的,不无可能,但是真实情形究竟如何,已不可考。而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鲁肃的机智及口才反应,并不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迟钝。 
  后来孙、刘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大喜,邀集诸将领迎接鲁肃。鲁肃刚要拜见孙权,孙权起来还礼,说:“我这样亲自迎接你,你够光采了吧!” 
  “不!”鲁肃答。 
  在场每个人,包括孙权,都吓一跳,心想鲁肃真是不知好歹。入座后,鲁肃才说:“愿将军一统天下,完成帝业,再来征召我,那才有面子呢!” 
  听得孙权抚掌大笑。鲁肃真会讲话,马屁拍得毫无谄媚的感觉。逆耳忠言也能讲,顺耳好话也照说。高!            
曹操柔性攻心走华容(1)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设计了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由于描绘生动,情节曲折,成为脍炙人口的三国名段。 
  奇怪的是,依演义书迷的制式反应,曹操无恶不作,刘备仁民爱物,关羽放走曹操,纵虎归山,留下无穷后患,罪不可恕,即使不狠批痛骂,至少也该有所责备,但似乎没有。关羽仿佛不沾锅一样,读者不仅不怪他,反而为他的义气所感动。 
  不扣分反而加分,为什么?只因为罗贯中的文笔太好,烘托出关云长义薄云天的形象,把关羽的两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发现,原来看起来冷硬耿介的关羽,也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矛盾的时候。关羽的信义美誉,盖过不忠的罪名。人,从形象学的分数来看,失之公忠,收之义气。关羽变得可爱得多。 
  在罗贯中笔下,关羽的性格线条分明,就像同僚、敌人眼中的关羽。刘备眼中的关羽,孔明眼中的关羽,程昱眼中的关羽,曹操眼中的关羽,就是这么恩怨分明、义气深重的汉子。所以关羽在孔明面前立下军令状时,刘备忧虑关羽会真的放过曹操;所以当曹操走投无路,想蛮冲硬干,程昱建议曹操动之以情;所以曹操及时领悟,反采柔性攻势,软化关羽的思想防线。更不用说孔明不但料准关羽的反应,也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旁观者清,惟有关云长迷。 
  一句话将了将军一军 
  看看《演义》怎么说的?诸葛孔明集合各大将领,分派任务,埋伏险地,狙击兵败遁逃的曹操残军,惟独关羽闲闲无事。 
  堂堂大将坐冷板凳不能出场,谁受得了?关羽向诸葛亮抗议,诸葛亮回道:有个最紧要的隘口,叫做华容道,本应由你关羽防守,却因曹操昔日优遇足下,怕你报恩放行。 
  关羽驳说,欠曹操的,早在力拒袁绍时,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回报过了。如今对阵,必不放过。 
  关羽说得自信满满。事实上,曹操狼狈不堪的在华容道遇阻于关羽时,动之以情,希望顾念情分,关羽也回答同样的说辞,该报的早报过了,现在两不相欠,公事公办。 
  然而曹操何许人也,岂这么容易就被封死,他反应机灵,立即提醒关羽,还没了呢。“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            
曹操柔性攻心走华容(2)     
  是啊,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暗挺护航,这不是恩情是什么?这事发生在“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之后,还欠着未完不是吗?关羽心有为难,曹操适时补上一句“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此话一出,将了关大将军一军,关羽心防尽破,只能任攻于心计的曹操摆布。曹操便这样死里逃生。 
  没有箭头的箭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这个救了曹操的史例,虽然典出《左传》,但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孟子·离娄篇》。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子濯孺子是郑国大夫,奉命攻打卫国,反遭卫国的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旧伤复发,手无举弓之力,坐以待毙,他问车夫追来的人是谁?一听是庾公之斯,反而松了一口气。车夫觉得奇怪,庾公之斯是卫国第一神箭手,从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担心? 
  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曾经向尹公之他学箭,尹公之他又向子濯孺子学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君子,物以类聚,庾公之斯必然也是君子,必然手下留情。果然,庾公之斯追来后心软,说:“我不愿用您的箭术伤害您。”(庾公之斯的箭术传袭自子濯孺子) 
  但是两军交战是国家大事,不可徇私。于是庾公之斯把箭头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没有箭头、没有杀伤力的箭,交差了事。 
  孟子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做个对比。传说夏朝有个叫逢蒙的人,跟一名叫羿的国君学箭,学成之后,心想,普天之下箭术比他高明的,只有老师羿,杀了羿,他就天下第一了。于是杀害羿。 
  有人认为羿并没有错,但孟子不这么想。错在哪里?错在交友授徒,选择错误。反观子濯孺子、尹公之他、庾公之斯的组合,却有道义有格调,不像羿和逢蒙。 
  有血有泪的武将形象 
  以上事迹登载在儒家典籍,是儒家推行认可的懿行美德。关羽重义理,守礼法,当曹操拈出“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关羽就像着了魔似的,弃军令、兵事于不顾,让曹操从容逃去。这是曹操攻心决胜的高招,也是献策的程昱眼光精准之处。            
孙权和蝙蝠的两手策略(1)     
  蝙蝠是鸟类还是走兽?蝙蝠长得像老鼠,是不折不扣的哺乳类动物,却又飞来飞去,和鸟类没两样。在《伊索寓言》里,蝙蝠左右逢源于鸟类和走兽之间,双方交战,鸟类战胜了,蝙蝠就自称是鸟类,走兽战胜了,蝙蝠又变成走兽一族。哪边赢,蝙蝠就属于哪边。战争结束后,走兽和鸟类言归于好,蝙蝠的骑墙性格被拆穿,跑到鸟类阵营被当作走兽,跑到走兽阵营被当作鸟类,终于被驱逐出去,成为不受欢迎的异类,从此只能摸黑飞行。 
  蝙蝠寓言无非告诉狡狯的人类,立场要坚定,态度要明确,该什么,就是什么,否则就会像蝙蝠,最后两边都得罪。 
  从另一个角度看,若不是蝙蝠摇摇摆摆,恐怕早在选边站的时候,捐躯沙场。合纵连横是求生存、谋发展的必要策略。只是忽左忽右像走竿索,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