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00-金匮要略心典 >

第20章

500-金匮要略心典-第20章

小说: 500-金匮要略心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疼。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 
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至数十日之久。而头疼寒热等证不解。是未可卜度其虚。而不与解之散之也。阳旦汤 
治伤寒太阳中风挟热者。此风久而热续在者。亦宜以此治之。夫审证用药。不拘日数。表里既分。汗 
下斯判。 
上条里热成实。虽产后七八日。与大承气而不伤于峻。此条表邪不解。虽数十日之久。与阳旦汤 
而不虑其散。非通于权变者。未足以语此也。 
x阳旦汤方x(即桂枝汤加黄芩)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 
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 
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 
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 
x竹叶汤方x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覆使汗出。头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 
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 
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入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曰安中益气。 
x竹皮大丸方x 
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 
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阳。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x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x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x附方x 
x千金三物黄芩汤x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 
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此产后血虚风入而成热之证。地黄生血。苦参、黄芩除热也。若头痛者。风未全变为热。故宜柴 
胡解之。 
x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x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痛引 
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 
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 
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卷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属性: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 
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七八日。寒热已止而续来。经水才行而适断者。知非风寒重感。乃热邪与血俱结于血室也。 
热与血结。攻其血则热亦去。然虽结而寒热如疟。则邪既留连于血室。而亦侵淫于经络。设攻其血。 
血虽去。邪必不尽。且恐血去而邪得乘虚尽入也。仲景单用小柴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 
乍结之血自行耳。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发汗过多者。邪气离表则入阳明。经水适来者。邪气离表则入血室。盖虚则易入。亦惟虚者 
能受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者。血为阴。暮亦为阴。阴邪遇阴乃发也。然热虽入而血不结。其邪必 
将自解。治 
之者但无犯胃气。及上二焦阳气而已。仲景盖恐人误以发热为表邪未解。或以谵语为阳明胃实。而或 
攻之或汗之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 
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热除脉迟身凉和而谵语者。病去表而之里也。血室者。冲任之脉。肝实主之。肝之脉布胁肋。上贯 
膈。其支者。复从肝别上膈。注于肺。血行室空。热邪独胜。则不特入于其宫。而亦得游其部。是以 
胸胁满如结胸状。许叔微云。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以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 
及。故当刺期门。期门、肝之募。随其实而取之者。随其结之微甚。刺而取之也。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盖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不必乘经水之来。 
而后热得入之。故彼为血去而热入。此为热入而血下也。但头汗出者。阳通而闭在阴也。此虽阳明之 
热。而传入血室。则仍属肝家。故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 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 
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 
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也。半夏、浓 
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利痰气。紫苏芳香。入肺以宣其气也。 
x半夏浓朴汤方x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燥。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血虚脏燥。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 
灵。而实为虚病。前五脏风寒积聚篇。所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而属于心也。数欠伸者。经云。 
肾为欠、为嚏。又肾病者。善伸、数欠、颜黑。盖五志生火。动必关心。脏阴既伤。穷必及肾也。小 
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燥也。 
x甘麦大枣汤方x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 
主之。 
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吐涎 
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x小青龙汤方x(见肺痈) 
x泻心汤方x(见惊悸)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 
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 
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 
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 
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此言妇人之病。其因约有三端。曰虚。曰冷。曰结气。盖血脉贵充悦。而地道喜温和。生气欲条 
达也。否则血寒经绝。胞门闭而经络阻矣。而其变证。则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异。在上者。肺胃受之。为 
呕吐涎唾。为肺痈。为形体消损。病自下而至上。从炎上之化也。在中者。肝脾受之。或寒疝绕脐。 
或胁痛连脏。此病为阴。或结热中。痛在关元。或脉数肌干。甚则并着男子。此病为热中。为阴阳之 
交。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也。在下者。肾脏受之。为经脱不匀。为阴中掣痛。少腹恶寒。或上引腰脊。 
下根气街。及膝胫疼痛。肾脏为阴之部。而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并起于肾故也。甚则奄忽眩冒。状如 
厥癫。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嗔。状如鬼神者。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不乐也。而 
总之曰此皆带下。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 
白带下也。至其阴阳虚实之机。针药安危之故。苟非医者辨之有素。乌能施之而无误耶。三十六病者。 
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也。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妇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断而病下利。似非因经所致矣。不知少腹旧有积血。欲行而未得遽行。欲 
止而不能竟止。于是下利窘急。至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者。血结在阴。阳气至暮。不得入于阴。而 
反浮于外也。少腹里急腹满者。血积不行。亦阴寒在下也。手掌烦热。病在阴。掌亦阴也。唇口干燥。 
血内瘀者。不外荣也。此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 
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营 
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x温经汤方x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丹皮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 
夏(半升) 麦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 
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妇人经脉流畅。应期而至。血满则下。血尽复生。如月盈则亏。月晦复 也。惟其不利。则蓄泄 
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经一月而再见矣。少腹满痛。不利之验也。土瓜根主内痹瘀血月闭。 
虫蠕动逐血。桂枝、芍药。行营气而正经脉也。 
x土瓜根散方x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本文已见虚劳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复花汤主之。盖专为妇人立法也。详本草 
旋复花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 
而肝以阴脏而舍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 
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固不可专补其血。以伤其气。亦非必先散结聚。而后温补。如赵氏、魏氏 
之说也。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