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所有人-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给其他的事物传递一种不良的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如果你始终给它们一种良性的暗示,事情会出现转机,或是变得更出色。
——罗森塔尔
22激将法
更新时间:2009…2…4 15:33:22 字数:1539
“激将法”是在规劝说服时故意把任务说得十分困难暗示对方不能担当此重任,或者说对方没有担负此项工作的能力。这样,对方通常会激起承担这项任务的愿望,并决心干好。
正话反说激起人的自尊心
激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激起了人的自尊心。心理学认为,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你认为任务艰难,他偏说困难不大;你暗示他不能干,他说我能胜任;你说想另选能人,他却认为你瞧不起他,而毅然自荐。这都是维护自尊心的心理动因在起作用。“激将法”故意正话反说,激起人的自尊需要,巧妙地达到劝服目的。
有一位早期天才教育家,他对于不喜爱练小提琴的孩子尤其独具匠心。在教孩子们练琴时,经常碰到的难题就是儿童学琴意识低落,然而,他却能使这些孩子们个个乐意接受他的指导。他所使用的特效药就是这么一句话:“我想这件事你必定做不好,因为你的技能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练习。”只这一句话,大多数孩子都会自发地行动起来。
像这样的激发效果,对大人或小孩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当你有某事需要他人替你代劳时,千万不可用“你不想做”,而必须用“你是因为能力差,不会做”来激发他。因为前者并不能刺激对方的自尊,后者却击中了他的要害,而对方为了挽回自尊,也得勉强做出来让你瞧瞧。
据说拿破仑也是运用激将法的高手。有一次,欧洲反法神圣同盟兵犯法国,来势汹汹。法国军队迅速展开一场激烈的防御战,拿破仑派手下两个屡建奇功的军团担任艰巨的防御任务。没想到,防御部队的士气低落,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拿破仑背着双手审视着逃兵,沉默不语。良久,他终于怒声传令:“集合!全体士兵统统集合!”
垂头丧气的士兵们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观察拿破仑的一举一动。
拿破仑双手抱胸,在队伍面前踱来踱去,步子越来越急促,皮鞋叩打着地面的声音越来越响,震得残兵败将们心惊肉跳。他们偷偷觊觎统帅,烦躁不安地等待训斥。拿破仑终于满怀悲愤地开始演讲:
“你们不应该动摇信心!你们不应该随随便便丢掉自己的阵地!你们知道,夺回那些阵地是多么的不容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呀!”
看着士兵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拿破仑猛然回头命令道:“参谋长阁下,请你在这两个军团的旗子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他们不再属于法兰西军人了。”
这下,全场一片哗然。把祖国的利益和自己的荣誉看得至高无上的士兵们,自然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们羞愧难当,甚至有人下跪号哭道:“统帅,您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我们要立功赎罪,我们要雪耻啊!”
拿破仑见状,相信他的军队能以自己的英勇行为洗刷上一次的耻辱,不禁神采飞扬,当众振臂高呼:“对!早该这样了。这才是好士兵,才像拿破仑手下的勇士,这才是战无不胜的英雄!”
以后,面对反法同盟的疯狂进攻,恶战一场接着一场。可是,这两个军团异常骁勇,战斗力极强,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多次重创敌军,建立了赫赫功勋。拿破仑就是抓住士兵的心理,欲扬先抑,使用激将法让士兵的战斗力倍增。
运用激将法要因人而异
首先,运用激将法时,要了解劝说对象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如自负的人,任性、好感情用事、性格外向的人,对他们运用激将法一般容易奏效。对那些自尊心弱、敏感多疑、谨小慎微、性格内向的人,不宜运用此法。因为这些人往往会把反面的话视为奚落和嘲讽,从而导致情绪低落、丧失信心或产生反感、怨恨等消极心理。
其次,运用激将法还要使对方感到你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考虑,而是对他有利,或者使他能够显露才华,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我最好的朋友是激发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的人。
——亨利•;福特
23情感的力量
更新时间:2009…2…4 15:33:38 字数:1589
要说服别人,最大的障碍是对方的“心理防线”。因此,设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是说服对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呢?除了晓之以理外,更要动之以情。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时候感情的力量甚至超过了利益。
在说服时不要忽略了说话的情感
在日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少年不小心从地铁的站台上掉了下去,这时刚好有一辆电车飞驶而来,虽然他万幸保全了性命,但却失去了一对手腕。于是,这个少年就对地下铁路公司提出控诉。但是不论是地方法院的审判还是最高法院的审判,都认为这不是地下铁路公司的过失,而完全是少年自己造成的,连这个少年自己也丧失了信心,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终于到了最后判决的日子,在这最后的一场辩论中,法院竟宣判少年转败为胜,而且全体陪审员也一致赞同。而这全是因为在当天的最后辩论中,少年的辩护律师说了这么一句话:“昨天我看到少年吃东西时,直接用舌头去舔盘子里的食物,使我不禁掉下了眼泪。”这句话使陪审团的判决峰回路转。在说服时不要忽略了说话的情感。人的言行是由感情决定的,情感的号召力比理性的号召力大。需要说服的情形很多。比如,人们在失意至极的时候,或在反抗的时候,或在需要花费金钱和努力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和你的想法同步,你要用情感成功地打动对方。有个男孩想要求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但是,男孩怕遭到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于是男孩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或苦苦哀求,或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见过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颇为天真而又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事后,这位母亲谈起这事,说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钱,也不能太委屈孩子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句动情的话就说服了母亲,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设法打动说服对象的感情
林肯在当总统之前是一名律师。有一次,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妇人找到林肯,诉说了自己的不幸,请求他帮助。老人是独立战争时一位军人的遗孀。丈夫战死后,她就靠不多的抚恤金维持生活。对于这位烈士的遗属,照理应该好好照顾,但是负责管理抚恤金的出纳却欺侮她,在老人领取抚恤金时,要她交手续费,而手续费竟占去抚恤金的一半。
林肯听后很是气愤,他答应帮助老人起诉,维护老人的权益。
法庭开庭后,被告矢口抵赖,而老妇人一方又没有任何证据。林肯很清楚这次辩护的艰难,因为被告的勒索只是口头向老妇人提出的,既没证人,又没证物,在被告不承认的情况下,对原告一方十分不利。
轮到辩护人林肯发言了。
林肯没有去指责被告的不道德,而是面对听众,用那极富感染力的声调去描绘当年的独立战争。在说到那些爱国志士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之时,他的嗓音哽咽了,眼里闪着泪花,把听众带到了对战争场景的回忆。很多人被他动情的语言所感染,有些人在暗暗地流泪。
这时,林肯说:“现在这早已成了历史,那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于地下,可是他那衰老的遗孀却在我们的身边。可以想象,这位老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的家庭。但她为战争付出了亲人,变得贫穷而无依无靠,只得向我们这些享受着先烈们争得自由的人们求助。朋友们,难道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林肯的发言突然结束,听众们早被打动了。有的眼泪直流,有的解囊相助,有的竟扑过去要撕扯被告。被告一时陷在了千夫所指的困境之中。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谴责了被告,并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被勒索的判决。人是受感情支配的生物。假如我们试图去说服谁的话,就必须设法打动他们的感情。
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它面前,纵然是坚冰也能被融化。
——罗曼•;罗兰
24选择法
更新时间:2009…2…4 15:35:22 字数:1733
24选择法
有一位保险业务员对劝人买保险很有一手,他不像其他业务员一样拼命向顾客解释保险的好处,而是直接就问:“您是买A类保险还是B类保险。”若是对方在这两者中做了选择,就表示事情已成了一半,接着才开始谈买保险的事。
很多顾客对于保险举棋不定,而且对于保险种类也不知如何取舍。当你遇到这样的人时,就暂时不提选择保险种类的问题,而对他提出A类还是B类,于是对方便会有“保险这个问题已解决了”的错觉,而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法的说服术在其他场合也同样适用。
二选一逼迫对方做出决定
你想最好能和某人当面谈一谈,但不知对方是否愿意。于是,你拨通了他的电话:“看来,最好我们两人碰一碰面。”
那个人回答说:“好吧,那,嗯,嗯,你下周再给我来个电话吧。”这时,你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人不想见你。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你下周再打电话时,对方还是没有时间。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有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甚至可以帮你安排许多你几乎无法做到的约会。举例说,当你通过一番对话使对方对你有了好感以后,你可能这样说:“看来我们应该见一面,是吧?”这是一个只能回答“是”的封闭性问题(如果对方对你不反感的话),对方通常会说“是”。
然后,你可以说:“那么,我下星期要到离你办公室不远的地方去,可能是星期四或星期五。哪一天对你方便,星期四还是星期五?”对方可以回答:“星期五较好。”
接着你又说:“好极了。我们可以在星期五见面。那什么时间对你方便,早上还是下午?”对方可能回答“下午”。
你说:“好,你愿意在下午什么时候见面?一点还是两点?”对方可能回答“两点”。
于是,你在星期五下午两点与对方会面了。你前面做了些什么呢?你每次都给对方两个选择,对方就要做出最后的决定,于是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其中一个选择。比如说,你问那个人:“看来我们应该见一面,是吧?”(其实就是“见还是不见”)“星期四还是星期五?”“早上还是下午?”“一点还是两点?”
你每一次都让他人来做选择,这种方法其实是在逼迫对方回答:选择A还是B?表面上看来是尊重他的选择,事实是缩小了他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