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26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26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得吐则愈。(末八字。宜从张氏删之。) 
(屎水杂出。而色不大黄。名为)下利清谷。里寒(而格其)外热。(阳气外散而 
)汗出(阳气虚微)而厥。(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为下利阴内盛而阳外亡者。出其方治也。里不通于外。而阴寒内拒。外不通于里。 
而孤阳外越。非急用大温之剂。必不能通阴阳之气于顷刻。 上言里热下利而为下重。 
此言里寒下利而为清谷。隔一节。以寒热作对子。 
x通脉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二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赵氏曰、大肠与肺合。大抵肠中积聚。则肺气不行。肺有所积。大肠亦不固。二害 
互为病。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参通九窍。利大小肠。 
气通则痛愈。积去则利自止。喻氏曰、后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讵知肠胃有病。其所 
关全在肺气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余忆二十岁时。村中桥亭。新到一方士。蓬头跣足。腊月冷食露卧。自言悬壶遍天 
下。每诊一人。只取铜钱八文。到十人外。一文不取。人疑不敢服其药。间有服之者。 
奇效。掀髯谈今古事。声出金石。观者绕于亭畔。时余在众人中。渠与余拱而立曰。我 
别老友二十年矣。我乐而汝苦奈何。随口赠韵语百余言。皆不可解。良久又曰。士有书。 
农医无书。重在口传。汉人去古未远。得所传而笔之。归其名于古。即于本经中指出 
笔误十条。紫参其一也。南山有桔梗根。似人参而松。花开白而带紫。又名紫参等语。 
余归而考之。与书不合。次早往问之。而其人去无踪迹矣。始知走江湖人。好作不可解 
语以欺人。大概如此。渠妄言之。而予不能妄听之也。今因注是方。而忆及紫参即桔梗 
之说。颇亦近似。姑附之以广闻见。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沈自南云、此下利气之方也。前云当利小便。此以诃黎勒味涩性温。反固肺与大肠 
之气。何也。盖欲大肠之气。不从后泄。则肺旺木平。气走膀胱。使小便自利。正为此 
通则彼塞。不用淡渗药。而小便自利之妙法也。 
x诃黎勒散方x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x附方x 
x千金翼小承气汤x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x外台黄芩汤x 治干呕下利。 
尤在泾云、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 
则温里益气之意居多。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其小承气汤。即前下利谵语有燥 
屎之法。虽不赘可也。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次男(元犀)按、金匮此篇。论证透发无遗。惟方书所谓隔食证。指胃脘干枯。汤 
水可下。谷气不入者。金匮呕吐哕证中。尚未论及。虽伤寒论厥阴篇有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方。治食入即吐。本论有大黄甘草汤方。治食已即吐。略陈其概。而其详则不得而 
闻也。先君宗其大旨。于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二书中。引各家之说而发明之。学人当参 
考。而知其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之妙。其下利一证。本论已详。参之伤寒论厥阴篇。则 
更备矣。惟方书有里急后重脓血赤白痢证。专指湿热而言。时医用芍药汤。调气则便 
脓自愈。行血则后重自除等句。颇有取义。即内经肠 之证也。但下利证以厥少热多为 
顺。肠 证以身热则死寒则生立训。冰炭相反。先君于时方妙用而续论之。更于实在易 
书中。参以时贤伏邪之说。张隐 奇恒之论以补之。且于发热危证云非肌表有邪。即经 
络不和。取用活人人参败毒散。加食米煎服。得汗则痢自松。又口授众门人云。痢证初 
起发热。宜按六经而治之。如头痛项强。恶寒恶风。为太阳证。自汗宜桂枝汤。无汗宜 
麻黄汤。如身热鼻干不眠。为阳明证。宜葛根汤。如目眩口苦咽干。喜呕胁痛。寒热往 
来。为少阳证。宜小柴胡汤。如见三阴之症。亦按三阴之法而治之。此发前人所未发也。 
其余详于本论。一字一珠。学人潜心而体认之。则头头是道矣。 
又按、隔食证。后人以为火阻于上。其说本于论中黄芩加半夏生姜一汤。及伤寒干 
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其甘蔗汁芦根汁。及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人参地黄之类。变苦为甘。 
变燥为润。取其滋养胃阴。俾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而饮食纳。胃阴下济。则幽门 
阑门滋润而二便通。此从本论大半夏汤中之人参白蜜二味得出也。其借用伤寒论代赭石 
旋复花汤。是又从大半夏汤之多用半夏。及半夏泻心汤得出也。人镜经专主内经三阳结 
谓之隔一语。以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令陈物去则新物纳。亦即本论大黄甘草汤之表里 
也。尚于古法不相刺谬。故先君于时方妙用实在易二书中。亦姑存其说。但不如金匮之 
确切耳。至于肠 。先君又于金匮外。补出伏邪奇恒。更无遗义。时贤张心在云、痢疾。 
伏邪也。夏日受非时之小寒。或贪凉而多食瓜果。胃性恶寒。初不觉其病。久则郁而 
为热。从小肠以传大肠。大 
肠喜热。又不觉其为病。至于秋后。或因燥气。或感凉气。或因饮食失节。引动伏邪。 
以致暴泻。旋而里急后重。脓血赤白。小腹疼痛。甚则为噤口不食之危证。当知寒气在 
胃。热气在肠。寒热久伏而忽发之病。用芍药汤荡涤大肠之伏热。令邪气一行。正气自 
能上顾脾胃。如若未效。即用理中汤以治胃中之伏寒。加大黄以泄大肠之伏热。一方而 
两扼其要。但予闻之前辈云。痢疾慎用参术。亦是有本之言。务在临证以变通也。张隐 
云、内经之论疾病者。不及二十余篇。论奇恒之章有八。有因于奇恒之下利者。乃三 
阳并至。三阴莫当。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 砺。九窍皆塞。阳气旁溢。干嗌喉塞。 
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其脉缓小迟涩。血温身热死。热见七日死。盖因阳 
气偏剧。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涩。急宜大承气汤。泻阳养阴。缓则不救。医者不知 
奇恒之因。见脉气和缓。而用平易之剂。又何异于毒药乎。(叶大观病此。误补而死。) 

卷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属性:(两手)诸(部。俱见)浮数(之)脉。(浮主表。数主热。若表邪)应当发热。 
(今不发热。)而反洒淅恶寒。(必其气血凝滞。即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 
痈肿。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是也。)若有痛处。(更明明可验。然而痈者。 
壅也。欲通其壅。)当(以麻黄荆芥之类。透)发其(凝滞之)痈。师曰。诸痈肿。欲 
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毒已聚。)为有脓。不热者。(毒不聚。)为无脓。 
此言痈之所由成。而并辨有脓无脓也。言外见痈之已成者。欲其溃。未成者。 之 
起也。 
内外原不分科。分之者。以针砭刀割熏洗等法。另有传习谙练之人。士君子置而弗道。 
然而大证。断非外科之专门者。所能治也。薛氏医按。论之最详。然以六味丸八味丸补 
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六君子汤异功汤逍遥散等剂。出入加减。若溃后虚证颇宜。 
其实是笼统套法。于大证难以成功。金匮谓浮数脉。当发热而反恶寒者。以卫气有所遏 
而不出。卫有所遏。责在荣之过实。止此数语寥廖。已寓痈肿之绝大治法。再参六经之 
见证。六经之部位。用六经之的方。无有不效。外科之专门。不足恃也。 
肠痈之为病。(气血为内痈所夺。不得外荣肌肤。故)其身(枯皱。如鳞)甲(之交)错。腹皮(虽 
)急。(而)按之(则)濡。(其外虽)如肿状。(而其)腹(则)无积聚。(其) 
身(虽)无热。(而其)脉(则似表邪之)数。此为(营郁成热。)肠内有痈脓。(以)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此痈之在于小肠也。) 
此为小肠痈而出其方治也。败酱一名苦菜。多生土墙及屋瓦上。闽人误为蒲公英。 
x薏苡附子败酱散方x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痈之在于大肠者。何如。大肠居于小肠之下。若)肿(高而)痈(甚)者。(逼 
处膀胱。致)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实非膀胱为害。故)小便(仍见)自调。 
(小肠为心之合。而气通于血脉。大肠为肺之合。而气通于皮毛。故彼脉数身无热。而 
此则)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再因其证而辨其脉。若)其脉迟紧者。(邪暴遏而营 
未变。为)脓未成。可下之。(令其消散。若其)脉洪数者(毒已聚而营气腐。为)脓 
已成。(虽下之。亦不能消。故)不可下也。(若)大黄牡丹汤(不论痈之已成未成。 
皆可)主之。 
此为大肠痈而出其方治也。 
x大黄牡丹汤方x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 
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血与汗。 
皆阴也。微为阳弱。涩为血少。)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而)亡血(血亡而气亦无 
辅。此脉微而又涩之)故也。(且夺血者无汗。此脉浮而不汗出之故也。) 
此为金疮亡血辨其脉也。 
(凡一切)病金疮。(统以)王不留行散主之。 
此为金疮出其总治之方也。 
徐忠可云、此非上文伤久无汗之金疮方。乃概治金疮方也。故曰、病金疮。王不留 
行散主之。盖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脉。故反能止金疮血。逐痛。蒴 亦通利气 
血。尤善开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气。东南根向阳。生气尤全。以复肌 
肉之生气。故以此三物甚多为君。甘草解毒和荣。尤多为臣。椒姜以养其胸中之阳。浓 
朴以疏其内结之气。芩芍以清其阴分之热为佐。若有风寒。此属经络客邪。桑皮止利肺 
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孙男心兰按。金疮亡血者忌发汗。以阴伤故也。若偶感风 
邪。其人不省。仍宜以破伤风论治。勿泥于亡血之禁。) 
x王不留行散方x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 
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川椒(三分) 浓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 
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x排脓散方x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 
一服。 
枳实得阳明金气以制风。禀少阴水气以清热。又合芍药以通血。合桔梗以利气。而 
尤赖鸡子黄之养心和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