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22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22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以渴不渴别瘅之难治可治。以呕与寒热。辨黄之在表在里也。 
(今试为瘅病出其方。)谷瘅之病。(其初多病寒热。其)寒热(作时。则)不食。 
(寒热止时。即或时食。)食即(热上冲而)头眩。(内滞塞而)心胸不安。(湿瘀 
热郁不解。)久久(身面)发黄。为谷瘅。(以)茵陈蒿汤主之。 
此为谷瘅证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前第一段论谷瘅。不言寒热。而有小便不通。第二段论谷瘅。不言心胸 
不安。而有小便必难。此独不言及小便。盖谷瘅证亦有微甚不同。前所云小便不通。此 
势之甚急者也。所云阳明病脉迟者。小便必难。乃既见阳明证。而因脉迟挟虚。以致不 
运。此表病中之间有者也。若此云寒热。则非二三日之病矣。不食。食即头眩。则虽眩 
而食未尝断。可知矣。故曰久久发黄。见迟之又久。乃相因而为病。其势渐而缓。则小 
便亦未至不通耳。然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但不必专 
责之耳。谷瘅三证。止出一方。盖阳明病一至发黄。则久暂皆宜开郁解热。故此方实为 
主方。若阴黄。则后人以附子合茵陈。乃此方之变也。按心胸不安。与酒瘅之心中懊 
亦不同。彼因心中热。至有无可奈何之象。此言不安。仅微烦也。即阳明脉迟证所谓发 
烦头眩耳。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 
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凡发热而不恶寒。为阳明病。若)黄家。(当申酉之时。名曰)日晡所(应其时 
)发热。而反恶寒。此(非阳明热证。)为女劳得之。(以女劳之病在肾。肾之腑为膀 
胱。申时气血注于膀胱。酉时气血注于肾也。肾为热逼。则)膀胱(必)急。(膀胱既 
急。则)少腹(亦)满。(其一)身(虽)尽黄。(而)额上(独)黑。(一身虽尽热。 
而)足下(尤)热。因(此病势浸淫。肾邪遍于周身。不独额上。而身上俱)作黑瘅。 
(然其中犹有可疑者。腹胀便溏。证同脾湿。然究)其腹胀(非水。而)如水状。大便 
必(变)黑。(而)时溏。此女劳之病。(肾热而气内结。)非(脾湿而)水(不行之 
为)病也。(但证兼)腹满者(为阳气并伤。较为)难治。(以)硝石矾石散主之。 
此为女劳瘅出其方治也。立论独详。所以补前之未备也。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熬黄)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 
是其候也。酒瘅。(前论已详。似可毋庸再赘矣。而)心中懊 。(为此证第一的据。 
)或热痛。(为此证中之更甚者。以)栀子大黄汤主之。 
此为酒瘅而出其方治也。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凡)病黄家。(概属湿热交郁而成。小便为气化之主。)但利其小便。(下 
窍气通。则诸气自不能久郁。)假令脉浮。(则气病全滞于表分。徒利其小便。无益也。 
)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此以下皆治正黄瘅方也。 
徐忠可云、黄瘅家。不独谷瘅。酒瘅女劳瘅有分别。即正黄瘅。病邪乘虚。所着不 
同。予治一黄瘅。百药不效而垂毙者。见其偏于上。令服鲜射干一味斤许而愈。又见有 
偏于阴者。令服鲜益母草一味数斤而愈。其凡有黄瘅初起。非系谷瘅酒瘅女劳瘅者。辄 
令将车前根叶子合捣。取自然汁。酒服数碗而愈。甚有卧床不起者。令将车前一味自然 
汁数盂。置床头。随意饮之而愈。然则汗下之说。亦设言以启悟。其可无变通耶。 
x桂枝加黄 汤x(见水气) 
诸黄。(缘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罨面。湿合热郁而成黄。热久则湿去而干也。 
以)猪膏发煎主之。 
此言黄瘅中另有一种燥证。饮食不消。胃胀有燥屎者。而出其方治也。徐氏谓为谷 
气实所致。并述治友人骆天游黄瘅。腹大如鼓。百药不效。服猪膏发灰各四两。一剂而 
愈。 
按此条师止言诸黄二字。而未详其证。余参各家之说而注之。实未惬意。沈自南注。 
浮浅又极附会。余素不喜。惟此条确有悟机。姑录而互参之。其云、此黄瘅血分通治 
之方也。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 
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 
俾脾胃之阴得其和。则气血不滞。而湿热自小便去矣。盖瘅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 
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x猪膏发煎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瘅病。(审其当用表里两解法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夫脉沉腹满在里。 
则为大黄硝石汤证。脉浮无汗在表。则为桂枝加黄 汤证矣。当知此方非治黄通用之 
方。) 
此为黄瘅而出表里两解之方也。徐云、治黄瘅不贵补。存此以备虚证耳。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实也。黄瘅最难得汗。若)自汗出。(表和也。) 
此为表和里实。(实者)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此为黄瘅而出其里实之方也。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峻。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实热者。小盒饭赤短。若)小便色不变。(而且)欲自利。(其无内热。 
确凿有据。可知其)腹满而喘。(非里实气盛。乃为虚满虚喘也。虽有瘅热。亦)不 
可(以寒下之药)除(其)热。热除(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宜先调其胃降 
其逆。然后消息治之。以)小半夏汤主之。 
此为黄瘅之虚证。误治增病。而出其救治之方。非谓小半夏汤即能治黄瘅也。后人 
以理中汤加茵陈蒿。颇有意义。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少阳之木邪克土也。)宜柴胡汤。 
此言黄瘅有土受木克之证。以柴胡汤治其呕痛。亦非谓柴胡汤治诸黄也。止言柴胡 
汤。未分大小。意者随见证而临时择用也。 
x柴胡汤方x(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知非湿热交郁之黄。而为土虚其色外现之黄。)当与虚劳小 
建中汤。 
此为虚黄证而出其方也。黄证不外于郁。虚得补则气畅而郁开。郁开则黄去矣。单 
言男子者。谓在妇人则血分有热。正未可知。又当另有消息也。 
尤在泾云、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 
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 
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 
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 
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x附方x 
瓜蒂散 治诸黄。(方见 病) 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 
也。 
x千金麻黄醇酒汤x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卷七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
属性:寸口脉动而弱。(为惊悸之主脉也。惊自外至。气乱则脉动。)动即为惊。(悸自 
内惕。气怯则脉弱。)弱则为浮。(外有所触。内不自主。则脉动而弱。有惊与悸而并 
见者。有惊与悸而各见者。) 
此言惊属外一边。悸属内一边。惊悸并见。为内已虚而外复干之也。 
师曰。(衄为清道之血。从督脉由风府贯顶下鼻中。其所以上越而妄出者。由肝肾 
之郁热逼也。若其人)尺脉浮。(则知肾有游火矣。)目睛晕黄。(则知肝有蓄热矣。 
肝肾之火上冲。则)衄未止。(若)晕黄云。目睛慧了。(肝肾之热俱除。故)知衄今 
止。 
此言血随火而升也。 
又曰、(衄既为阳经清道之血。总非阴经所主。彼手足少阳之脉。不能入鼻 。所以 
不主衄也。主之者惟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四经。太阳行身之表。为开。春生夏长。阳气 
在表。有开之义之也。故)从春至夏衄者(属)太阳。 
(阳明行身之里。为阖。秋收冬藏。阳气在里。有阖之义。故)从秋至冬衄者(属) 
阳明。 
此以四时合四经。而提衄血之大纲也。四时宜活看。 
尤在泾云、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 
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 
就阴阳言。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或问衄皆在阳。是已。然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非阴中事乎。曰、前所谓尺脉 
浮。目睛晕黄者。言火自阴中出。非言衄自阴中来也。此所谓太阳阳明者。言衄所从出 
之路也。谁谓病之在阳者。不即为阴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为阴血已亡。)不可(再)汗。(以重竭其阴。若)汗出必额上陷。(中 
之)脉(为热所烁而)紧急。(目得血而能视。血亡则目)直视不能 (阳归于阴则卧。 
阳亢则)不得眠。 
此言衄家当以发汗为戒也。知所戒。则知所治矣。况泻心汤黄土汤皆衄证之的方乎。 
高士宗云、欲辨衄之重轻。须察衄之冷热。衄出觉热者。乃阳明络脉之血。轻也。 
治宜凉血滋阴。衄出觉冷者。乃阳明经脉之血。重也。治宜温经助阳。要言不烦。特附 
录于此。 
男(元犀)按、泻心汤。即凉血之剂。黄土汤。即温经之剂。但后人多用滋阴。究 
不若养阴引阳之为得矣。 
病患面无色。(便知其血气衰而不华于面也。身)无寒热。( 
便知其外无病而内自亏也。然内经云。察色按脉。当别阴阳。今按其脉。沉为肾。弦为 
肝。其)脉沉弦(并见)者(是龙雷之火迅发。血随上溢 
而为)衄。(若察其面无色。按其)脉浮弱。(浮为阴虚。弱为阳弱。浮弱之极)手按之( 
即)绝者。(阳不下交于阴。则阴失阳而脱陷。所以)下血。(若察其面无色。按其脉 
浮弱。而竟见)烦咳者。(曷故。盖日月出矣。爝火无光。此为胸中之阳不宣。而阴火 
乘之。乘于心则烦。乘于肺则咳。咳则气逆于上。而血随之。可以)必(其)吐血。 
合参此条面无色三字是主。盖人身中阴阳相杂。而阴实统于阳。血者阴也。故阳能 
统阴。则血无妄出。今面无色。知其阳和不足。阳和不足。则阴火乘之。假令脉平。则 
如平人无事。尚可支持而度日也。今观其面。既已无色。察其证。又无表邪之寒热。而 
诊其脉。何以忽见此沉弦之象。当知沉为肾。弦为肝。沉弦并见。为肝肾之气不靖。龙 
雷之火肆逆于上。逼血奔于清道。则为衄矣。若面无色。其脉不为沉而为浮。不为弦而 
为弱。浮为阴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