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21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21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胁鸣。(腔中纯是客寒。)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困乏而疲)劳。(盖以营卫受气于 
阳明。而太阳又为营卫之统司也。经云。巨阳主气。为诸阳所属。要知膀胱内主津液之 
灌注。则为阳中之阴。外主阳热之布护。则为阳中之阳。)阳(热之)气不通。即身冷。 
阴(液之)气不通。即骨疼。(此阴阳之各自为病也。)阳前(而阴不与俱)通。则 
(阴失阳而)恶寒。阴前(而阳不与俱)通。则(阳独治而)痹不仁。(此阴阳之互相 
为病也。总由阴阳相失。遂闭塞而成痞。治之者。当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 
转。其气乃散。(若证之)实(者。得药)则矢气。(邪从大便喧吹而出。证之)虚 
(者。得药)则遗溺。(邪从小便涌溢而行。病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散。皆一气主之。 
故)名曰气分。 
此非黄病。因黄病之脉沉上下。营卫不通等证。触类引伸。而及于气分之专证。其 
实水与气。虽分有形无形。而其源则非二也。肿与胀虽分在外在内。而其病则相因也。 
然每见病胀者。以治水之法施之。往往不效。至腹胀而四肢不肿。名曰单鼓胀。或因水 
病而攻破太过者有之。或因宿有 瘕积块痞块。重加外感内伤而发者有之。有日积月累。 
初时不觉。及觉而始治之。则已晚矣。若至腹大如箕。腹大如瓮。 
虽卢扁亦莫之何。内经明胀病之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其法。后人用大 
攻大下大补大温等剂。愈速其危。而不知仲景于此节虽未明言胀病单鼓。而所以致此之 
由。所以治此之法。无不包括其中。下节两出其方。一主一宾。略露出鼓胀之机倪。令 
人寻绎其旨于言外。 按沈自南以火气二字。指膻中之宗气而言。颇为得解。喻嘉言寓 
意草。谓人身胸中空旷如太空。地气上则为云。必天气降而为雨。地气始收藏不动。诚 
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意。则云行雨施。而后沟渎皆盈。水道通决。乾坤 
有一番新景象矣。此义首重在膀胱一经。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如人之饮酒无算而不醉者。皆从膀胱之气化而出也。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 
腹内。膀胱之气化。则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不化。则腹先胀。而膻 
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尤在于葆肾。肾以膀胱为腑者也。肾气动。 
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满胀。势必奔逆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明言。肾气 
不动。则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净无为。而膻中之气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气下注。则胸 
中旷若太空矣。 
徐忠可云、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 
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 
上焦。上焦气为主用。故因黄汗而推及于大气不转。惟上下之气血阳阴不同。此仲景治 
黄汗以桂枝为君。主取其化气。而治正水以麻黄为君。主取其入营也。石水以附子为君。 
主取其破阴也。审其立言之次第。则立方之意。不晓然耶。 
(病在)气分。(大气下转。其)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其势亦已甚矣。然不直 
攻其气。而止用辛甘温药行阳而化气。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气分之结病而出其方治也。 
x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x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 
虫行皮中。即愈。(即结之阳。复散行于周身。乃有是象。) 
(若夫病源不同。而病形相类者。不可不辨而药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当于所言之病。因病证细辨。而知其系)水饮所作。(乃气分之大分别也。水有形。药 
宜苦泄。以)枳术汤主之。 
此言水饮以别乎气分。亦借宾以定主也。 
x枳术汤方x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x附方x 
x外台防己黄 汤x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当下 
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 
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 

卷七
黄瘅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者。风与湿合而不去。)非(若疼痛之) 
中风。(所以然者。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痛而)苦烦。脾 
(病者。)色必黄。(脾以其所)瘀(之)热以(外)行。(则肢体面目尽黄矣。) 
此以寸口脉而言黄瘅初时之病因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胃)热则消谷。紧则为寒。(脾寒遇)食即为满。( 
满者必生湿。是胃热而脾湿。为黄瘅之病源也。)尺脉浮为(风)伤(于)肾。趺阳脉 
紧为(寒)伤(于)脾。(是肾得风生热。脾得寒生湿。为黄瘅之病源也。凡)风( 
热与)寒(湿)相搏。(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食谷即(助其热而 
为)眩。谷气(瘀而)不消。(则)胃 
中苦浊。浊气(自当)下流。(若小便通。则浊随溺而去。今)小便不通。(则浊虽 
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脏)被 
其寒。(而客)热流(入)膀胱。(膀胱为太阳。统主一身之肌表。故)身体尽黄。名曰谷瘅。 
(以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也。) 
此言趺阳脉以明胃热脾寒郁而成瘅。又言肾脉浮。趺阳脉紧。为肾热脾寒。亦能郁 
而成瘅。又归于膀胱之不化气。以膀胱主一身之肌表。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而亦成 
瘅。其病虽有各经之不同。而总以脾胃为主。故以谷瘅结之。 
额上(心之部也。肾邪重而水色见于火部。故)黑。(肾热上行。而通于心。则) 
微汗出。(手心名劳宫。属心。足心名涌泉。属肾。肾虚不能配火。水火未济。则)手足中 
热。(酉主肾。肾虚。则其热)薄暮即发。膀胱(为肾外腑。肾病。则外腑必)急。( 
肾虚不能摄水。则)小便自利。(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故)。名曰女劳瘅。( 
至)腹(满)如水状。(脾肾两败。)不治。 
此为女劳瘅而另言其证也。 
(脾虽黄色。有因于酒者。酒多湿而性阳。故伤在上焦。心为酒所困。则)心中懊 
而热。(热内蓄。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 
而作黄。)名曰酒瘅。 
此言酒瘅之证也。 
(瘅病属实者多。而属虚亦复不少。)阳明病(实者脉必数。今竟)脉迟。(其胃 
弱可知。胃弱则化谷不速。)食难用饱。饱则(不运。火聚而)发烦。(胃中填塞。上 
下俱阻。清者阻于上升。则)头眩。(浊者阻于下降。则)小便必难。此(因谷气郁而 
生热。而非胃有实热。察其病势。)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以) 
脉迟(为虚)故也。 
此言胃虚欲作谷瘅之证也。 
(上言心中懊 等证。酒瘅之证。犹未备也。今且历陈之。)夫病酒黄瘅。(固属 
上焦之病。而实不止于上焦也。水出高原。上焦湿热既盛。其下)必小便不利。(然) 
其(有确切不可易之)候(曰)心中热。(从心热来。其小便不利。自不等于谷瘅之小便 
不通。其)足下热。(又不等于女劳瘅之手足中热也。)是其(为酒瘅之的)证也。 
酒黄瘅者。(以心中热为正候。亦)或(有热去于心。而)无热。(无热则心靖。 
心)靖(则其)言了了。(然亦有心中无热。邪竟注于阳明。为)腹满(为)欲吐。 
(又验之)鼻燥。(则知其为阳明证无疑。夫腹满宜下。欲吐宜越。因势而利导之法也。 
今既腹满。而且欲吐。则可下而亦可吐。必须审)其脉浮者。(为邪近上。而)先吐 
之。沉弦者。(为邪近下。而)先下之。(亦在乎临证而消息也。) 
(上言无热。吐下尚未可定也。若)酒瘅心中热。(而且有)欲吐(之意)者。( 
乘机)吐之(则)愈。 
(上言可下。为无热而腹满者言也。若)酒瘅(而心中热。病在上而误)下之。( 
则伤其下。其阳明之邪。乘下之虚。从支别入少阴。积渐而肾伤。故)久久为黑瘅。 
(乙癸同源。肝病而)目青(肾病而)面黑。(然虽曰黑瘅。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 
心中(热气熏烁。)如啖蒜齑状。(此于变证中。露出酒瘅真面目也。肾虚。则阴火熬 
血。而为瘀血。瘀于里。则)大便正黑。(血不荣于表。则)皮肤爪之不仁。(此绝类女劳 
瘅。何以知其为酒瘅也。然酒脉必浮。此虽因下而弱。要辨)其脉浮(中带)弱(其色) 
虽黑(黑中仍带)微黄。故知之。 
此四节。言酒瘅之相因为病。以补二条懊 等证所未备也。 
师曰。病黄瘅。(湿热也。湿淫于内。则烦喘胸满。热淫于内。则发热口燥。今) 
发热烦渴。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不用汗解之正法。而以)火劫(逼)其汗。(以 
热攻热。)两热(相搏)所得。然(使热不与湿合。必不作黄。凡)黄家所得。从湿得 
之。(原不可以一下尽其法也。须审其)一身尽发热而黄。(而)肚热。(视一身之热 
为尤甚。是因火劫。而令火)热(尽)在(于)里。(法)当下之。 
此概言黄瘅有因误火而得之证。又辨其湿热相合者。为瘅病之常。独热在里者。为 
瘅病之变。使人分别论治也。 
(瘅病将成未成。必先见有一二证。而可卜之。凡病在里。则)脉沉。(里热。则) 
渴欲饮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水无去路。则郁于里而为湿。湿与热合。交相 
蒸郁。)皆(可卜其)发黄。(脾之部位在腹。脾之脉络连舌本散舌下。若)腹满舌痿 
黄。(是脾有湿而不行矣。又胃不和。则卧不安。若)躁不得睡。(是胃有热而不和矣。 
湿热相合。为)属黄家。 
此三节。言黄之将成。欲人图之于早。不俟其既成而药之。意含言外。 
(黄者。土之色也。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故)黄瘅之病。当以十 
八日为期。(盖谓十八日脾气王。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者。当使其 
)十日以上(即)瘥。(不逾乎十八日之外。乃妙也。若逾十八日。不瘥。而)反剧为 
(土气不能应期而王)难治。 
此言黄瘅之愈有定期。欲医者期前而速治也。 
按沈自南云、此取阳病阴和。阴病阳和为大纲也。十八乃三六。阴数之期也。十日 
二五。阳土之数也。黄瘅乃湿热郁蒸。阳邪亢极。脾阴大衰。故治之须候一六二六三 
六。阴气来复制火之期。而为定期。若至十日以上。土阴气复则当瘥。而反剧者。乃脾 
阳亢极。阴气化灭。故为难治。此虽非正解。亦互相发明。 
(瘅病是郁热外蒸之象。)瘅而渴者。(内热更甚。内外交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 
者。(热从外宣。内之正气自运。)其瘅可治。发于阴部。(里为阴。里气之逆。) 
其人必呕。(发于)阳部。(表为阳。表邪之盛。)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此以渴不渴别瘅之难治可治。以呕与寒热。辨黄之在表在里也。 
(今试为瘅病出其方。)谷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