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2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2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节言息。息兼呼吸而言。偏重在呼也。此节不言呼而专言吸。又于吸中而分上中 
下虚实之辨。徐忠可谓为闻法之最细。信哉。 
师曰。(两手寸关尺。统名寸口。)寸口脉动者。(弦洪毛石缓五脉。)因其(合 
于春夏秋冬四季之)王时而动。(其色亦应之。)假令肝王(于春。其脉当弦而)色( 
当)青。(推之)四时各随其色。(所谓春脉弦而色青。夏脉洪而色赤。秋脉毛而色白。 
冬脉石而色黑。四季脉缓而色黄是也。若)肝(王于春。其)色(当)青而反色白。( 
脉当弦而反浮涩。)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此言医道贵因时而察其脉色也。脉色应时为无病。若色反时。病也。脉反时。亦病 
也。色反脉。脉反色。亦病也。推而言之。症与脉相合者顺。相生者吉。相反者。治之 
无不费力也。 
问曰。有(时)未至而(气)至。有(时已)至而(气)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 
过。何谓也。师曰。(十一月)冬至之后。(值)甲 
子(日)夜半。(为)少阳(所自)起。(至于正月中雨水。为)少阳(方起而出地) 
之时。(少)阳(王而万物)始生。天得温和。(此天气之常也。今)以未得甲子。( 
而)天(气)因(先)温和。此为(时)未至而(气先)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 
(气犹)未温和。为(时已)至而(气)不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 
为(时已)至而(应去而)不去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时已)至而(至之)太过也。(由此推之。冬至后值甲子日起。少阳六十日。阳明六十 
日。太阳六十日。太阴六十日。少阴六十日。厥阴王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而岁功成。 
人在气交之中。有因时而顺应者。有反时而衰旺者。有即因非时异气而致病者。医者可 
不一一而知其由来乎。) 
此一节论天气而不及医。然随时制宜之道。在其中也。尤在泾云。上之至。谓时至。 
下之至。谓气至。盖时有常数而不移。气无定刻而或迁也。冬至之后甲子。谓冬至后 
六十日也。盖古造历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根据此推之。则冬至后六十日。 
当复得甲子。而气盈朔虚。每岁递迁。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当以冬至后六十日花甲 
一周。正为雨水之候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为雨水。天气温和之始也。云少阳起者。 
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 
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 
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 
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 
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 
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 
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 
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 
师曰。病患脉浮者在(关)前。(以关前为阳。)其病在表。浮者在(关)后。( 
以关后为阴。)其病在里。(然关后虽为里之部位。而浮却非里证之正脉。不过为表 
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而为)腰痛背强。(膝胫)不能行。(然形伤不去。 
穷必及气。此关后脉浮,可以)必(其)短气而(为此证之)极也。 
浮脉原主表。此于浮脉中分出表里。欲人知浮脉之变也。推之沉脉原主里。亦可于 
沉脉中分出表里。迟脉原主寒。数脉原主热。更无不可于迟数中分出寒热也。是亦望 
乎一隅而三反之。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阴阳偕行者。顺也。)此为有阳无阴。故 
称厥阳。(厥者逆也。阴阳独行。逆而不顺之谓也。) 
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神乃绝。阴阳之道大矣哉。尤在泾云、厥阳独行者。孤阳之气。厥而上行。阳失阴 
则越。犹夫无妻则荡也。千金方云。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此即厥 
阳独行之旨欤。 
问曰。(两手)寸脉(乃心肺之部位。不见其浮。但见)沉大而(且)滑。沉则为 
实。(谓血之实也。)滑则为气。(谓气之实也。)实(与)气(并两实)相搏。血气 
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名)为卒厥。(以脏腑分其生死。)何谓也。师曰。(脏如 
宝藏之藏。义取深藏。实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腑如外府 
之府。本司出纳。实邪可入而可出。)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此言邪气盛则实之生死也。尤在泾云、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 
并而俱实也。五脏者。藏而不泻。血气入之。卒不得还。神去机息。则唇青身冷而死。 
六腑者。传而不藏。血气入之。乍满乍泻。气还血行。则身和汗出而愈。经云、血之与 
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是 
也。 
问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如脉大而滑。实邪之强有力。脏固不能当其猛 
矣。今卒厥。病脉不大而小。不滑而涩。尽脱去大且滑之象。因而别之曰)脉脱(是脱 
换之脱。非脱散之脱。但脉既脱换。虚实悬殊。入脏入腑。吉凶亦宜更易。而仍守)入 
脏即死。入腑即愈(之说。)何谓也。师曰。(斯说也。大旨以出阳为浅。传阴为深。 
)非为(卒厥)一病。(凡)百病(入脏入腑)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 
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盖以口属阴。四肢属阳。阴阳分属脏腑。脏腑二字。 
隐而难测。以里外二字该之。浅而易晓。吾特为丁宁曰。凡)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 
即死。 
此言正气夺则虚之生死也。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脉脱二字。诸家俱误解。 
李玮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诸病而言。即上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气入 
腹。香港脚冲心之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三阳之气。主躯壳之外。如)头痛。项腰脊臂 
脚掣痛。(六者虽兼上下。却以其在躯壳之外。故谓之阳病。病在外者。有营病卫病营卫 
兼病之殊。是一病而有三也。三而六之。故合为十八病也。又问曰)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三阴之气。主躯壳之里。如)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九者虽兼 
脏腑。以其在躯壳之里。故谓之阴病。病在里有或虚或实之异。是一病而有二也。九而 
二之。故合为十八病也。然三阴三阳。六气之传变无形也。五脏六腑。脏腑之病证有形 
也。脏腑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又各有气分血分气血并受之三端。六而三之。则为 
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而计之共)为九十病。人又有六(腑之病。视腑稍)微。 
微有十八病。合(而计之共)为一百八病。(其数各井然而不紊。至于久视伤血。久 
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名为)五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 
志。名为)七伤。(气极血极筋骨极肌极精极。名为)六极。妇人(十二瘕九痛七害五 
伤三因。共计)三十六病。(非六气外淫所致。均)不在其中。(学人自当分别而论 
也。虽然。以上所言阴阳脏腑各证。皆就人身之受邪者。分其名目。犹未就邪气之分属。 
而究其所以然也。大抵轻)清(之)邪居上。(重)浊(之)邪居下。(从天得者。 
为)大邪中表。(从人得者。为)小邪中里。 饪之邪从口入者。(为)宿食也。五邪中人。(以类相从。)各有法 
度。风(为阳类而)中于(午)前。寒(为阴类而)中于暮。湿(重浊而)伤于下。雾 
(轻清而)伤于上。(再验之一身。)风(为阳邪)令脉(缓而) 
浮。寒(为阴邪)令脉(紧而)急。雾(邪轻清而)伤皮腠。湿(邪重浊而)流关节。 
(宿)食(止)伤脾胃。(而不及经络腠理。)极寒(之时。令阳内伏而不固外。病多 
)伤经。极热(之时。令阳浮于外。而暑热并之。汗出则络伤。病多)伤络。(合而 
言之。无非以类相从之理也。) 
此一节由阴阳脏腑五邪之分合异同。经气时候原委。以及所当然者如彼。所以然者 
如此。欲学人体认于文本之外。则得矣。附录千金妇人三十六病。以备参考。十二瘕者。 
谓所下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脓痂。六如豆汁。七 
如葵羹。八如凝血。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汁。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经度不应期也。九 
痛者。一阴中痛伤。二阴中淋痛。三小便即痛。四寒冷痛。五月水来腹痛。六气满注痛。 
七汗出阴如虫啮痛。八胁下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气。三害冷。四害劳。 
五害房。六害娠。七害睡。五伤者。一孔痛。二中寒热痛。三小肠急牢痛。四脏不仁。 
五子门不正。三因者。一月水闭塞不通。二绝产乳。三羸瘦不生肌肉。又康熙字典 字注 
云、读与馨同。吴医唐立三云。饪为烹调生熟之节。则 饪句。为 香可口过食之而停 
滞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为)医(者误)下之。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里证甚急。而)身体疼痛者。(表证亦不可缓。二者相权。)急当(先) 
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体)疼痛。(若服药后)清便自调 
(而身仍痛)者。急当救表也。 
此言证有表里之殊。治有缓急之异也。伤寒论中最详。不必多赘。 
夫病(者。有平时之)痼疾。(而)加以(一时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难拔。 
审其先后。)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权缓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旧之不同。治者审难易 
而分其先后也。 
师曰。五腑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之情志相胜者。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悲胜怒 
之类。有得之时日者。如病在肝。愈于夏。喜得子气。制其胜我之类。有得之饮食者。 
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 
食辛是也。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 
脾病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病 
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五脏 
病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也。而且)各随其所不 
喜者为病。(何以谓之不喜。与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不仅以所恶为不喜也。姑即所 
不喜者。举一端而言之。)病有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脏气为邪气所变。而食 
之转助病气。)必发热也。(若伤寒证渴欲饮水少与之法。不在此例也。) 
此一节言病以脏气为本也。五脏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宜。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