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11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11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涤其污垢。以)皂荚丸主之。 
此承上节而言咳而吐浊。坐而不眠之剧证。而出一权宜暂用之方也。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气不咳。上既言之矣。咳而上气。亦言之而颇详矣。更有但咳而不上气。病虽 
未甚。而在表在里。不可以不辨。若)咳而脉浮者。(为风寒病之在外也。风寒宜表散。 
以)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为痰饮病之里也。痰饮宜荡涤。以)泽漆汤主 
之。 
此言咳而不上气者。不详见证。但以脉之浮沉。而异其治也。 
徐忠可曰、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 
于小青龙去桂芍草三味。而加浓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辑心火而安胃。若咳而 
脉沉。则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里。乃邪在肺家荣分之里也。故君泽漆降肺气。补肾 
气。以充腑气。且邪在荣。泽漆兼能调荣也。紫菀能保肺。白前能开结。桂枝能行阳 
散邪。故以为佐。若余药。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枣。和解其上气而已。(按。泽漆壮肾阴 
充腑气。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一本作紫菀)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泽漆(三升中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上气不咳。上言正为邪夺者不治。邪盛而正不虚者。宜发汗矣。然此特为外邪而 
言也。更有虚火烁金。与风邪挟饮而上逆者。绝不相类。当另分其名曰火逆。)火逆上 
气。(无咳逆吐痰水鸡声等证。但觉)咽喉(若有物相碍。而)不(爽)利。(法宜)止逆下气。 
(以)麦门冬汤主之。 
此言火逆证而出其方也。此证绝无外邪。亦无咳嗽。故用人参。否则人参必不可姑 
试也。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在将成未成之初。邪气尽壅于肺。)喘不得卧。(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 
之。 
此言肺痈始萌。病势渐进。当以此方、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肺痈已成。上已详言其证矣。今且撮举其要。而出其方。)咳而胸满。振寒。脉 
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但肺痈未成脓。实 
邪也。故以葶苈之逐邪主之。今既成脓。则为虚邪。当以)桔梗汤(之解肺毒排痈脓) 
主之。 
尤在泾云、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 
以桔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 
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上既详其证矣。又有外邪内饮。填塞肺中而为胀者。自当另看)咳而 
上气。此(病何以知其)为肺胀。(盖以)其人(大)喘。目(突)如脱(之)状。( 
诊其)脉浮(则知其风邪。若浮而且)大者。(则知其风火挟水饮而乘于肺。以)越婢 
加半夏汤主之。 
此详肺胀证。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心下有水。咳而上气。以小青龙汤为的剂。然烦躁则挟有热邪。故加石膏。参用大 
青龙之例。寒温并进。两不相碍。 
x小青龙加石膏汤方x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各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按。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 
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x附方x 
x外台炙甘草汤x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x千金甘草汤x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x千金生姜甘草汤x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x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x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尤在泾云、以上诸方。俱用辛甘温药。以肺既枯痿。非湿剂可滋者。必生气行气。 
以致其津。盖津生于气。气至则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则非无津液也。 
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摄分布也。故非辛甘温药不可。加皂荚者。兼有浊痰也。 
x外台桔梗白散x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两)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 
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x千金苇茎汤x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 
吐如脓。 
尤在泾云、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 
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x 治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 
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尤在泾云、此方原治肺痈喘不得卧。此兼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则肺有表邪宜散。 
故先服小青龙一剂乃进。 又云、肺痈诸方。其于治效。各有专长。如葶苈大枣。用治 
痈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其苇茎汤。则因其乱而逐之者耳。桔梗汤。 
剿抚兼行。而意在于抚。洵为王者之师。桔梗白散。则捣坚之锐师也。比而观之。审 
而行之。庶几各当而无误矣。 

卷四
奔气病证治第八
属性:师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不可病。心)病(则非轻。)有(心病。 
而肾之水气凌之。则为)奔 。有(心病。而胃之燥土。从少阴之火化。而生内痈。 
则为)吐脓。有(心病。而肝之风木。乘少阴之热气而煽动。则为。)惊怖。有(心病。 
而肾之阴水。不交于离火而既济。则为)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盖以惊则 
伤心。凡心伤而致病者皆是。然心既伤矣。因惊而谓之惊。可也。非惊亦谓之惊。无不 
可也。) 
此一节、为奔 证之开端。类及吐脓等证。四部同出一源。概以惊字括之。盖言皆 
心病也。师不明言心病。而言惊发者。原为中人以上告语。后之注家。或附会其说。或 
阙疑以待。恐斯道日晦。吾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师曰。(上既以奔 合四部。而指其所从得矣。今请专言奔 之病。)奔 病。( 
有物浑沦。其象如 。)从(下焦)少腹起。上冲咽喉。(从肾)发作(上乘于心。而 
)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皆从惊(伤心。)恐(伤肾以)得之。 
(推之。凡有所伤于心者。皆可作惊观也。有所伤于肾者。皆可作恐观也。盖以 
心肾之气。本自交通。一受伤则无复限制矣。) 
此言病发于心肾。为奔 之本证也。 
(然肾处于下焦。与肝相通。所谓乙癸同源是也。然肝肾之气。并善上逆。今请言 
肝邪之发为)奔 (其木)气(之逆则)。上(而)冲胸。(木邪克土。其)腹(必)痛。 
(肝脏有邪。其气通于少阳。则为)往来寒热。(以)奔 汤主之。 
此言奔 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 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第此为客邪立法。若肝 
脏本病发作。以 
乌梅丸为神剂。此即金匮之正面处。寻出底面也。 
x奔 汤方x 
甘草 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 
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二。夜一服。 
(奔 证。有肾气乘外寒而冲心者。试约其证而出其方。)发汗后。烧针令其(再 
)汗。针处被寒。(寒袭腠理。火郁脉中。以致)核起而赤者。必发奔 。气从少腹上 
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此为既成奔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尤在泾云、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 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 
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 
枝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 
x桂枝加桂汤方x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奔 证。有肾侮心虚而上逆者。试约其证而出其方。)发汗后脐下悸者。(以发 
汗伤其心液。心气虚而肾气亦动。)欲作奔 。(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为欲作奔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程氏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泄水以 
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 
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也。) 

卷四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属性:师曰。(病有最虚之处。即为容邪之处。当辨之于脉。)夫(欲知)脉当(先)取 
(其)太过(之与)不及。(如关前之)阳(脉)微(是阳气虚也。关后之)阴(脉) 
(弦。是阴邪实也。阴邪乘于阳位。)即胸痹而(心)痛。所以然者。责其( 
上焦阳气)极虚也。(极虚则无以为胜邪之本矣。然单虚不为痛。)今阳(脉微则 
为)虚。知(其病)在上焦。(究其)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中之)弦(乃阴中之 
寒邪。乘上焦之虚。而为痹为痛。是虚为致邪之因。而弦则露其袭虚之本象)故也。 
此言胸痹心痛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