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簟⑸傺艉喜〖嫫⑹换4σ圆窈鹬μ兰蛹酢4Ψ剑�
柴胡9克 炒黄芩9克 法夏10克 桂枝10克 杭芍12克
广木香3克 白蔻仁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用小柴胡汤去参,和解少阳枢机以除寒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重用杭芍和营敛汗,加木香、白蔻仁温脾化湿以止腹痛欲呕等症。
二诊:上方服一剂,热退,腹痛止,舌白腻亦减,脉弦转绥。继以四逆散与桂枝汤二方合用,服药三剂诸症全愈。太阳阳明合病
戴××,女,二十七岁,壮热不恶寒,身痛项强、烦渴引饮,已十余日。脉洪大,舌质红,苔厚腻。前医曾用小柴胡汤未解。症属湿热羁留于太阳、阳明二经,应开太阳气机,清泻阳明,使邪从外解。方用《伤寒论》桂枝汤与白虎汤合方化裁。处方:
桂枝9克 葛根12克 生石膏15克 炒知母6克 粳米9克
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白虎汤能清金保肺,峻泻阳明独盛之热。桂枝去芍药汤解肌表之邪,使之从太阳而解。葛根为阳明经药,具解表、退热、解毒诸作用,配桂枝发汗解肌,引邪外出。
服一剂,热稍退,余症如前,又增胸闷,干呕,口苦,自汗,大便不通。此阳邪陷里,当用表里双解法。改用《伤寒论》大柴胡汤。处方:
炒柴胡9克 法半夏9克 炒黄芩6克 炒积实6克
炒杭芍6克 大黄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此表里两解,攻内解外之方,仲景用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病”之证候。
服一剂,便通烦定,胸闷、口苦解除。但热未全退,周身关节疼痛,舌苔仍腻。可知因湿邪太盛,阻滞太阳经络所致。当以除湿透络为主,方用《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处方:
麻绒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白术15克 苡仁15克
甘草6克
方中,麻黄发汗,桂枝解肌,杏仁利肺气,甘草和中。因其湿盛,故用白术燥湿,苡仁渗湿。
服一剂,身痛全消,热退身凉。继以甘露饮(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茵陈、黄芩、枇杷叶、石斛、甘草)调理而愈。
'按':足太阳循身之表,为一身之藩篱,乃机体最外一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多由太阳侵入。故本症治疗,自始至终,均以解散表邪为主,使邪从外解,庶免深入之患。至于具体的立方用药,则视病情而定。如初时用白虎合桂枝汤,湿热用桂枝等品,此亦说明在辛凉清气解肌方中,适当佐以必要之辛温药物,似更能加强全方之作用。
三阳合病
赵××,女,四十岁。患者发热,汗出,口苦,耳聋,自利不止,口渴,小便短少。病已十余日,曾服辛凉解表之剂不效,延余往诊。诊脉浮弦,舌心滑润,气弱神倦。此三阳合病也。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也。口苦、耳聋者,少阳证也。自利不止者,《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口渴尿少者,太阳腑证也。太阳主表,故脉浮,弦又为少阳主脉。舌滑润为津液未伤,气弱神倦者,误用辛凉,正气被损也。本病治法,重在调和表里,三阳并治。《医学心悟》云:“不论三阳、三阴,凡两经合病,则用两经药同治之,三经合病,则用三经药同治之。”因合用小柴胡汤、硅枝加葛根汤和五苓散三方化裁。处方;
炒柴胡6克 炒黄芩6克 法夏9克 桂枝9克 葛根15克
猪苓9克 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笺诊:服一剂,热退泻止,余症亦减。继以五味异功散善肟。处方:
苏条参15克 漂白术9克 茯苓15克 陈皮3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嘱服二剂,诸症悉除。
寒入厥阴救逆
杨××,女,十五岁,病已~周。初病发热呕吐,泻利,头痛,恶寒,曾先后延医诊治无效。现呕逆不止,腹痛硬满,面赤,烦躁。仍感头痛,恶寒,手足僵冷。查其以前所服诸方,均以小柴胡汤为基础,甚至加三棱、莪术攻伐,服后月经适来,病更加剧。
察其脉细而欲绝,舌淡紫,与上述病情合参,乃寒入厥阴,其病在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寒而气郁不升,则影响于胆,气逆不降,故呕逆不止。厥阴为风木之脏,木郁克土,故腹痛硬满。寒入于阴,则阳浮于上,故面赤。吐泻后,阳气与津液俱伤,心肾不交,水火离隔,故烦躁。厥阴外证未解,故头痛、恶寒。肝脾不和,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僵冷。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之方,其所以误者, 因惑于发热、呕吐,未注意尚有太阳表证之头痛、恶寒、阳明之下利也。若当时投以葛根汤,两解太阳、阳明之邪,则其病早愈。由于越经用药,引邪深入,柴、芩皆清泻肝胆之品,反复用之,攻伐无过,以致病情加剧。幸患者年青,生机旺盛.正气尚能支持,急投以《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9克 炒杭芍12克 炒吴萸6克 细辛2克
通草6克 炒小茴香6克 砂仁6克 川黄连3克
炙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中当归、桂枝、杭芍温经活血,细辛散少阴之寒,吴萸、生姜散寒止呕,炙草、大枣补中生血。通草通经络利关节,尤在泾谓本品有“通脉续绝之功”。加小茴、砂仁以理气通滞而止痛,少加黄连、配吴萸取“左金”之意以平肝而为反佐。
上方服后,次日来诊,呕逆全止,肢已转温,面赤,烦躁、腹痛均减。续处以吴萸四逆汤。处方:
黑附片60克 炒吴萸9克 干姜12克 炙甘草6克
此方本可先甩,其所以不先用者,在于本病既经误治克伐,不但厥阴外证未解,且使肝血为寒所凝而不能畅运,故先予当归四逆汤温血达表,以作响导,继用吴萸四逆汤,温中扶阳,驱除浊阴。如此施治,始可引邪向外一举而平。故服第二方后,诸症悉除,且满身出现红斑,此病邪由里达表,已收预期之效。乃因势利导,以四逆汤振奋阳气,驱邪外散,遂告全愈。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云:“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二条指出厥阴病的治疗途径之一。本例由误治而导致寒入厥阴, 因证候与《伤寒》所逆相符,故用之有桴鼓之应。厥阴为肝木所主,肝主藏血,脉细如绝为厥阴病血虚之候。血虚者当以补血行血为主。正如尤在泾所说:“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然因过用寒凉及攻伐之品,不仅血虚,真阳亦有亏损,故益血温经之后,又用吴萸四逆汤扶阳温中而散寒。因病证如此,故用药亦不得不如此。
高年中风
孙××,男,八十余岁。家属代诉:平素嗜酒,曾患风湿,关节疼痛、足不任地多年。因神志昏迷,住某医院,诊断为中风症,治疗无效,延余会诊。症见:昏迷,喉间痰鸣,面色枯焦而紫赤,不大便已十余日,病势严重。苔白腻,脉弦数。症由湿痰内蕴,郁久化热所致。治法本应清化痰热,但苔白腻为湿痰兼夹之象,且又在高年,心肺之阳易虚。治疗先以温扶心肺之阳,降逆化痰、行水散结之剂。用姜桂苓半汤以干姜易生姜,消息之。处方:
桂枝9克 茯苓15克胆汁炒半夏9克 生姜9克
服药一剂后,舌苔白腻转黄,热象显露。此时症结所在,以通便为当务之急。患者年事虽高,但证现实热,本“有故无殒”之旨,予黄龙汤加减。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厚朴9克 枳实6克 酒军9克
元明粉9克 党参15克 白蜜15克
此方主治应下失下,肠燥津枯,痞满坚实俱备之证。故用大承气汤急攻其急,并加党参以固元气,当归、生地、白蜜滋阴养血。如此攻补兼施,下则无碍。
服一剂,大便仍不通,易方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芒硝)以攻积,加白蜜18克以润肠,加瓜蒌仁9克以宽中润下。服一剂,病无增减,因病势积重难通,再易方用小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加白蜜18克、蒌仁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以养血润燥。连服五剂,大便渐通,神志渐清。继服养血润燥活络之剂调理后,下肢行动自如,康复如初。
类 中 风
苏××,女,五十余岁。婚后迄未孕育,常自苦闷,忧郁成疾,遂患臌胀。经西医治疗虽有好转,于1951年春.因饮食不慎.以致大吐,旋即昏迷不省人事,送医院急救,历三日仍处于昏迷状态。某中医以小续命汤,服之不应,并称患者循衣摸床,病已不治,家人为其料理后事。延至第五日,始延余往诊。据其体质素弱,又常忧郁。今病昏迷,唇色润.活,舌苔白燥,脉沉细和缓,触之无汗,并无口开、手撒、声鼾、眼合、遗尿、汗出如油等绝症败象,是皆元气内竭,病况危殆。
思之良久,乃谓家人曰:“此症系血虚肝郁,又经大吐伤中,湿聚痰生,以致肝风内动,风痰纠结,猝倒无知,昏迷不醒,不食、不便已五日。幸无其他败象,脉沉细和缓,来去分明,胃气未绝,尚有挽回余地。至于猝倒无知,舌强不语,系阴火(肝肾虚火)上冲,风痰上扰。若用药偏温,则反助火势;偏凉则中宫更伤。今惟有扶正祛邪、熄风化痰一注。”乃处以下方:
羚羊角3克 枣仁12克 上肉桂6克 附片3D克 天麻9克
羌活6克 防风9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甘草5克
竹沥二匙 姜汁(少许为引)
此方即资寿解语汤加桑叶、菊花也。方中羚羊角、天麻、桑叶、菊花清肝熄风,尤以羚羊角镇痉治头目之风最效。竹沥、姜汁化痰,羌活、防风镇痛、镇痉而祛风。用肉桂引火归元,配附片,枣仁强心温肾,扶助机体,增强抗力,甘草和中。诸药台用,有熄风化痰,引火归元,扶正祛邪之效。
上方服后,神识较清,已能识人,惟身重不能转侧,头闷痛,恶心。舌苔由白燥转白腻,脉由沉细转弦滑。此内湿素盛,痰湿上逆,治应除湿、祛风、益气、扶脾、涤痰。方用李东垣半夏天麻自术汤。处方:
法夏9克 白术9克 明天麻9克 烧神曲9克 炒麦芽9克
茯苓15克 炒苍术9丸 陈皮6克 泽泻9克 北口芪15克
潞党参15克 干姜9克 焦黄柏6克
上方服二剂,神识更清,但仍不能起床。自以为病势好转,虑余诊务繁忙,乃另邀某医作调理治疗,处以大橘皮汤加减,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木香、陈皮、槟榔、六一散、扁豆等。服后即见烦躁、失眠、手足抽搐,复延余诊。症见:脉弦细,舌红燥。盖由利湿伤阴,阴虚动风,肝阳不潜,冶应柔肝熄风,安神定志。予自拟首乌黑芝麻散和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
炙首乌15克 黑芝麻15克 金石斛6克 钩藤9克 桑叶9克
菊花6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甘草5克
方中首乌、黑芝麻滋养肝肾,补血祛风。石斛益阴补精,钩藤、桑叶、菊花清肝熄风,平降肝阳。桂、芍、龙、牡、草,安神定志,潜镇浮阳。
连服三剂,搐溺已止,渐能活动,烦躁失眠症亦减去七、八,宜继续养血柔肝、育阴潜阳治之,方用自制二甲散加减。处方;
龟板15克 鳖甲1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当归9克
杭芍9克 枣仁15克 女贞子9克 炙首乌15克 乌梅3个
川楝子6克玄胡索6克 甘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