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里的养生经-连载-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学入门》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指的是要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强度的艾灸。头面是诸阳汇聚之处,胸膈是君火、相火之地,不宜再施加过多的火气;腹背阴虚有热的也不能多灸。在人一身当中,四肢穴位比较适合艾灸。上肢和骨关节应该浅刺少灸,下肢和肌肉丰厚处却可以深刺重灸。
还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备急灸法》
实验研究表明单壮艾炷(约0。5~2m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上升到56℃左右,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这无疑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直接灸或化脓灸由于皮温的升高,必然会造成创伤和疼痛,特别是灸疮的产生。一般人对疼痛、灸疮化脓有恐惧心理,甚至认为感染会引发其他疾病,岂不知这正是灸疗的神奇之处。《小品方》上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资生经》也说:“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上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说:“灸疮一发,去病如抓。”从以上种种论述不难发现,古代医家认为只有经历疼痛,甚至灸疮化脓,方可治病愈疾,提高疗效。这就是说直接灸必须化脓,必须经历疼痛的过程才能出疗效。对灸疮出脓,勿须顾虑重重,它与一般的疮痈化脓或创伤性炎症截然不同。只要认真护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
直接灸,化脓灸虽具有很好的疗效,备受古人推崇,然而因其直接灼伤皮肉,疼痛剧烈,使患者难以接受。慢慢地,艾灸疗法逐渐背离了原有的方向,神奇的功效不见了。针对这种现实,宋代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中就讲:“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努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状此心,向前取法,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夫欤。”他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因惧怕艾火之苦,而拒绝灸疗的作法,鼓励人们要忍受一时之痛苦,敢于使用灸法以愈疾。现代研究表明,较强的灸治可使血清中IgE含量和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有双向调整作用,说明艾灸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是良性的、积极的。
所以《备急灸法》强烈呼吁:“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如果你真的希望从艾灸中获得健康,真的坚持使用艾灸,就应该正确认识疼痛和灸疮,否则就会“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小艾灸…大养生 十二时经脉十二时辰宜灸与不宜灸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保健养生、祛病强身可以取法自然。《内经》中岐伯论述自然规律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提示我们,人的生老病死要顺应自然四季交替的变化规律,使用灸法祛病保健更要顺应自然之气。《素问?厥论》提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季节、天气都对灸法的疗效有影响,灸法应择时而用以晴朗天气,风和日丽施灸为佳。施灸一般以正午以后为宜;因此时阳气正旺;正是温阳散寒的好时机。而午前阳气未隆;灸之则易伤气耗血。
此外,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古人正是利用这种理论进行保健养生的。比如,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两阳相得,其效自倍。
切合自然规律进行治病防病是中医的特色,但是当季节和气候交替变化的某些特殊时段,人体相对于外界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这时我们应该避之有时,减少不利因素。《太平圣惠方?卷一百》记载的四季人神不宜灸就明确提出:“春在左肋,秋在右肋,夏在脐,冬在腰。又男忌除日,女是破日。”也就是说,在春天不适宜灸治左肋处的穴位,秋季不适宜灸治右肋的穴位,夏季不宜灸治肚脐,冬季不宜灸治腰部穴位。男性在除日不适合艾灸。除日指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古人认为除日相当于死日,盖一岁尽处,犹一生尽处。女性破日不适合艾灸。破日是旧历书中的不吉利的日子,认为一年中有些不吉利的日子(根据天干地支经过复杂计算得出),那一天怨气冲天,冤鬼、恶灵因为无法超生,又得不到亲人的供奉,而且怨气又得不到缓解,所以在阴气最盛的时候回到阳间,宣泄自己的怨气。那一天经常是百鬼夜行、鬼怪重生,所以在古时候家里的大人在这一天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出门的,而且每到这天所有人都关紧门窗,灯火全开的等待天明。
可见,古人不仅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还呼吁要趋避自然对人体不良的影响,适时施灸。
小艾灸…大养生 遇到意外的急救处理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施灸不仅要考虑季节气候因素,还要根据一天不同时间的经脉气血盛衰和穴位的开合选择施灸的最佳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那些部位不宜施灸呢?《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有详细的论述,为了大家阅读方便,现归纳列表如下:
十二时忌不宜灸表
时辰 时间 部位 时辰 时间 部位
子时 23时~1时 踝 午时 11时~13时 胸
丑时 1时~3时 头 未时 13时~15时 腹
寅时 3时~5时 耳 申时 15时~17时 心
卯时 5时~7时 面 酉时 17时~19时 背
辰时 7时~9时 头 戌时 19时~21时 腰
巳时 9时~11时 乳 亥时 21时~23时 股
虽然有很多不宜施灸的时间和部位,但是大家也不要失掉信心,还有很多我们可以适宜灸治的好时机和适宜的经脉,给大家归纳如下:
十二经宜灸时间及宜治疾病表
经脉 经气最旺时辰 时间 宜治疾病
肺经 寅时 3~5时 咳嗽、哮喘、痰多、胸闷、心烦
大肠经 卯时 5~7时 腹泻、便秘、脱肛
胃经 辰时 7~9时 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慢性胃炎
脾经 巳时 9~11时 腹泻、乏力、消瘦、胸闷、呃逆、腹胀
心经 午时 11~13时 心悸、心痛、惊悸、失眠、自汗、精神系统疾病
小肠经 未时 13~15时 发热、目赤肿痛、肩痛,小便短赤、耳鸣、耳聋
膀胱经 申时 15~17时 同上
肾经 酉时 17~19时 遗精、阳痿、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腰痛、遗尿、耳鸣、耳聋
心包经 戌时 19~21时 胸闷、心痛、惊悸、胃痛、呕吐
三焦经 亥时 21~23时 发热、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偏头痛、项强
肝经 丑时 1~3时 眩晕、高血压、视力减退、腹痛、胸胁胀痛、急躁易怒
胆经 子时 23~1时 同上
有病自己灸 内科病症…感冒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但是灸法如应用不当,也可发生意外。如果在施灸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也不要惊慌,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一般情况下都能够恢复正常。
灸疮的处理
古人认为在体表直接灸治,产生灸疮化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称为化脓灸或瘢痕灸,往往认为能够达到神奇的疗效。但是现代人对于化脓灸有一种恐惧心理,怕疼,怕造成严重的后果,实际上对于灸疮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甚至用抗生素治疗,只要我们认真护理,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三棱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无菌的一次性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对糖尿病.皮肤病.面部穴位及身体虚弱者禁用化脓灸。若灸疮有继发感染,应积极给予抗炎治疗。
晕灸的处理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艾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较严重的应引起注意。晕灸产生的诱因很多,比如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过敏体质,心血管疾病,穴位艾灸刺激过强,体位不当,环境和气候等因素。
晕灸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发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对于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马上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