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25-医经原旨 >

第1章

425-医经原旨-第1章

小说: 425-医经原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医经原旨
作者:薛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绪言
属性:黄帝作《内经》,史册载之,而其书不传。不知何代明夫医理者,托为君臣问答之辞,撰《素问》、 
《灵枢》二经传于世,想亦闻陈言于古老,敷衍成之,虽文多败缺,实万古不 
磨之作。窥其立言之旨,无非窃拟壁经,故多繁辞,然不迨拜手赓扬、都俞吁 之风远矣!且是时始命大挠 
作甲子,其干支节序占候岂符于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恶之。当其玄酒味淡,人谁嗜以为浆,以致经满络 
虚、肝浮胆横耶?至于十二经配十二水名,彼时未经地平天成,何以江淮河济、方隅畛域,竟与后世无歧? 
如此罅漏,不一而足。近有会稽张景岳出,有以接乎其人,而才大学博,胆志颇坚,将二书串而 
为一,名曰《类经》,诚所谓“别裁伪体”者欤?惜乎疑信相半,未能去华存实。余则一眼觑破,既非圣经 
贤传,何妨割裂?于是鸡窗灯火,数更寒暑,彻底掀翻,重为删述,望闻问切之功备矣!然不敢创新立异, 
名之曰《医经原旨》,为医家必本之经,推原其大旨如此。至于针灸一法,另有专书,故略收一二,余多节 
去。其据文注释,皆广集诸家之说,约取张氏者为多,苟或义理未畅,间尝缀以愚见,冒昧之责, 
何所逃避?际此医风流弊之日,苟有一人熟读而精思之,则未必无小补云。 
x乾隆十九年岁在甲戌,扫叶老人薛雪撰。x 

卷一
摄生第一
属性:今时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饮食以养内,慎起居以养外,不妄作劳以保 
其天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谓风从冲后来者,主杀主害,如避矢石,治外之道也。)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 
何倦之有?)高下不相慕。(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知止不殆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 
邪不能惑其心,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合也,合阴阳之变化。调,顺也,顺四时之往来。)积精全神, 
此能益寿而强者也,从则治而逆则乱矣。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天地俱 
生,万物以荣。(万象更新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广,大也,所以布发生之气也。)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缓,和缓也。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后仿此。)生而勿杀,予而 
勿夺,赏而勿罚。(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予、与同。)此春气之应,养 
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春气者,养生气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 
者少。(逆,不顺也。奉,承也。肝属木,王于春,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当夏令则火有 
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夏三月,此谓蕃 
秀。(蕃,茂也。阳王已极,万物俱盛, 
故曰蕃秀。蕃,音烦。)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 
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无厌于长日,气 
不宜惰也。)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欲使志无怒,则华 
英成秀。华英,言神气也。)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气欲其疏泄,泄则肤腠宣通,故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应夏气者,养长气也。长,上声。)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 
(心属火,王于夏。夏失所养,故伤心。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 
则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则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 疟。夏长既逆,承长气而秋收者少矣。 , 
音皆。)冬至重病。(火病者畏水也。余俱仿此。)秋三月,此谓容平。(阴升阳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 
故曰“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 
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请。(皆所以顺秋气,欲使肺金清净也。)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也。(应秋气者,养收气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 
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 
者少矣。飧,音孙。)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气藏伏,闭塞成冬也。)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坼,裂也。 
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坼,音策。)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无妄动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去寒就温,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亟,数也。亟,棘、器二音。)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 
(应冬气者,养脏气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肾属水,王于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当春令而筋病为 
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冬藏既逆,承藏气而春生者少矣。)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 
内变。(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 
变为病。此不言胆而止言肝者,以脏气为主也。后仿此。)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夏令属火,心 
与小肠应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 
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肾主冬,足少阴、 
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 
等病生矣。)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生成之所由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 
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 
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胜之为病也。 
养生者慎之。)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能顺阴阳之性,则能浮沉于生长之 
门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则圣人之能事也。) 

卷一
阴阳第二
属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 
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 
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 
则物死。然阳亦能杀,阴亦能长,故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 
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终始也。)神明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 
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 
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 
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 
之因,则流散无穷,诚哉疏矣!)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 
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阴静阳躁。(阴性柔,阳性刚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即 
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 
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 
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五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成”也。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 
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又以阴阳之淑慝 
言也。)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寒阳热, 
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 
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 
之理,极则必变。)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清 
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 
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飧,音孙。 ,音嗔。)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作,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阴云“长”,阳云“杀”, 
寒生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而病之逆从也。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 
故必求其本而治之。)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下言 
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 
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 
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 
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也。上窍七∶谓耳、目、口、鼻;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 
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