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读医随笔 >

第28章

-读医随笔-第28章

小说: -读医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咸,必佐以甘酸,咸者正治,甘为子气,导其去路,所谓泻之,酸为母法,护其根基,防 
本气受制之太过也;火之复为水,甘以制水,而酸又泄水矣,故火淫所胜,以酸复之。王注 
云∶不复其气,则淫气空虚,招其损矣。厥旨精微,读《伤寒》者,必须透此。 
治病必求其本。所谓本者,有万病之公本,有各病之专本。治病者当求各病专本,而对 
治之 
,方称精切。薛立斋一流,专讲真水、真火,特治公本者耳!《伤寒》、《金匮》乃真能见 
病治病,故药味增损,确切不移。读者每于一方药味,须一一从本证来源去路、本经虚实、 
子母本气、标本胜复上,委曲搜求,确有见地,如自己出,他日自能独出手眼,无俟扶墙摸 
壁,岂非快事! 
凡读成方,须先揣摹方前所列之证,再看方中药味主对,如有不协于心,尽可拟改旁注 
,以 
俟异日考正。《伤寒》、《金匮》中,有许多今人不能遵用之方,向来注者,皆循例解说, 
甚或穿凿,求深反浅;惟舒驰远能不讳所疑,然不自任不知,而必诋古人传误,未免讪上。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然谵语亦有虚实。实者,阳明腑实证,协热下利证,热入血室证 
,太 
阳蓄血证;虚者,如过汗亡阳,过下亡阴,《内经·评热论》所谓汗出不衰,狂言失志者, 
皆是。乃五脏之津液干枯,脏体燥热,神无所养也。经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虚,故 
神愦也。郑声者,邪声也。旧解谓郑重也,尾声重浊。此实也,非虚也。凡气虚者,发语之 
始,其声如常,及其中、末,气有不续,声忽转变如他人,语不似其人平日之本声,故曰邪 
也。 
六经篇首,皆列中风脉证一条,是借以衬明伤寒之脉证也。盖中风间有不挟寒者,而伤 
寒则 
必因于风,风力挟寒伤人,极重者为中寒,次为伤寒,轻即中风也。可见六经有中风表证, 
即皆有伤寒表证。陶节庵直中之说,讵为杜撰?况《内经》更有中阳溜经,中阴溜腑之明文 
耶!但风寒初伤在经络,虽属于阴,在病气仍属于表,其治法总不外温散。太阳篇中六经初 
伤之证具在,可按而考也。 
伤寒一病,初起多同于中风,死证多类于中寒。 
《伤寒》一部书,只有寒死证,无热死证。白虎、承气,本非死证也。若温病,则反是 
矣。 
“反”字有数解∶不应也,却也,复也。如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只是语助,俗言却也 
。当 
不能食,而反能食,乃不应也。如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辛附子汤,谓既始得之,复有 
发热表证,虽脉沉,亦宜汗法也。读者当随文生义,勿执一而例百。 
《伤寒》全论外感,《金匮》亦有外证。不见一方用羌活者,何也?即风湿,亦只用麻 
黄、薏苡、附子、白术、黄 、防己。 
诸家皆言六经每篇有提纲,其后凡浑言某经病者,即某经提纲所列诸证也。然太阴病, 
脉浮 
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若果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纯属阴寒内证,可 
仅据脉浮而用汗耶?此等更须参详,读书固不可执一而例百也。 
寒极反热,热极反寒,此化气也,真假勿淆,前人辨之矣。至于所以反热、反寒之故, 
讫无 
发明。若谓寒邪在内,而逼人身之热气于外,似于寒极反热之义,未甚切矣。窃思寒极反热 
者,若果外见面赤、唇红,尚是真阳外越,仅可谓之假热;惟外无热象,而燥渴索饮,漱水 
不咽,小涩大秘,时下微溏,此乃阴寒内结,微阳欲熄,不能运化津液以潮于经络脏腑,所谓 
水冷成冰之寒燥也,此真反热者矣。热极反寒者,若因腠理开泄,卫阳不固,尚是正气内怯 
,仅可谓之假寒;惟热邪涌盛,奔逸于经络脏腑之中,内外津液全为灼干,气管全为槁涩, 
热邪奔迫不利,如人之疾趋而蹶者,壅积而不得四达,此真反寒者矣。前人于此等治法,每 
以回阳泄热,约略立言。殊不知治假热者,引火归元;治反热者,温化津液。岂可固耶?治 
假寒者,生津益气。治反寒者,生津泄气∶岂可同耶?假寒、假热,为虚气之游行,犹有此 
二气也。反寒、反热,为虚象之疑似。其寒也,正其热之极;其热也,正其寒之极也。 



卷六评释类

读《内经》注疑五条

属性:(附考一日二十四时,释左升右降) 
《难经》脉例,以一动为一至,而《脉经》引扁鹊脉例,以再动为一至。此一人而两例 
也。 
《玉机真脏》云∶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虽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此再动之例也。 
《大奇论》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又一动为一至矣。此一书而两例也。前人绝无辨之 
者,而林亿转疑《玉机真脏》为误文,何也? 
营卫皆一日五十度周于身,而《卫气行》篇所论,人气一刻在太阳,二刻在少阳,三刻 
在阳 
明,四刻在阴分。是四刻一周,不合其数。然其下文云∶一十二度半,是半日之度也。又明 
明一日二十五度,一夜二十五度矣。此必当时有以一日一夜二百刻纪数者也。前人绝无辨之 
者,而戴同甫转疑《灵枢》为衍文,何也? 
经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曰∶阳从左,阴从右。而人身之气,左右并行,绝无 
左右先后低昂之迹,然则何升何降耶?前人绝无辨之者,何也? 
气之营运于十二经也,虽各经之脉,左右各有一条,而气之左右并行,卒无分于彼此先 
后也 
。乃脉度十六丈二尺,以手足之经,各具六阴六阳,分纪其数,然则果如所谓左升右降耶? 
果尔,则气之行也,必有左右参差之迹矣。而《三部九候论》曰∶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 
舂者病甚,相失不可数者死。是明明左右并行矣。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绝无疑之者,何也 
六气之加临也,少阴所在,其脉不应,理殊难通。若谓少阴君火不主令,则五气足矣, 
何必 
虚设君火之位耶?至谓心君位尊,无为而治,更属荒谬。人身气化之事,岂等于人伦之体制 
耶?六气分主六年,一年之中,又分主四时,何以五气皆应,此独不应耶?且其脉不应,是绝 
无少阴脉象矣,何以又云少阴之至,其脉钩耶?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绝无疑之者,何也? 
x考一日二十四时x 
近泰西制时辰表,以一日夜分二十四小时。此乃近事,且出外夷,难证中国古书之义。 
顷读 
张洁古《保命集》,近托名刘河间书,刻入《河间三书》中。中卷煮黄丸条下,言一时服一 
丸,每日二十四丸。自注云∶一日二十四时也。夫一日既可析为二十四时,独不可析为二百 
刻乎?此亦可以借证者矣。一日,一日夜也。《内经》以日为昼,故半日止得四分之一云。 
x释左升右降x 
曾着《左升右降论》,谓人身之气,本是表升里降,因左升气盛,右降气盛,故遂曰左 
升右 
降耳?其论已列入《证治总论》,文繁不复赘述。至真要论少阴之复条有云∶气动于左, 
上行于右。张石顽《医通》劳倦门,曾治一人,遍身淫淫如虫行,从左腿脚起,渐次上头, 
复下至右脚,脉浮涩而按之不足,决其气虚,用补中益气加味而愈。由此观之,人身果实有 
左升右降之气矣。吾为此事,行思坐想,近取诸身,远揣诸物,乃似微有所获者,夫人身之 
荣气,行于血脉之中矣。宗气,行于动脉,而外为呼吸矣。独卫气之行于脉外者,其道有二 
∶一在肌肉脉络之外,一在皮肉交际之间。人身皮与肉交际之处,有膜以横络其中,皮肉之 
气,虽能相通,而不能相从,不独人身为然,凡万物之体,皮里干外,其际莫不有隙,卫气 
之 
行于肌肉者,日夜五十度,与荣气相应,所行之道,即卫气行篇之所叙是也。若皮膜之气横 
行皮里,以固护于大表,其度数与日月相应,左升右降,日夜一周。若有痰湿以滞之,则气 
行缓而淫淫如虫矣。是左升右降者,卫气之在皮膜者也。《内经》虽无明文,而其理似有可 
通。谨书所见,待质高明! 



卷六评释类

读书须是笃信方能深入

属性:百年以来,经学家专讲读书得闲,每执一卷,未领真趣,先求其疵,遂以号于人,而自 
矜有 
得矣。此欺世盗名之术。若医者,身命之事,死生所关,岂可以虚名了事哉?不料丹溪作《 
局方发挥》以后,此风滔滔不可止,每着一书,必痛诋前贤,以为立名之地。惟仲景不敢毁 
,则迁怒于叔和,识者见之,真不值一笑也。尝谓胸中存一丝菲薄之心,则心便不能入,虽 
读遍百家,终无所得。故读《内经》,即深信其为黄帝、岐伯书;读《难经》,即深信其为 
越人书;读《伤寒》、《金匮》,即深信其为仲景原文;读《甲乙经》、《脉经》、《千金 
方》、《翼方》诸辑录古书,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读东垣、河间、洁古、丹溪、立斋、 
景岳诸家,即深信其学问必有所胜;即肤庸至于《冯氏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 
有至理。如此久久,豁然贯通,自能臻于万珠一贯之妙。是从脚踏实地,真积力久而得,非 
从超颖顿悟,浮光掠响而来,自无明暗相兼,得失参半之敝矣。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 
笃信好学。不笃信又焉能好学乎? 



卷六评释类

旧案有败证收功太速者

属性:尝读前人医案,有叙证迭见败象,忽以一二剂挽回振起,三五剂即收全功者。此必非本 
元之 
真阴真阳有败也。此必前医误药,及病前有伤也。或伤于劳倦,或伤于忧怒,或伤于饮食, 
或伤于房室,正气未及复元,而即生病,故病本不重而似重,证本不败而似败。败证杂沓之 
中,必有一二紧要之处未见败形,若果元气既败,岂真医能回天,药能续命耶!所谓紧要之 
处者,脾、肾居其大半,而各脏亦皆有之。前人医案,多不能分别指出,但自夸功效而已, 
读者须是觑破。 



卷六评释类

四因正义

属性:(朱丹溪擅改经文,窃未为安。今根据经衍义,颇觉通畅,虽改一字,增二字,皆协于本 
文上下词意,考于全书,确有证据,名曰正义,似当本旨。明者鉴之!)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 
者也。 
此合论天人,以起下文也。人有阳气,如天之有日。“与”当作“于”。二字古文通用 
。若 
阳气失所,则损折夭寿,而不见其天命之本数矣。故天之营运也,以日光在上而始明,人之 
有阳气也,亦充因于上,不陷于下,始得周行卫外,不致为邪所侵也。因,充积之义也。 
因于寒,欲(当做咳)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此下四节,皆言阳气失所,不能卫外之病也。“欲”,盖“咳”之讹也。《灵枢》曰∶ 
形寒 
寒饮则伤肺,气逆而上行;气上逆,故咳也。如运枢者,言其咳之连连不已,内动五脏,外 
振经脉也。若曰“欲如运枢”则不致伤于寒,似与“冬不按跷”之义不合,且与上下文气不 
续。坐卧不宁,神采不定,其状如惊狂者然。至真要论曰∶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