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读医随笔 >

第27章

-读医随笔-第27章

小说: -读医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 
于大黄,是清解之品,其疏散之力甚微,性情当在秦艽、桔梗之间,能泄肝中逆气,清胆中 
热气浊气。自唐以前,无用柴胡作散剂者,宋以后乃升、柴并称矣。伤寒邪至少阳,是大气 
横结而渐化热矣,故以此兼开兼降之剂缓疏之,岂发散之谓耶? 



卷五方药类

仲景方当分四派

属性:昔人谓仲景伤寒方分三大纲∶曰桂枝,曰麻黄,曰青龙是也。然此三方,皆隶太阳,何 
得以 
该全书之旨耶?窃尝反复《伤寒》一部,其方当分四派∶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细辛为 
一派,是发表之法也;理中、四逆、白通、真武为一派,是温里之法也;柴胡、泻心、白虎 
、栀鼓为一派,是清气分无形虚热之法也;承气、陷胸、抵当、化瘀为一派,是攻血分有形 
实邪之法也。其中参伍错综,发表之剂,有兼温中,有兼清气,有兼攻血;清里之剂,有兼 
攻血,有兼发表,更有夹有温里者。变化无方,万法具备。故学人但熟读《伤寒》、《金匮 
》方而深思之,有得于心,如自己出,自能动中规矩,肆应无穷矣。 



卷五方药类

阿片体性

属性:阿片味苦性敛,苦属火而燥,走骨走血,敛属金而急,行肺行肤,清中含浊,能束人之 
气,缩 
人之血。气初得束则势激而鼓动有力,血初得缩则脉松而周运无滞,筋节亦借其束力、缩力 
,顿觉坚强,故为之神清气爽而体健也。其能止痛,亦以其能束气而缩血故也。其性阴险, 
中有所伏。其毒力能变化人之血性,使血脉骨髓脏腑之中,化生一种怪气,其形如虫,能使 
人之性情俱变。盖性情随气血而变者也,虫即血中之灵气也,气血久束久缩,反被困而乏生 
机,故日久则气短而音粗,血变而色坏,其常苦燥结者,以血气之势力,为烟力所束缩不得 
宣发,而内积也。脱瘾则气驰而汗出,血散而身寒,筋骨亦为之缓纵而不收,甚至喘咳不止 
者,以气血惯受束缩,一经松懈,遂涣散颓唐,无以温里而卫表也。治之必用苦燥敛急之品 
,合行血固气之品,并能搜入骨脉深隐之处,抉其伏气,使其伏气遂渐外泄,正气日渐内充 
,吐故纳新,渐复常度,乃真断瘾也。常须谨慎,稍有忽略,即易生病,而瘾象复见矣。若 
气血本虚,瘾又深久,更难断戒,是终身之苦也。 



卷五方药类

当归

属性:当归,辛甘,香膻,大温,入肝,通行气血,开结散郁,壮肝胆阳气,化血脉寒痹。凡 
寒湿 
凝滞,筋骨疼痛、拘急,不能得汗者,以此温通之。性虽能润,而血分虚燥、肝胃火冲、晕 
眩、呕吐、多汗者忌与,以其温升开散也。秦产甘润,川产辛劣。亦能通督脉,达巅顶,以 
升阳气而辟阴邪鬼魅。 



卷五方药类

青蒿桔梗柴胡泽泻龙骨

属性:青蒿,苦微辛,微寒,清而能散,入肝胆,清湿热,开结气,宣气之滞于血分者。凡芳 
香而 
寒者,皆能疏化湿盛气壅之浊热,及血滞气虚之郁热,不宜血虚气亢之燥热也。即茵陈、夏 
枯、苦梗、柴胡、秦艽之属,皆是。 
苦桔梗,大苦甘辛而凉,能降能开,入肺,清热,散风,风火菀亢于上焦。故神农主两 
胁胀 
痛,本草主咽痛,化斑疹,止咳,解温毒,痈疽排脓,皆火邪菀结之病,宜用苦者。甜梗生 
津益气,攻近黄 ,而力较薄。 
柴胡,苦寒清降之品也,入肝胆,清结热,降逆气,疏理肠胃湿热,止晕眩、呕吐,除 
胁胀,坚痿缓,并无宣发升腾之性。但气清,能燥不能润,燥则近于升散,故温热菀结 
者宜 
之,阴 
虚火亢未合也。其主寒热往来,是疏理湿热结气之功能,清疏营分之结热,不能开发卫分之 
表邪。而世以治寒湿疟,失之。 
泽泻,辛麻苦寒,入三焦、膀胱,迅逐水邪。其辛麻能使三焦、膀胱之细络为之开疏, 
而水 
得畅下,故渗窍之力甚猛。若无水邪,即伤津液,尤能泄命门真火、下焦元气。夫阳虚水蓄 
,合桂、附用;阴虚火炽,合地黄用。而桂、附、地黄,不能敌其渗泄之力,每用一钱,且 
合山萸、五味、木瓜之酸收,至三四剂,即中气不续,下焦如开,古谓过服损目,正以肾津 
竭而肝气陷也。暂用少许,以为导水、导火之引子。 
龙骨,土也,而形色象木,其味甘涩,能收敛木气,清利土气,故主肝气犯胃,木土相 
激, 
气逆不和诸证。其镇水邪,安心气,皆平肝逆之功也。健脾,涩大肠,皆益土制水之功也。 
燥涩无润,大致水湿上泛者宜之。 



卷六评释类

读《伤寒论》杂记

属性:三阴三阳者,阳经为阳,阴经为阴,此以外言之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此以内言之 
也。 
在外者,又以寒伤营,在脉中者为阴;风伤卫,在脉外者为阳。在内者,六腑又以胃为阳, 
大肠为阴,膀胱为阳,小肠为阴,胆为更阴也;五脏又以肺为阳,心、脾为阴,肝、肾为至 
阴也。《内经》以脾为至阴。 
三阳亦有里证,三阴亦有表证。在表者,无论阴阳,多在足经见证,在里则手足俱有矣 
。阳 
明承气,攻大肠非攻胃也,岂有燥屎而在胃耶?太阳抵当,攻小肠,非攻膀胱也;膀胱果有 
蓄血,当如血淋,而小便不利矣,何得小便利而反大便黑耶?且其证兼见昏昧、谵妄如狂者 
,心证也;心与小肠脉络相通,故气相通也。 
陶节庵谓∶伤寒至沉脉,如分阴阳。意谓邪在三阳之经者,脉皆浮也。至脉沉,则有三 
阳之里, 
与三阴之经矣。然浮而无力无神,乃阴虚之极,比邪陷于里,以致里实者,更属危险。张景 
岳重论此义,最为有功,正不得谓阴脉皆沉,而浮必无阴也。 
三阴皆有吐利、四肢逆冷证。盖邪入三阴,非遽入脏也,必先动于腑。寒邪在腑,故变 
见诸证,若动脏,即死矣。《灵枢》曰∶邪中于阴,则 
溜于腑,是也。且吐属胃,利属大肠,四肢属脾,故邪入三阴,最重脾胃,脾胃不败,邪虽 
入里,易治也。 
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人,故禁三法。然所谓足少阳证者,以其经也,经气岂无出入耶 
?若 
入里,则不必在胆,而在三焦矣。三焦属气,虽不似抵当、承气之有形可攻,而升降调气之 
法,于胆犹远,于三焦最切,故大柴胡亦加入攻药者,为三焦设也。故丹溪《脉因证治》谓 
少阳禁三法,亦宜三法。 
三阴下利,与阳明之燥实对看。三阴大便寒实,即为阴结,三阳下利,即为协热。然则 
岂无寒利耶?曰∶寒利即三阴也。 
外淫有六,而仲景以伤寒名论。方中行、张隐庵必以三阴三阳属于六气,大谬。谓讲明 
此书之理,即通于治六气则可耳!然自古及今,未见有此通人也。 
伤寒邪在表,则分六经;入里,则亦分三焦。吴鞠通谓温病分三焦,伤寒亦何独不分三 
焦?是矣。而不言在表在里,语欠分晓。 
少阴一经,赅左右肾,为水火同居。寒邪与水合气,而火为所抑,故脉沉细,但欲寐, 
阳抑 
而不得伸也;火抑而又常欲伸,故常有心烦欲吐之象也。或曰少阴入里,即通于心,其心烦 
者 
,非即心证耶?不知寒邪果入心,必至昏迷不寤矣,何得尚有烦也?其心烦者,乃下元真火为 
寒邪所抑,不得抒发,但能一线直上,以扰包络之气也。 
心不受邪,惟少阴一经不入手,以手厥阴心包络代之。包络者,心之外宫城也。妇人热 
入血 
室之证,即男子热入心包之证,验之屡矣。仲景于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叶天士于此证, 
独忌柴胡,非无见也。徐灵胎讥之,未免孟浪。细思此证,与小柴胡何涉?仲景此方,盖治 
少阳之热感于心包者,热入心包,身静不欲动,神昏谵语,其邪气实者,亦或躁扰如狂,皆 
热证也。何以无寒入心包络证也?盖心包虽代心君受邪,究为纯火之脏,与神明之主只隔一 
间,若寒水贼邪上犯,必是火衰神去,其窜入心脏,致人于死,顷刻间事。故中寒伤心 
之 
证,其死极速,不及施救。伤寒之邪,不及中寒之猛,不得遽入心包,必待化热而后熏蒸渐 
渍,同气相召矣。故有热入血室,无寒入血室;有热入心包,无寒入心包也。非无也,有之 
则死。如吐利、恶寒、身蜷、四逆、烦躁,即心阳之渐熄也,而况其卒中者耶! 
大便闭结,亦有潮热、谵语、神昏不识人之证,全与热犯心包无异者,以其皆是热在血 
分也 
。当以脉辨之∶心包热者,左寸脉必缓而滑;大便闭者,右尺脉必长而实也。又少阴病,咳 
而下利,谵语者,以火劫汗故也,小便必难;又伤寒脉浮,以火劫汗,惊狂,起卧不安者, 
救 
逆汤主之。此二者,皆强汗亡阳之证。汗为心液,心液虚,不能养神故也。大抵谵语,总属 
于心神迷乱之所致,但有邪气正在包络者,有邪气感动包络者,邪之虚实不同,病之微甚有 
别。即如肝乘脾,腹满,谵语,寸口脉沉而紧,名曰纵,刺期门,亦以邪气有与心相感者也 
。 
伤寒传经,有此经之邪延及彼经者,有前经之邪移及后经者。合病、并病,皆邪气实至 
于其 
经也。更有邪在此经,而兼见彼经之证者;邪在阳经,而兼见阴经之证者。邪气未入,证何 
由见?盖人身经络相通,一气相感,虽有界畔,终难板分。如少阳病,脉浮大,上关上,但 
欲眠睡,合目则汗,此少阴心证也,心气不任少阳之疏泄而然也。此气之所感,非邪由少阳 
已入心也。他经此类甚多。气相感者,大抵寒从寒、热从热,寒多感于肺、肾,热多感于心 
、肝,所谓同气相求也。其与传经证候,虚实微甚之间,自有辨别。有先感而邪因传之者, 
有先感而邪亦终不传之者,前人于传经之说,刺刺不休,皆未发明及此,岂以浅不足道耶? 
王勋臣极诋分经之谬,是又但知气之相感,而未知有形之邪气,固各有界畔也。 
《伤寒》、《金匮》中,每为死证立方,此义最可思。 
伤寒有证异而治同,如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皆用四逆温之;有证同而治 
异, 
如阳明自利,腹痛者,此内实也,宜下之;太阴为病,下之则胸下结硬矣。究竟同者必有 
其所以同,少阴渴而用四逆者,以其小便色白,下焦虚寒,太阴不渴,亦以其脏寒也;异者 
必有其所以异,腹痛宜下不宜下,一能食,一不能食也。读书须从此等处,用心参校,自有 
会悟,然必先逐条熟读,方可如此;否则抛荒本义,彼此错综,徒乱人意。 
尝读《至真要论》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因思凡治胜气,必宜顾忌复气,不可 
太过 
,反助伏气为患也。不然,复已而胜,宁有止期耶?伤寒诸方,有寒热合用、咸辛酸苦并投 
者,虽曰对证施治,亦未始非顾虑复气之微意也。六经复气,少阳、厥阴二经最甚。《内经 
》所谓火燥热也。又曰木发无时,水随火也。汗则伤阳,阴盛者寒起矣;下则伤阴,阳盛者 
热生矣。且或汗之而阳愈炽,下之而阴愈深,以汗药多热,下药多寒也。大法∶如火胜治 
以咸,必佐以甘酸,咸者正治,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