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0-轩岐救正论 >

第9章

590-轩岐救正论-第9章

小说: 590-轩岐救正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食宜也。病中满身重。 
庚子庚午岁 上少阴(司天) 中金运(太)下阳明(在泉)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咸温。 
药食宜也。主病下清。 
丙子丙午岁 上少阴(司天) 中水运(太)下阳明(在泉)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 
药食宜也。主病寒下。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 
(水) (火) 
丁巳丁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木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三宫。 
癸巳癸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火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九宫。 
巳巳巳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土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五宫。 
乙己乙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金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七宫。 
辛巳辛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水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一宫。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 
愚按人秉天地之气以生天人一理也。五运六气阴阳之变胜复之。作而人身应之。经曰随 
其气所在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寸尺反者死。 
阴阳交者死。又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气。而主病之。阴阳虚实逆从生死。母外此以为气诊矣。 

卷之二四诊正法
奇经八脉
属性:李濒湖曰∶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 
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 
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 
。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乎沟渠。 
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滂霈妄行。 
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载在群书。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 
此。难安炉鼎云。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繇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繇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 
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 
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捷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 
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 
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 
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 
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 
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 
升降玄牝幽微之妙窍得矣。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 
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恍惚狐疑不省 
必当犹豫而两心也。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 
跷之脉也。此人曾有病鬼魅风死。若恍惚亡人为祸也。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 
腰背强直。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病 
寒疝也。难经曰∶奇经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任脉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 
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奇经脉之为病也。 

卷之二四诊正法
举脉诀悖经之非
属性:愚按宋妄男子高阳生者胃窃叔和。伪创脉诀。庸鄙差谬。大乖经旨。俗医习诵。遵为法 
程。终日 哔。益增聋聩。虽阅多病。历多寿。虚实不识。生死无如。脉理竟昧。误世非浅。独 
奈相承胶固难拔。若肯回心翻悟。弃邪归正。根据凭内经脉经正法特究虚实洞明。生死病必 
识脉治。必求本轩岐微蕴再彰。今日天下之幸。万世之庆也。今举其非者于后。脉经以浮脉 
谓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诀乃谓寻之如太过。据此乃浮兼洪紧实之。象岂浮之体乎。谬一 
也。又脉经以沉脉谓重按至筋骨乃得。脉诀乃谓缓度三关。状如烂绵。岂知沉尚兼迟数洪细 
而误。指烂绵之弱脉为沉之。体谬二也。又脉经以迟脉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诀乃谓重 
手乃得。又曰隐隐曰状且难。是又混迟而为沉。为涩矣。岂迟之体乎谬三也。又脉经以数为 
纲领正脉。脉诀妄立七表八里。名目而遗数脉只歌于九道。谬四也。又脉经以滑脉往来流利 
。如珠应指。脉诀乃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曰不 
进不退此。政内经所云。皮肤着脉不往来者死。是岂滑之体乎。谬四也。又脉经以涩脉为往 
来难细迟短散。脉诀乃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悖经甚矣。谬五也。又脉经以虚脉为迟 
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诀乃谓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此为浮脉。岂虚之体乎 
。谬六也。又脉经以实脉为浮沉皆得。 应指。脉诀乃言如绳应指来。又言证为小便不禁 
。是认脉为紧脉而证为虚寒之证妄甚矣。谬七也。又脉经以洪脉为指下极大。宜于夏。脉诀 
乃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所宜。独不闻有舍时从症乎。谬八也。又脉经以紧 
脉为数如切绳。脉诀乃云寥寥入尺来。是令脉将倒行耳。谬九也。又脉经以芤脉中央空。两 
边实。病主失血。脉诀乃谓两头有。中间无是脉从中而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血 
症何反误世不小谬十也。又脉经以缓脉主营弱风虚湿脾之病。脉诀乃云为脾热口臭反胃齿痛 
梦鬼之症。支离枉诞谬十一也。又脉经以弦脉如张弓弦。脉诀乃云脉紧状绳牵。时时带数。 
此又混紧数为弦大失。弦体矣。谬十二也。又脉经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诀 
乃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又云脉入皮肤辨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舛妄害理。谬十三也。 
又脉经以濡脉极软而浮细如绵。按之无有。脉诀乃云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又以微脉为濡。 
谬十四也。又脉经以弱脉为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脉诀乃言轻手乃得。是又以 
濡为弱。谬十五也。又脉经以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脉诀乃谓往来极微。与经大乖 
谬。十六也。又脉经以伏脉为重按着骨。指下才动。而脉诀乃云寻之似有。定息全无。谬十 
七也。又脉经以动脉为见于关上下。厥厥动摇。脉诀乃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 
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谵妄。谬十八也。又脉经以促脉为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诀乃 
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谬十九也。又脉经以结脉为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乃云或来或 
去。聚而却还。此与结何干。谬二十也。又脉经与仲景以动为阳。脉诀之九道。则以动为阴 
。谬二十一也。又仲景以弦为阴。脉诀之七表。则以弦为阳。谬二十二也。又内经难经仲景 
脉经。皆以脉从阴阳对待而言。而脉诀则妄创七表八里九道之诡名夫以表言之。则实脉非表 
也。以里言之则迟。脉非里也。而道更不知为何道也。谬二十三也。以上二十三谬。举世习 
熟。无有觉其非者。兹特以经为案。以悖经为断。切有赖于同志之士焉。谨再考证诸书以悉其 
谬。晦庵朱夫子曰∶古人察脉非一道。今世惟守寸关尺之法。俗传脉诀。辞最鄙浅。非叔和 
本书。东阳柳贯曰∶王叔和撰脉经十卷。为医家一经。今脉诀熟在人口。直谓叔和所作。不 
知叔和西晋时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伪托以便习肄尔。河东王世相曰∶诊候之法。 
不易精也。轩岐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泄其奥。五代高阳生着脉诀。假叔和之 
名。语多 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藉此求食 
而已。于诊视何益哉。云间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着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 
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繇 
此而误之也。撄宁滑寿曰∶脉之阴阳表里。以对待而为名象也。高阳生七表八里九道。益凿 
凿也。求脉之明。为脉之晦。金陵戴起宗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 
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 
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芤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见者皆为表。 
因沉而见者皆为里。何拘于七八九哉。庐山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纲。以教学人。虽似快捷方式 
。然必繇博反约。然后能入脉妙。若以此自足亦画矣。朱丹溪曰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 
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医。诵高阳生之妄作。欲以治病。其不杀人也几希。 

卷之二四诊正法
望色
属性:素问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灵 
枢脏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 
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也。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又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 
乃可别也。又曰赤色出两颊。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见于天庭。大如拇指。必 
不病而卒死。又曰青黑为痛。黄赤为风。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白为寒。是为五色也。 
又曰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赤脉之至。喘而坚。诊有积气在中。时 
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喘而浮。上虚下实。兼有 
积气在胸。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 
心下 
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黄脉之至大而虚。有积气在腹 
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上紧而大。有积气 
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浴清水而卧。 
又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监。青欲 
如苍 
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 
象见矣。寿不久也。夫五色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 
之府。背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