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0-轩岐救正论 >

第4章

590-轩岐救正论-第4章

小说: 590-轩岐救正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曰病。又曰∶脾胃为气血之本。东垣云∶胃中元气胜。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 
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 
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 
食亦饥者虚。立斋先生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胃。阴阳 
得此。谓之 。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 
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又云∶愚按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 
中 
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傍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 
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愚窃以为胃气者元气之用也。元气者胃气之主也。然必藉谷气以 
资养元气。元气既盛。胃气自充。故气义有二。曰先天气。曰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 
化 
于虚。因虚化形此气从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然 
而运化调摄政所以葆全其虚无之本。胃气其可不重乎。 

卷之一医论
辨利痢脉病之殊
属性:愚按仲景伤寒论∶有三阴自利证。有协热下利症。自利为阴寒宜温以辛热下利为传经。 
三阴 
热糜之。证宜从清解。自利脉微小缓弱。相合之脉也。下利则脉沉而有力或洪实和缓。乃邪 
热 
入里之症也。至所谓痢者。内经谓之肠 。金匮谓之滞下迥与伤寒病机不同也。此从湿热所 
致。为肠胃实积之病。多见于溽暑熏蒸之候。故治法从苦寒涤荡。攻积破瘀。既属阳病。 
则 
脉宜从阳诊。余每疗此病。多有洪大滑数。或沉实者。治却易愈。而脉见沉小迟 
弱。及浮大无力者。殊为乖候。大费心力。极意温补。始得渐瘥。奈何高阳生之脉诀。乃谓 
下痢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此非积热实病乎。既为积热实病。乃阳病也。阳病而得 
微小阴脉而投以苦寒果。可得全生乎。不通害理。莫此为甚。虽然痢固为积热实病矣。而 
胃 
气未伤。六脉有神。饮食如常。无别蒹证。七日经尽。厥疾自瘳。设若元气胃气两虚病气独 
炽。尤须察气施治。必先扶元为主。或少佐以清热之品。可期后效。甚有虚痢而脉病俱亏。 
此经所谓五虚者。是势属危困。令人束手敢。曰积热。为患尚须清涤乎。故立斋有云∶夫 
人以胃气为主。未有脾胃实而能患疟痢者。若专主发表攻里。降火导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 
也。以上盖救正高阳生解脉之。误也。大都伤寒杂病。须觇元气虚实。至若错认病机。愈支 
离枉谬耳。 

卷之一医论
治病求本
属性:愚按玉机微义曰∶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张先生云∶五脏 
子母 
鬼邪微正。若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 
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 
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有退肾邪。益肝气两 
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张景岳先生曰。本者 
原也。始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 
道。今姑举其略曰。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勿伤其生。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顾其正 
。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为本。气 
来 
则行。气去则凝。证以脉为本。脉吉则吉。脉凶则凶。先者后之本。从此来者须从此去。急 
者缓之本。孰急可忧。孰缓无虑。内者外之本。内实者何伤。中败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 
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虚者实之本。有余者拔之何难。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 
之本。浅陋者只循像迹。精妙者洞别玄微。至若医家之本在学力。学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 
。而 
尤忌者不畏难而自足。病家之本在知医。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而尤忌者好杂用而自专。 
凡此者虽未足以尽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从可类推。总之求本之。道无他也。求勿伤其生而 
已 
矣。苏子瞻曰∶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世有 羸而 
寿考。亦有壮盛而暴亡。若元气犹存。则 羸而无害。及其已耗。则壮盛而愈危。是以善养 
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 
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 
品。伐真气而用强阳。根本已危。僵仆无日天下之势。与此无异。此坡公借医喻国其理一也 
。吁万事有本。何独治病。求本有道。何专药石。故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则又曰∶治病必求其本。愚以为元气者生身之本也 
。病气者元气之贼也。治法者御贼之兵也。药之良毒者攻守之资也。医之贤庸者智愚之将也 
。攻必元气病气两实。始可用毒剂。守则为元气既虚。病气独实。虽有可攻之势。必先主守 
之方。以待敌忾之衰。益壮我垒之。坚而药之。良者所不敢后即攻亦无多费力也。若其元 
气潜 
消。根本已摇。攻无可攻。守莫能守。薄节养为迂缓。藐导引非善基。反事搏鸷之雄。妄异 
旦夕之效。即纵形盛。何识中亏。其不致偾辙者少矣。再考启玄子释注求属之论有云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 
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 
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此王氏之心得也。然。求其所谓益与壮者。即温养阳气填补真阴 
也。求其所谓源与主者。即所谓求其属也属即本也。根本之谓水火之本。则皆在命门之中耳 
。舍命门何处觅寻夫曰本。曰求本。曰必求。又不曰治本。而先曰求本。盖惟求始可得本得 
本始可论治吾愿世之学医者。一深长思也。 

卷之一医论
驳诸家痨瘵治法之谬
属性:百病惟痨瘵为最重。迩来患者既多。治者愈舛。若朱丹溪以苦寒补阴。戕伐生命。百载 
而下 
。屡有非之者固无庸喙矣。至乎葛可久之十药神书。王宇泰之证治准绳。无论贤愚皆称为善 
。余独以为非也。夫病者既误投剑戟丛中。而医者复操刀挟矢而蹑其后。安望其有复苏之理 
乎。盖瘵乃虚怯之。谓亦犹年荒岁歉而又缺坏不完之意也。婴疾到此。黄泉日近。何啻膏肓 
之笃。可不凛然寒心哉。夫病有轻重深浅之不同也。始曰弱。继曰虚。曰衰。曰损。曰瘵。 
但瘵甚于损。损甚于衰。衰甚于虚。虚甚于弱。初起因循不治而弱必至于虚。虚必至于衰。 
衰必至于损。损必至于瘵。至瘵则已入死。法而又不即死者也。然病又有经络脏腑之不同也。 
脏深于腑腑深于经。经深于络。其初起也。则必由络入经。由经入腑。由腑入脏。至入脏则 
生机已绝。 待尽矣。虽然脏有五而肾为要。肾有两而左为重。盖左肾为元阳之母。为真 
阴之主。为天乙之宗。为生化之源。储精握血造命生身此处一伤根本。倾摇矣。而吾又详究 
其致病之因。与夫诸家治法之谬也。经云∶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 
虚则无气。无气则死。又曰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肾之处 
也。故凡男子色欲过度。施泄无禁。而或先天禀薄。胎瘗虚瘦。精血未满。早被斫丧。或 
沉湎 
醉乡。毒溃骨髓。盖由肾属阴而主水。水即精也。水竭火盛势必然也。火盛烁金。金水不能 
相生。虚阳失制。发而为燎原。假热之火。此火为壮火。为邪火。为龙雷之火。为无根之火 
。而非君火。凡火可得以苦寒。沉阴黄柏知母之属。而直折之也。其发热也或倏忽往来。时 
作 
时止。或昼见夜伏。夜见昼止。不时而动。或唾痰咯血。喘嗽不休。或喉痒燥渴。或失汗遗 
精。或二便不调。或饮食少进。或肌肉日脱。总缘精枯水涸因致见症。令人疑惑难以名状是 
。皆阴不足以制阳病在阴中之水也。王太仆曰∶寒之 
不寒。责其无水。又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立斋先生曰∶无水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填补 
真阴。张景岳亦用纯甘至静之剂。二贤无失化源之治。灼有千古独识。然真阴损竭。而非熟 
地 
膏腻。石枣温润。滋补空虚。何以复生精血乎。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抑阴既亏 
矣。真阳无附。脾失资生。故用甘平之山药茯苓。扶益胃气。枸杞阿胶巴戟甘草。皆壮水之 
品。或可臣佐。但非侑以人参。则无阳而阴无以生也。丹皮固骨蒸所需。泽泻为利水而设。 
性主补泻兼行。亦须斟酌采择。水旺则骨蒸自除。何必行血之丹皮。金盛而上源既裕。宁资 
通淋之泽泻。又未有阴虚。而脾胃能独实者也。天麦二冬。虽云疗嗽。独其冷滑泻阳。不宜 
轻用。玄参地骨。固优退热。亦属甘寒犯胃。是所必忌。桑白乃泻肺火之有余。独不思火既 
有余。水便不足而可重泻其表乎。若生地藕汁。童便人乳。此亦寒滑妨脾。在治实火得矣。 
独不思龙雷虚焰。遇水愈炽。而可混投乎。薏苡仁乃理香港脚。除风湿消肺痈之药。而此阴虚 
咳嗽。金水俱败。可用渗利乎。痰为肾津不能四布。挟虚火以上溢。乃如痰而非真痰也。奈 
何妄用泄郁之。贝母乎。甚至橘红款冬。亦敢乱施。枇杷叶轻飘薄质。果能滋肾保金耶。虚 
烦莫寐。火烁阴也。而与疗胆热不眠之枣仁何干。再详麦冬固清肺金。虽同五味人参为生脉 
之饮。独不思孙真人立此方者。为因暑月火热伤气。而非可借以治土败金亏之嗽也。甚至投 
薄荷汁以清热。取杏仁膏而治喘。乃复用此苦辛泄阳香燥伤阴之味。愈支离莫解矣。竹沥清 
郁火之痰涎也。与此肾津上溢者何关乎。大黄玄明粉为治伤寒胃府燥满实坚之热症也。桃仁 
韭汁乃破瘀行血之峻剂也。而可施于阴虚肝脏已败胁肋俱疼之危候乎。奈何尚不知熟地黄之 
为挽阴回生之圣药乎。生地初固甘寒滞胃。而 
假以九转功夫。鼎炉变化。精微妙用。大能健土生精。则曰泥膈难化。或因火候未足。制炼 
乖方耳。岂识此药面目哉。喘甚者虚里应衣。火不归源也。何又妄投腹皮萝卜苏子葶苈之 
属 
哉。病一饮寒。热益燎原。忍复益以连翘栀子三黄之类。大泻真阳耶。柴胡乃解少阳表热。 
治此则反令汗出。愈伤元气。青蒿味苦主泄。果能令几微胃气。护保无虞乎。穴灸四花。徒 
接内火以升焱。药投蕊石。反能停瘀而生灾以上盖葛可久王宇泰诸家治痨之妄法也。切此乃 
真藏为患而非经府之病也。根本已亏。而非枝叶之雕也。真阴缺坏不完而非气血虚弱之 
媲也。五脏有伤至肾为极,真阴已败元阳亦灭而又有水盛火衰与。夫阴阳两虚之病不可不 
察 
。如何今昔诸家。昧本徇标。见病治病。非惟搏刮无术。致今速死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