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0-轩岐救正论 >

第21章

590-轩岐救正论-第21章

小说: 590-轩岐救正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欲曾其全。须察其全案可也。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消症
属性:甲申冬连参天患劳力感寒肾脉独迟。余投以温经汤。加姜桂三剂得愈。令其且密室静持 
。越 
三日因鹾务劳郁。遽病中消。每日倍饭不饱。食少迟则嘈杂如欲呕血状。意疑前剂加姜桂太 
燥。余曰此因病虚肝火侮脾故独中焦受烁但两尺仍迟非可以消剂治也不信。一医以前汤加麦 
冬白芍。虽消症顿瘥。饮食如常。其大便又至滑泄。再延予治。令其恪服归脾汤。加桂附骨 
脂吴萸。至十剂泄止。始大安则消亦有寒者余稽百氏方书。咸言三消悉属火病。治须凉剂。 
至内经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死不治。可见少饮多溺。及老人阳虚夜溺无度。皆 
寒 
消肺肾金水衰竭之病。而世鲜有知之者。附张景岳治一消症于后。以广俗眼。张景岳曰予尝 
治一缙绅。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大病神困食减。时多恐惧。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 
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浊液。最后延余诊视。因 
相告曰。自病以来。通宵不寐者已半年有余。即间有朦胧似睡之意。必梦见亡人凶丧等事。 
鬼魅相亲。其不免矣。余曰不然。此以思虑积劳。损伤心肾元阳既亏。则阴邪乖之。故多 
阴梦阳衰则气虚阳不帅阴则水不化气故饮水少而浊溺多也。阳气渐回则阴邪自退。此政内经 
所谓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之症耳。病本非轻。脉犹带缓。肉犹未脱。胃气尚存。可无虑也 
。乃以归脾之属。去白术木香。八味之属。去丹皮泽泻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 
余剂。计人参二十余斤而后全愈此非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症乎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称为火 
症姑记此一案以为治消者之鉴噫景岳其神于治乎。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肾虚遗精
属性:甲申秋孝廉曾奕干次子患遗精三年。百治不瘥。六脉滑缓无力。余曰此肾气下陷。脾虚不能 
约水。诸医拘执方书。疗以固涩之药。是治其末而忘其本也。余以补中益气汤去柴胡陈皮加 
五味阿胶熟地石枣等物投两剂即止。仍制加减六味丸与服。绝不用龙骨牡蛎金石剽悍之属。 
金樱粟壳壅塞队道之物。徒伤肠胃经络耳。余每治此症。率用前药为主量加增减无不愈者。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脾胃虚热病浊
属性:甲申季夏漳庠林震伯素善饮。因修途劳顿。饥饱失时。复冒 病。白浊经月不瘥。余察 
其前治 
非辛凉泻火。则滋补壅塞。遂致小腹胀闷。或气喘拒食。六脉滑数无力。余曰此中宫虚热津 
液下陷膀胱气化不能分泌以归脾汤去枣仁木香。加炒栀半夏车前黄连服七剂浊止便清。神思 
逸爽。夫遗精悉属肾虚浊症多属脾热治法固殊然亦有寒热虚实之别。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脾胃积热病浊
属性:甲申仲春一健卒甫三十。素善饮。喜啖辛香病浊窍痛。余以二陈汤加芩连龙胆赤芍车前 
。投两剂即止。如此实症本无难治若概施补必变他症。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肾虚遗溺症
属性:余犹子知白一儿年十三四每夜尚遗溺一二次。余曰此肾气虚弱不能约液也令服六味丸去 
泽泻丹皮。加五味远志鹿胶。服数月前症顿瘥。且复英爽。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诸失血
属性:愚按失血诸症。经书论之详矣。然而有五脏六腑之殊。阴阳虚实之分。升于上属阳为逆 
。脱 
于下属阴为顺。出于肺者为咳血为嗽血为衄血。出于心者为劳血为舌血。出于脾胃者为吐血 
呕血。出于肝者为郁怒吐血出于肾者为咯血为唾血出于皮肤毛孔者为溢血此皆阳火挟血以上 
越也溺血则主膀胱也。淋血则主小肠也。痔血则主胃经也。便血固主大肠。有属风邪下陷者 
。有属郁火侵脾者。有属湿热伤脾者。有属积热滞下者此皆阴火烁血而下行也又有热入血室 
。寒袭冲任。则为蓄血。又有寒伤经络而脱陷则为无火之症也在妇人暴脱则为崩徐渗则为漏 
胃虚而湿热乘之则为赤带从生户而出者方为崩为漏为带从大小便而出者。虽治法与男子同而 
得 
于胎前产后半产小产之中则又不同也若暴吐暴衄暴崩不止则为孤阳绝阴气血两败也亦当察其 
老壮虚实以决生死论其方法有易治者。有难治者。有不治者。有不治而自愈者。有错治而变 
他症者。有久治不愈而丧生者。有独见血症者。有兼他症而并见者。悉当察病原之浅深。 
年 
力之衰旺。六脉之宜忌与元气之虚实寒热。法有必中。剂无妄投。跻夭札于寿域。庶几得之 
矣。若以为属火属热。一概混用凉剂涩剂。在治实火实热则可。而属虚火虚热与无火无热之 
症。未有不败胃伤脾。绝生化之源。而速人于死者可胜道哉。大都失血之脉。宜沉细濡弱。 
或浮沉和缓。或洪大不数。或浮沉滑缓。或虚微或暴吐暴脱。而六脉俱伏此脉与病合则为易 
治或见浮芤浮革。或浮沉皆涩。或结或短此脉属虚而病属重则为难治治得其宜。亦多有痊者 
。如见浮数洪数。或细数不鼓。或浮大而散。或促代无力。或如滑而无胃气。或弦牢。或实 
大或细小劲疾此病与脉反则为不治纵有卢扁。亦为之束手矣故经云阳道实阴道虚越人曰耍为 
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夫血濡脉络。体主阴静。血未失 
则脉络濡软而和缓。及火热迫血外溢。真阴耗竭则成阴绝阳亢火充空舍而见实脉致孤阳用事 
岂能独生哉又须以色为诊凡失血之后。或面色带黄。青白有神。或目瞑合喜睡。或肢体温和 
。饮食如常。或不喜高声。声微不厉。此为顺无别刑克症候。称易治。若其面色青黯无光。 
或两颧暴赤。唇口如朱。或乍起乍眠。烦躁不寐。或身体大热。或四肢厥逆。或气喘息粗。 
或扬声厉语。或谵狂神昏。或循衣摸床。肉 筋惕。或自汗如雨。头汗独见。或周身厥冷颅 
囟独热。或眼眶暴陷。或口渴思水或肢体肿 或脐腹绞痛不休。或胃气已败。呕吐拒食。此 
皆凶候不治也。又当以血之色而论。将水试之。浮于上为心肺血。沉于下为肝肾血。不浮不沉 
主脾胃中州之血。此特大概然耳。肺血色淡有沫。心血赤如涂朱。脾胃乃多气多血之经其色 
不淡不紫。其质不清不浓。肝血浓浊结块。肾血则夹痰红一缕。或色粉红此为金水枯竭肺肾 
俱损而待毙又有肝肾两败始由肾炎水涸继因肝火独炽而结块凝重。暴吐不休者。为不治大肠 
便血。则当察其属便先为旧瘀。属便后为新脱。与小肠膀胱溺血淋血。亦当详其多少清浊。 
至吐衄而口鼻俱出者。则为下厥上竭之症。及痢血而青黯如苔者。此肝脏已败皆不治也。妇 
人诸血。亦当视其多寡清浊诊脉虚随症施治故经云至微者理至显者众根于中而微于色不容 
不辨也其治之之法。有经治者余列其医案于后。未经治者余详其臆说于中随症参解庶无遗法 
亦无枉死。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肺脾阳虚哮喘嗽血
属性:甲申春舍亲钟玄珠素患哮喘面目青白。体羸恶寒。冬剧夏愈。遇劳益甚。初服温剂。尚 
得痊 
可。辍药年余因郁复发。哮喘不休。唾血淡黄有沫余察其六脉浮滑缓弱。谓属阳虚。应须六 
君 
主治。彼惑于众论。指为阴虚唾血。恪服清火滑润之剂。前症不减。幸喜鳏居元气尚实。第 
卧箸每厌肥甘。胃气不无暗损。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心肾虚劳吐血
属性:甲申孟秋晦夜社友郑去华季郎英年弱质。芸窗劳苦。复恋帏幕。患前症。经治数月增剧。延 
余诊视。察其面色娇红。喉喘有声。六脉滑数无力。及询前方。乃用犀角地黄汤。倍黄连。 
余曰此为根摇叶枯。心肾两亏之症。若初治得用纯甘至静。壮水固脾之剂。尚犹可救而乃以 
疗胃经实热吐血之药混治虚劳吐血宁不败胃伤生余议每剂用人参一两为君。佐以养血滋肾药 
数品。倘得服十余剂。脉症渐减。庶几可治。彼意以余言为妄。次日别延。仍治以苦寒止塞 
之剂。血顿止。至八月二十五日而殁。嗣后去华抵云间。访内侄太守陈谦夫。因晤名手李士材 
。谈及乃郎前症。谓广延救治。独有敝社萧友。令余每剂投参一两。余疑不用。李曰此症乃 
阴阳两亏。心肾将败。每剂须参二三两。方能纳气归原。引血归经。萧固知用参。而仅投一 
两。必迟奏效。去华归。因以告余。又以李刻医宗必读一书示余。不谓六合寥廓之内。亦有 
臭味同气之士。是先得我心者也。李号士材讳中梓其先人官吏科君亦明经薄仕。而隐于医 
。博洽洞晓。具有绝识。阅其所刻仅五册。词简而明。法精以详。允为当世正法眼。余婆心 
热肠。每欲远访参印疑义。而苦为兵戈梗道。有志未遂。俟之他日耳。其前书当附骥于立斋 
先生。而凌驾于刘朱之上。余期鸠工重梓。以广其传。先为摘出。以告同患者。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肺经风热咯血
属性:甲申季春吴门表侄妇脾胃素热。因冒感风邪。目涩鼻干。自用姜汤。连三晨咯血数口。 
又恣 
饮藕汤益增烦胀。夫所谓外感者从外而入必令从外而出。姜汤独力。既难奏效藕汤凉涩复闭 
外邪用解表剂人芩连天花粉。一服即愈。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胃经积热吐血
属性:癸未夏内弟陈克辉英年气盛。连宵痛饮。复啖炙爆。数日胃口嘈杂。呕血碗许。脉洪缓有神 
。无别兼症投以犀角地黄汤。入天花川连。连三剂。仍令恣饮藕汤。得全愈切前汤寒凉泻火 
本以治脾胃实热积热之症效如桴鼓时医不知谓其有验辄移以治虚劳失血遂致败胃泻阳陷人死 
地犹然不悟。岂知年有老壮。体有虚实。症有寒热。随宜施治自当奏效。其可一概混投乎。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脾肾两经虚寒下血
属性:甲申夏庠友林鼎万长女适余内侄陈昌元者。年甫二十。元气虚寒。面色青白。肢体频冷 
。呕 
痰饱胀。小便清利。患大便脱血。数月不瘳。脉沉伏如无。着骨重寻。方见蠕动。余曰脉 
症相 
符。此藏气虚寒脱血也。投以十全大补汤。去川芎白芍。加熟附炮姜。少佐升麻。仅服四剂 
便血顿止神思健爽。胃强亦喜纳食。若以为此症属热。妄投寒剂。必无幸矣。 

卷之五治验医案下
脾胃两经久虚便血
属性:戊寅中夏因访东胶殷州守与其同年朱明社孝廉同居停余见其面色青黄。日数赴厕。因询 
之。 
朱曰初为感寒过饮姜汤。患内热脱血。随治以芩连寒剂。即愈。及秋北上。劳顿复发。根据前 
方修服。至次剂。拒吐不纳。遂辍药。惟茹澹静摄。两旬方瘥。顷为荒途寇警惊劳仍作。历 
今三月。且复倦怠增剧。延数医皆力言须投寒剂畏而不敢从。余脉之。六部皆沉缓濡弱。此 
亦易易治耳。但须广费杖头。朱曰得三载沉 顿瘳何惜铢锱。且圆珠环以酬明德。余曰公始 
受辛热。投以苦寒对症之剂。宜乎即愈矣。但热气虽消而广肠血窍。尚未敛合。故每遇劳辄 
发夫劳则伤脾脾伤便不能统血以致下陷循故窍而出实因于劳非出于热也因忆杨仁斋有云病久 
热衰。则尊症不得为热明矣。奈何执投前剂。苦寒败胃。夫安得不吐。及病三发而元气愈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