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77-伤寒括要 >

第7章

477-伤寒括要-第7章

小说: 477-伤寒括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阳明合疾。必自下利。(葛根汤)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心下痞硬。表 
里不解。(桂枝人参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少阳 
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生姜泻心汤或小陷胸汤)太阳 
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二三日。 
不能卧。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 
此 
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太阳下利。头痛。心下痞。胁下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十三日过经谵语者。热也。当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脉当微。今反和 
者。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下后利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四逆汤)身痛。便调。急当救 
表。(桂枝汤)下利心痞。复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 
焦。(赤石脂禹余粮汤)过经十余日。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微满微烦。(调胃承气伤以 
上皆太阳)阳明病。潮热。大便溏。胸胁满。(小柴胡汤)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 
可下。下后脉数不解。而利不止。必便脓。(黄芩汤柏皮汤)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 
不滑而数。有宿食也。(大承气汤)脏结如结胸状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 
上胎滑者难治。(以上皆阳明)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 
下之不利。今反利者。误以丸药下之也。潮热者。实也。(先以柴胡解外复以柴胡加芒硝 
此条当属少阳)自利。不渴。属太阴。脏有寒也。(四逆辈)太阴病。脉弱自利。设当行芍药大 
黄者。宜减之。以胃弱易动故也。脉浮而缓。手足温者。当发身黄。若小便利者。不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下利。必自止。以脾家秽腐当去故也。(平胃散加穿山甲以上皆太阴)少阴病 
。欲吐不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少阴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下焦虚寒 
。(四逆汤)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少 
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眠。(猪苓汤)少阴病。下利清水。纯青。心下痛。口 
干燥(大承气汤急下之)少阴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脓血。(桃花汤)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肢 
重而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者。(真武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厥逆脉微。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 不出。(通脉四逆汤)少阴 
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服汤后。脉暴出 
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利。脉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必自 
愈。少阴病。脉沉微欲卧。汗出而烦。欲吐自利。烦躁不寐者死。少阴病。利止。眩冒者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死。(以上皆少阴)下利欲饮水者。热也。(白头翁 
汤)厥阴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下利。厥逆恶寒。(四逆汤)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四逆汤)下利。脉沉迟。面 
少赤。身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下虚必微厥。(四逆汤)发热下利。厥逆。躁 
不得卧者死。发热下利。厥不止者死。汗不止者亦死。下利脉反实者死。(以上皆厥阴) 
按下利有寒热之分。最宜详辨。凡寒泻者。口不燥渴。脐下多寒。小便清利。脉来沉迟 
细软无力。完谷不化。粪色淡白。或淡黄色。或如骛溏。或身虽热。手足逆冷。皆为寒也。凡热 
泻者。口必燥渴。脐下多热。小便黄赤。或涩而不利。脉来数大。或浮。或滑。或弦。粪色 
焦黄。或热而臭。或粪出声响。得凉药与冷冻饮料则减。得热药与热饮则增。皆为热也。热泻亦 
有邪热不杀谷者。与寒泻之完谷不化相似。当以他症。及脉色辨之。身不热。手足温者。属 
太阴经。身体四逆。属少阴厥阴二经。身热者。皆属阳明经。然阴利有反发热者。不可因其 
热遂以为阳也。未可下而早下之内虚热入名为挟热下痢。 
凡胃虚脉弱。热渴自利者。必用四 
君子汤。如发热者。四君子加柴胡黄连。若腹满。小便不利。五苓散。合理中汤。呕则加藿 
香半夏陈皮生姜。湿则加苍术。胀则加浓朴。腹痛加芍药木香。如脉浮者。表邪未解。小青 
龙去麻黄。加芫花。此散表兼治水也。凡下利不可发汗。当先治利。利止则正气复。而邪自解 
。盖因利内虚。若误汗之。则内外皆虚。变证危殆。 

卷上
腹痛
属性:(邪传于里与正气搏则为腹痛太阳经无腹痛症少阳经有胸胁痛而无腹痛阳明经腹 
满而痛此为里实三阴下利清谷而腹痛者此为里寒太阴腹痛当分虚实肠鸣泄泻而痛者也便秘按之 
转痛者实也) 
伤寒阴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 瘥者与小柴胡汤)胸中有热。胃中 
有邪。腹痛呕吐。(黄连汤)往来寒热。胸胁满。烦呕腹痛(小柴胡汤)阳明病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 
烦躁。此有燥屎。(大承气汤)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而腹痛。有宿食也。(大承气汤)发 
汗 
重自利。此有水气。(真武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反不恶寒。面赤腹 
痛。(通脉四逆汤)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痛泄利。(四逆散)少阴病。腹 
痛。便脓血。(桃花汤)厥阴四五日腹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欲下利也。(四逆汤)。 
按腹痛。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食。有血当详辨之。可按可揉而软者。虚也。不 
可揉按而硬者。实也。身无大热。口中不渴。喜饮热汤者。寒也。身热口渴。喜饮凉水者。热也 
。噫气恶食。气口脉实者。食也。痛有定处。而不动移。或胁。或小腹硬满。小便利。大便 
黑者。血也。大抵脉大而有力者。可凉可下。脉沉而无力者。宜补宜温。更以症参之。百不 
失一矣。 

卷上
谵语
属性:(谵语者妄有所见呢喃而语不伦于理也多言稍有次第者独语如见鬼者睡中呢喃者 
皆热之轻也音声高厉言之不休者热之重也狂言叫喊骂詈不辨亲疏神明昏乱热之最甚也皆因胃中热 
盛上乘于心心为热冒故也脉短则死脉和则愈又身微热脉浮大者生逆冷脉沉者死或气逆喘满或 
气下夺而自利皆为逆也) 
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而疾。与小承气汤。转失气者更服。不转失气者。勿服。阳 
明病 
汤)脉浮自汗。微恶寒。挛急。误与桂枝攻表。胃不和而谵语。(调胃承气汤)三阳合病。腹 
满。身重。口中不仁面垢遗尿。自汗。谵语。(白虎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 
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大承气汤)脉弦头痛。发热。属 
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柴胡桂枝汤和营卫以通津液自愈) 
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热入血室。在男子。阳明病 
。下血谵语。(小柴胡汤加黄连栝蒌)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 
。(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丹皮当归)十三日过经不解。谵语者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 
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 
。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下利谵语。脉滑数。有燥屎也。此汤饮傍流。所利皆稀水。可下之 
。(承气汤)气虚独言。脉无力者。(补中益气汤)虚则郑声。盖郑重频烦。语言谆复也。谓止 
将一事。频烦谆复。不能如谵语之数数更端也。成注为郑卫之声误矣。四逆脉微。郑声。( 
四君子汤甚者参附汤送黑锡丹) 
按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隔阳。皆致错语。须以他 
症别之。如身热。烦渴。大便闭。小便赤。乃阳盛里实也。小便清白。大便洞泄。发躁。乃阴盛 
隔阳也。 

卷上
小便不利
属性:(因汗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亡于外也因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耗于内也痞症或发 
黄及热病而小便不利者皆热郁所致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去 
麻黄加茯苓)太阳病。大汗后。胃干。烦躁不眠。欲饮。小便不利。(脉浮者五苓散不 
浮者猪苓汤)太阳病。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茯苓甘草汤)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则恶风 
。小便难。四肢难屈伸。(桂枝加附子汤)身黄。小腹硬。脉沉结。(茵陈汤)表未解。反下之 
。不结胸。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茵陈汤或栀子柏皮汤)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 
。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也。(大承气汤)少阳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喜呕。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柴胡 
加龙骨牡蛎汤)少阴小便不利。大便自利。腹痛。四肢沉重。有水气也。(真武汤)厥阴小便 
不利。关节疼痛。汗出恶风。身肿者。属风湿。(甘草附子汤)厥阴少阴寒闭。或灸气海。或 
行葱熨法 
按仲景大法。在太阳症。脉浮用五苓散。不浮用猪苓汤。二方皆以猪苓茯苓泽泻为主。 
但五苓散。加白术与桂辛甘为阳也。猪苓汤。加阿胶滑石甘寒为阴也。阳明热黄。与栀子柏皮汤 
。胁痛身黄。与小柴胡汤。少阴有水。则行真武。厥阴寒秘。则行四逆。其汗多亡阳者。以 
桂枝加附子汤。后世以渴者与八正散。不渴者与知柏地黄。补仲景之未备也。大都汗多者。 
津液外泄。小便因难。不可利之。恐重亡其津液。待汗止小便自行也。又有热甚而小便仍利 
者。勿妄利之。恐引热入于膀胱。往往变为蓄血也。 

卷上
小便自利、小便数
属性:(小便自利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因热者有因寒者六经俱有此症宜详 
考而条分之 小便数者频欲去而不多也在三阳经有表里之分在三阴经并无此症不可不详辨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小腹硬满。小 
便自利。(抵当汤)伤寒有热。应少腹满。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宜抵当丸不宜他药) 
十三日过经谵语。小便利。大便亦利。脉反和。(调胃承气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初 
硬后溏未可攻。如小 
导)小便自利而大汗。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脉浮自汗。小便数。心烦 
。微恶寒。脚挛急。慎不可行桂枝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太阳汗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 
因硬。(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按小便不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