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78-伤寒缵论 >

第25章

478-伤寒缵论-第25章

小说: 478-伤寒缵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顷服之。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正方
小陷胸汤
属性: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二个) 
上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十枣汤
属性: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平 
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正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者言滚沸如麻也) 

正方
附子泻心汤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出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正方
生姜泻心汤
属性: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甘草泻心汤
属性:甘草(四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半夏泻心汤
属性:半夏(半升洗) 干姜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 
饮黄芩黄连以除湿热。人参甘草以助胃气干姜炮黑以渗水湿若但用苦寒治热。则拒格不入。必得辛热为之向导。是以干 
姜半夏在所必需。若痞极硬满暂去人参。气壅上升。生姜勿用痞而不硬仍用人参。此一方出入而有三治也。其大黄附子 
二泻心。乃治阴阳偏胜之痞。一以大黄黄连涤胸中素有之湿热。一加附子兼温经中骤脱之虚寒也。用沸汤渍绞者。取寒 
药之性。不经火而力峻也。其附又必煎汁。取寒热各行其性耳。仲景立法之妙。无出乎此。以大黄芩连涤除胃中之邪热。 
即以附子温散凝结之阴寒一举而寒热交结之邪尽解。讵知后人曰睹其方而心眩也。 

正方
黄连汤
属性: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正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葛根(半斤)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酒服。 

正方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属性:浓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吴茱萸汤
属性: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旋覆代赭石汤
属性: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用代赭领。人参甘草下行以镇胃中之逆气固已奇矣。更用旋覆领半夏姜枣。而涤膈上之风痰尤不可测。设非此 
法承领上下。何能转否为泰于反掌耶。 

正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
属性:赤石脂(一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正方
桃花汤
属性: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水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之涩。以固下焦滑脱。必稍加干姜粳米。以理中气之虚。虚能受热。故虽热邪下利。不妨仍用干姜之辛。以佐 
石脂之涩。汤中用石脂半斤。不为少矣。服时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沽肠胃也。盖少阴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 
不能济火。火克大肠金。故下痢便血脓所以用干姜从治之法犹白通汤之用人尿猪胆彼假其寒。此假其热耳。 

正方
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此汤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逆冷之证。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 
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营卫。内补中焦也。其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者。则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 
用也。况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两者即少。大者极是难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时西川之多重一 
两外也。然川中所产求一两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钱一剂。即与仲景时二三枚分三剂。相等耳。○此汤与麻黄附子细 
辛汤之用麻黄发散经络之寒邪。熟附温补少阴之真阳。细辛发越肾肝之阳气。似异而意实同。盖彼以麻黄治表邪。附子 
温里虚。细辛通其阴经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干姜温里虚。甘草和其胃中之阳。嗣真所谓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 
附配麻黄。发中有补是也。 

正方
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参(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茯苓四逆汤
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通脉四逆汤
属性:(有加减法见少阴上编本条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二合。去滓。入胆汁分温再服。 

正方
白通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正方
附子汤
属性: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生)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酒洗)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或问附子汤与真武汤。只互换一味。何真武汤主行水收阴。附子汤主回阳峻补耶。盖真武汤内生姜佐熟附。不过取 
辛热之势。以走散经中之水饮。附子汤中人参助生附。纯用其温补之力。以恢复涣散之真阳。且附子汤中附术皆倍于真 
武。其分两亦自不同。所以主治迥异。岂可比例而观乎。 

正方
真武汤
属性:(有加减法见少阴上编本条下)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酒洗)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干姜附子汤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正方
桂枝附子汤
属性: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白术附子汤
属性: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甘草附子汤
属性:甘草(三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 
六七合为妙。 
风伤卫气。湿流关节。风湿相搏。邪乱经中。故主周身骨节诸痛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湿胜则 
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故用附子除湿温经。桂枝祛风和营。白术去湿实卫甘草辅诸药而成敛散之功也。 

正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理中丸及汤
属性:(有加减法见杂篇霍乱本条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 
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桂枝人参汤
属性:桂枝(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四两炙)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正方
甘草干姜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服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 
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于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 
之圣剂也。若夫脉沉长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证矣。 

正方
乌梅丸
属性:乌梅(三百个)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干姜(十两) 附子(六枚炮) 蜀椒(四两熬去汗) 桂枝(六 
两) 细辛(六两)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下。纳臼中。与蜜杵二千 
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多食等。 
按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