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6-温病条辨 >

第13章

526-温病条辨-第13章

小说: 526-温病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胃受寒湿所伤,故肛门坠痛而便不爽;阳明失阖,故不喜食。理中之 
人参补阳明之正,苍术补太阴而渗湿,姜、附运坤阳以劫寒,盖脾阳转而后湿行,湿行而后胃阳复。 
去甘草,畏其满中也。加浓朴、广皮,取其行气。合而言之,辛甘为阳,辛苦能通之义也。 
x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浓朴广皮汤方x(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 人参(一钱五分) 炮干姜(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生附子(一 
钱五分,炮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五十、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此兼运脾胃,宣通阳气之轻剂也。 
x苓姜术桂汤方x(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 生姜(三钱) 炒白术(三钱) 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五一、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 
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汤主 
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按霍乱一证,长夏最多,本于阳虚寒湿凝聚,关系非轻,伤人于顷刻之间。奈时医不读《金匮》, 
不识病源,不问轻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气散,轻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气散 
中加黄连、麦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饮水之霍乱,病者岂堪命乎!瑭见之屡矣,故将采《金匮》原文,备 
录于此。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以不饮水之故,知其为寒 
多;主以理中汤(原文系理中丸,方后自注云∶然丸不及汤,盖丸缓而汤速也;且恐丸药不精,故直改 
从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 
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若热欲饮水之证,饮不解渴,而吐泄 
不止,则主以五苓。邪热须从小便去,膀胱为小肠之下游,小肠,火腑也,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 
也。太阳不开,则阳明不阖,开太阳正所以守阳明也。此二汤皆有一举两得之妙。吐利则脾胃之阳 
虚,汗出则太阳之阳亦虚;发热者,浮阳在外也;恶寒者,实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阳不荣四末;手足 
厥冷,中土湿而厥阴肝木来乘病者,四逆汤善救逆,故名四逆汤。人参甘草守中阳,干姜附子通中 
阳,人参附子护外阳,干姜甘草护中阳,中外之阳复回,则群阴退避,而厥回矣。吐利止而身痛不休 
者,中阳复而表阳不和也,故以桂枝汤温经络而微和之。 
x理中汤方x(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 
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服。 
x五苓散方x(见前) 
〔加减法〕腹满者,加浓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扇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 
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五钱(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x四逆汤方x(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 
中虚更急,不用人参,何以固内。柯韵伯伤寒注云∶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 
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脱, 
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以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有脱落耳,备 
录于此存参。 
五二、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肝藏血,主筋,筋为寒湿搏急而转,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加桂枝温筋,防己急驱下焦血分之寒 
湿,薏仁主湿痹香港脚,扶土抑木,治筋急拘挛。甚寒脉紧,则非纯阳之附子不可。 
x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x 
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 
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得卧则勿令服。 
五三、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 
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不载者,不载上 
三条之俗名耳;若是证,当于《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诸条参看自得),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 
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按此证夏日湿蒸之时最多,故因霍乱而类记于此。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又为蒸腾秽浊之气所 
干,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气受逼,所以相争而为绞痛;胃阳不转,虽欲吐而不得;脾阳困 
闭,虽欲利而不能,其或经络亦受寒湿,则筋如转索,而后者向前矣;中阳虚而肝木来乘,则厥。俗 
名发痧者何?盖以此证病来迅速,或不及延医,或医亦不识,相传以钱,或用瓷碗口,蘸姜汤或麻油, 
刮其关节,刮则其血皆分,住则复合,数数分合,动则生阳,关节通而气得转,往往有随手而愈者,刮 
处必现血点,红紫如沙,故名痧也。但刮后须十二时不饮水,方不再发。不然则留邪在络,稍受寒发 
怒,则举发矣。以其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而腹痛,故又名干霍乱。其转筋名转筋火者,以常发于夏 
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也,其实乃伏阴与湿相搏之故。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 
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浓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 
二经之气,改名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九痛丸一面扶正,一面驱邪,其驱邪之功 
最迅,故亦可服。再按前吐泻之霍乱,有阴阳二证,干霍乱则纯有阴而无阳,所谓天地不通,闭塞 
而成冬,有若否卦之义。若语言乱者,邪干心包,故先以至宝丹,驱包络之邪也。 
x救中汤方x(苦辛通法) 
蜀椒(炒出汗,三钱) 淡干姜(四钱) 浓朴(三钱) 槟榔(二钱)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 防己(五钱) 薏仁(三钱)。厥者加附子二钱。 
x九痛丸方x(治九种心痛,苦辛甘热法) 
附子(三两) 生野狼牙(一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 巴豆(去皮心熬碾如膏,一两)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病等 
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方论〕《内经》有五脏胃腑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也。心痛之因,非风即寒,故以干姜、附 
子驱寒壮阳,吴茱萸能降肝脏浊阴下行,生野狼牙善驱浮风,以巴豆驱逐痰虫陈滞之积,人参养正驱 
邪,因其药品气血皆入,补泻攻伐皆备,故治中恶腹胀痛等证。 
附录《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苦辛热法。沈目南注云∶中恶之证,俗谓绞 
肠乌痧,即秽臭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 
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 
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机息则死,是取 
通则不痛之义也。 
巴豆(去心皮熬,二枚)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强弱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按《医方集解》中,治霍乱用阴阳水一法,有协 
和阴阳,使不相争之义。又治干霍乱用盐汤探吐一法,盖闭塞至极之证,除针灸之外,莫如吐法通 
阳最速。夫呕,厥阴气也,寒痛,太阳寒水气也,否,冬象也,冬令太阳寒水,得厥阴气至,风能上升,则 
一阳开泄,万象皆有生机矣。至针法,治病最速,取祸亦不缓,当于《甲乙经》中求之,非善针者,不 
可令针也。 
x立生丹x(治伤暑、霍乱、痧证、疟、痢、泄泻、心痛、胃痛、腹痛、吞吐酸水,及一切阴寒之证、结胸、 
小儿寒痉) 
母丁香(一两二钱) 沉香(四钱) 茅苍术(一两二钱) 明雄黄(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用蟾酥八钱,铜锅内加火酒一小杯,化开,入前药末,丸绿豆大。每服二丸,小儿一 
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蝎蜂螫者,调涂立效,惟孕妇忌之。 
此方妙在刚燥药中加芳香透络。蟾乃土之精,上应月魄,物之浊而灵者,其酥入络,以毒攻毒,而 
方又有所监制,故应手取效耳。 
x独胜散x(治绞肠痧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 
马粪(年久弥佳) 
不拘分两,瓦上焙干为末。老酒冲服二、三 
钱,不知,再作服。 
此方妙在以浊攻浊。马性刚善走,在卦为干,粪乃浊阴所结,其象圆,其性通,故能摩荡浊阴之 
邪,仍出下窍。忆昔年济南方 庵 任九江,临行,一女子忽患痧证,就地滚嚎,声嘶欲绝。 庵云∶偶 
因择日不谨,误犯红痧,或应此乎?余急授此方,求马粪不得;即用骡粪,并非陈者,亦随手奏功。 

卷二·中焦篇
湿温
属性:(疟、痢、疸、痹附) 
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 
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 
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 
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x人参泻心汤方x(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五五、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x三香汤方x(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按此证由上焦而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