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1-伤寒大白 >

第2章

481-伤寒大白-第2章

小说: 481-伤寒大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清,用香燥辛温而清利者。 

总论
辨脉论
属性:伤寒,症有表里阴阳四大关节,脉有浮沉迟数四大分别。夫浮则为表,沉则为里,迟则为 
寒,数则为热,此以浮沉分表里,迟数分寒热者也。夫伤寒,热病也,其脉必数;中寒,阴 
症也,其脉必迟。若见数脉,即症在阴经,亦是阳邪传入之热病;若见数脉,即手足厥冷, 
亦是热深厥深、阳症似阴之假像。故治伤寒,一见浮数,此是表有邪热,当照三阳发表治 
之。若一见沉数,此是里有热邪,即表症急者,虽先治表,然亦禁辛温而用辛凉双解之法; 
苟表症一解,即当清里。此以脉之发现二条而论也。若沉伏之脉,有三条分别。有阳症脉沉 
伏,非阴症里寒也,阳邪内伏,不得作汗外出,禁用寒凉,只宜升散表邪,则汗出而脉亦 
出。又有阳症脉微,此正气虚微,不得作汗,用发表之药,以散阳邪,加人参少许,助正气 
虚微,则散表之药,得人参愈能散表,虽阳症阴脉之死症,如此治之,亦有得生者。又有脏气 
虚寒,脉见沉迟,此阴症中寒也,急宜温经救里。此以沉脉中,别出伏邪、正虚、阴寒三条 
者也。夫阴症脉沉者,沉而迟漫分明者也。伏邪脉沉者,沉而伏匿,急数模糊者也。正虚脉 
微者,不拘浮沉,脉来衰微,按久无力者也。故凡迟漫分明者,里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 
不得发越也。阳症脉微者,邪盛正虚也。今有阳邪之症,而见沉伏之脉,误认阴症而用温 
热,阳邪内发,死不旋踵。若见烦躁不宁,误用寒凉,则表汗抑遏。故切脉之道,先分症是 
何症,然后以脉消息者也。夫脉沉当下,若表症急者,仍先散表。脉浮当汗,若里有热者 
又不得不和解表里;下症急者,又不得不双解表里。 

总论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属性:仲景以太阳冬月司令之伤寒,酌以麻黄汤治寒邪伤营,无汗发热之表症,以桂枝汤治风邪伤 
卫,有汗发热之表症。然此按北方方宜,分经络,立规矩,为后世指南者也,施治三时,施 
之江浙则不合。赖陶氏发明仲景麻黄、桂枝二汤,此治冬月正伤寒之方,非治春夏秋三时之 
热病,易以羌活冲和汤,实为至当。但失注麻桂二汤,乃是北方治法,江浙东南,即冬月亦 
不宜用;即或内无积热,偶冒暴寒,未经郁热者,暂亦用之,然不可为常法。如此分别,后 
人判然,不以仲景麻黄、桂枝借口。然羌活冲和汤,解表清里和解三阳之方,但可治三时表 
里兼见之症;若纯是表邪外束,则生地、黄芩,原非发散寒邪之药。今余以羌活败毒散发散 
三时太阳纯表之症,以羌活冲和汤和解太阳表里俱见之症,次以葛根汤以治阳明纯表之症, 
以干葛石膏汤为阳明和解之方,再以柴葛解肌汤治少阳阳明表里居多之症,又以小柴胡汤为 
少阳和解之方,如此虽变仲景之方,以合江浙方宜,实遵仲景之旨也。 

总论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属性:仲景清里方法,以里有结热,即当清里。故立五苓散以清太阳里热,立白虎汤以清阳明里 
热,立黄芩汤以清少阳里热。若热结大肠、下症悉具者,有承气汤以下之。又有三黄汤、凉 
膈散、导赤各半汤、黄连泻心汤,通治三焦里热之症。盖因里热煎熬,津液有立尽之势,故 
清之以存津液。然则清里之法,不特南方应如此,夏秋应如此,即冬月,即北方亦如此者。 
陶氏云∶发表之药,三时不得与冬月正伤寒同治,为清里可与冬月正伤寒同治。陶氏分别时 
令,今余更分南北方宜。夫北方寒凉之地,又加之冬月伤寒,时令方宜,皆宜辛温散表,故 
立桂枝麻黄主治;若南离已午之地,发表之药不与北方同治,惟清里之药南北可同者。 

总论
三阴经热病论
属性:三阳经有阳症,无阴症;三阴经有阴症,有虚症。人多知之。三阴经阳症,则有不知者。仲 
景深恐后人惑此,故详注从阳经先发热,后传至三阴者,乃是传经之热病,名曰伤寒,此 
即《内经》所谓热病之条;若初起不发热,乃是直中阴经之寒病,名曰阴症。后人因见阴症阳 
症同在篇中,认误热病传入三阴亦是阴症;又误认初起虽有热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脉沉 
细已变阴病。不知初起发热已是热病根源,或失于散表而表邪内陷,或失于清里而里热内 
伏,传入阴经而手足反冷,经虽属阴,症则阳症,此乃是阴经热病,非变阴症。例如太阴病 
手足自温,当发身黄者,少阴病但厥无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者,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者,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心烦不得眠者,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阴病下利脉数而渴者, 
厥阴下利脉数有微热者,厥阴下利欲饮水者,厥阴呕而发热下利谵语者,凡此乃是阴经之热 
病,多用承气汤主治者。夫热既传于阴经,则热深厥亦深,身反无热,脉反沉细。不知手足 
厥冷,原能举动,不比阴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动移者。身虽不热,唇口必干而焦,不比阴 
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脉沉细重,按必细而带数,不比阴寒之脉沉细而迟者。更有大分别 
者,三阴寒病神志清爽,三阴热病神识昏迷;三阴寒病即口干不能饮水,三阴热病口干必然 
消水;三阴寒病二便清利,三阴热病二便赤涩。一阴一阳,天坏各别者也。 

总论
三阴经寒病论
属性:仲景深虑三阴经有伤寒传入之热病,有直中三阴之寒病,二条关系甚大。故作《伤寒论》注明 
如是者乃传经之热病,如是者乃直中阴经之寒病,并立篇中,互相发明,相得益彰。奈后人 
见同在篇中,不究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不知伤寒热症,不独北方。南方亦有;中寒之症, 
惟北方有之,南方甚少。故仲景以不发热,神气清,小便白,六脉迟,口中和,不消水,定 
为三阴寒症,再无差误也。例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辈,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者,厥阴病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俱用四逆汤。凡此皆三阴寒症也。 

总论
阴症似阳论
属性:阴症者,不从阳经传入,寒邪直中三阴之症也。夫阴症而见阴象,人人知之;设阴症而反见 
阳热之象,人则惑之矣。例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 
恶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阴伤寒六七日,不下利便发热而利者;大汗出,热不去,内 
拘急,四肢疼者;与夫阴极发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阴症似阳之症。然究其实,则 
大有分别者也。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已是阴症;且得脉微欲绝,则阴症更有确据。此之 
不恶寒,面赤色,乃是真阳外脱;此之咽痛,乃是虚阳上浮。又按三阳合病下利,初起即发 
热而利。今不发热,不下利,即初起不发热之互词。直至六七日后发热下利,则发热乃真阳 
外越,下利乃是真阴下竭矣。再按阳邪之症,若大汗出,热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 
不疼。今大汗出,热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则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阳之 
汗;此之热不去,非阳邪之热,乃是虚阳外脱之热;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阳 
身痛之候矣。 

总论
阳症似阴论
属性:阳症者,即《内经》伤寒之热病也。使阳症而见热象,人所易知。阳症而反见阴寒之象,则人 
惑之矣。例如太阴病,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少阴病四逆,其 
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而用大承气汤者;厥阴病手足厥冷,用 
吐之者;厥阴先发热而发厥冷,用四逆散者。凡此皆是阳症似阴之症。又如原病式云∶阴厥 
者,元病脉候皆为阴症,身凉不渴,神志清爽,脉迟而微,未尝见一些阳症者也;阳厥者, 
元病脉候皆为阳症,忽尔厥冷,烦渴昏沉,脉虽细而沉数,此是阳症似阴也。 

总论
宜发表论
属性:宜发表者,邪在肌表,郁而发热,故用发汗散邪之法。症在太阳者,羌独败毒散煎汤连饮; 
里有热者,羌活冲和汤。此二方,即以麻黄、桂枝辛温汤中,化立辛凉散表,以治南方伤寒 
发汗解肌之法。症见阳明,则从干葛汤中去麻黄桂枝,更名升麻干葛汤,平淡轻清之味。惟 
少阳一症,仍照小柴胡汤;但以寒多者,倍加羌活、防风减黄芩治之。若三阳俱见症者,三 
经合参用药。故曰恶寒身痛者,宜发表。支节烦疼者,宜发表。头痛项强者,宜发表。四肢 
常冷者,宜发表。四肢拘紧不能转侧者,宜发表。面赤身热,两足常冷,或脉沉伏者,宜发 
表。时刻呻吟,语言不足,无汗烦躁者,宜发表。身体乍轻乍重,转侧或难或易,宜发表。 
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无定者,宜发表。洒洒恶风,皮肤大热,宜发表。以上三阳 
经表邪之症,故用发表之法。 

总论
忌发表论
属性:忌发表者,表邪已解,身汗已多,无表症,不必再用升提发散。故曰手足多汗,恶热不恶寒 
者,忌发表。口渴唇焦,热而消水者,忌发表。口燥咽干,脉沉而数,忌发表。潮热谵语, 
舌赤生刺,忌发表。心腹胀满,二便赤涩,忌发表。又有汗出太过,后反恶寒身痛,脉大而 
空,此是阳虚亡阳之症,宜温补真阳,更忌发表。若汗出太多,津液消耗,时或恶寒,时或 
身痛,脉细而数,似表症实非表症,此是阴虚生内热,宜养阴生津液,亦忌发表。又恶寒身 
痛,头痛项强,脉沉而细,此痉病血虚也,忌发表。 

总论
宜清里论
属性: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热邪传里,里有结热,宜清里。故心烦多汗不得卧者,宜用黄连阿胶 
汤。恶热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参白虎汤。神志不清,脉沉数大者,宜陶氏导赤各半汤。 
口渴舌刺,潮热便闭者,宜凉膈散。赤 已透,多汗烦热者,宜化 汤。肠胃热结,大便不 
通,宜调胃承气汤。欲便而不得便,时转臭气,小腹胀满,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气汤。 

总论
忌清里论
属性:清里之药,但能解里热,不能解表热。故凡身热无汗,头痛身痛,忌清里。手足逆冷,身热 
脉伏,忌清里。脉浮身热,忌清里。 痧未透,忌清里。口干不渴,渴不消水,忌清里。二 
便清利,里无热结,忌清里。舌苔而滑,身热足冷,忌清里。身热面赤,表汗未彻,忌清 
里。谵语狂言,渴不消水,呕吐恶心,脉滑不数,痰食滞于中焦者,忌清里。 紫不化,口 
反不渴,脉反不数者,阳明湿毒,非血热也,忌清里。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里。胁 
痛干呕,口反不渴,水饮内停者,忌清里。阴极发燥,不能消水,脉迟下利,面赤戴阳者, 
阴症也,忌清里。 

总论
宜和解论
属性:病在表则发汗;病在里则清下;病在半表半里则宜和解;病有表复有里则宜和解。和解之法, 
视某经有某邪,用某经发表药一二味以散邪。视某经有里热者,用某经退热之药一二味以清 
里,和解表里,内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