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1-伤寒大白 >

第14章

481-伤寒大白-第14章

小说: 481-伤寒大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也。不立方,然散表补元,跃跃言外。 
x羌独败毒散x 见发热。 
x干葛防风汤x 
干葛 防风 荆芥 甘草 
太阳身痒,不用麻桂各半汤,而用羌独败毒散,阳明身痒,不用干葛汤原方,而用此方, 
以表邪火郁故耳。 
x柴胡防风汤x 
柴胡 防风 荆芥 甘草 
太阳阳明身痒,用前二方,若少阳身痒,则此方治之;若三阳合病身痒,当以三方合用。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见发热。 

卷二
头眩
属性:伤寒头眩,言睡在床褥,亦觉头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觉也。夫外感风寒之症,坐起时,皆头 
眩也。方书头眩,皆以阳虚立论,愚以为久病后、汗下吐后,方可言阳虚。若暴病及未曾汗 
下吐者,则风寒邪热,痰火积饮,皆能眩晕。吴氏书以太阳中风头眩,头摇。脉浮弦而急 
者,羌活神术汤,加防风、天麻,此治太阳阳明外感风寒也。又云寒热呕而口苦,头眩,脉 
弦数,小柴胡汤,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阳头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症而头眩,无 
汗脉浮者,发散表邪为主,在太阳用羌活汤,在阳明用干葛防风汤,在少阳用柴胡汤。以上 
恶寒者,多加羌活,有风者,多加防风;有火者,加酒炒黄芩连。若表症已解,里有结热, 
又宜清里热,如桔梗汤、凉膈散。大凡眩晕之症,一见呕吐,即为痰饮食滞,急用保和平胃 
二陈汤。里有积热者,加山栀、黄连,最忌凝滞补剂。惟汗吐下及久病后见头眩者,当用温 
中扶元,如建中汤、真武汤、苓桂白术甘草汤。若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天麻;气虚有火,加 
栀连;虚而有痰者,六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加天麻;血虚而有火者,加山栀、黄连;若 
阴火上冲,知柏四物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误用麻黄以发汗,是以头眩身 动,一派阳虚之症,故用真武汤。伤寒若吐若下 
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虚,不能运化,虚邪搏饮上冲,故头眩。脉沉紧,非汗脉,强发汗 
则振振身动,故用苓术甘桂汤,助中州化水饮。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 
者,久而成痿。 
此与上条同是吐下后,因此症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似火似实,又见眩冒经脉 
动惕之虚候,攻补两难,故曰久则成痿。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 
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此条详注项强。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 
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胃寒也,饱则微烦头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肠胃,则小便难。而作谷 
疽。虽下之,腹满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脉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阳明病,不恶寒,又能食,胃热也。咳主于肺,胃热上冲,则肺热而咳,咽喉痛。设不 
咳,则肺无火咽亦不痛。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眩口苦,胆经所主,故名少阳之病。 
x羌活神术汤x 
羌活 苍术 石膏 防风 天麻 
此治太阳风湿发热眩晕之症。若兼阳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阳,加柴胡、川芎;兼饱闷 
恶心,加半夏、神曲。 
x小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川芎 天麻 半夏 
此治少阳寒热眩晕症。若恶寒,加羌活防风,有火,加栀连。 
x羌活汤x 见恶寒。 
此治太阳恶寒发热眩晕者。若胸前饱闷,合平胃保和散。呕吐,加半夏、天麻。 
x干葛汤x 见似疟。 
此治阳明表邪眩晕者。若呕吐饱满,加半夏、浓朴;恶寒无汗,加羌活、防风。 
x桔梗汤x 
桔梗 半夏 陈皮 枳实 
此治痰结饱闷眩晕者。若恶寒发热,加羌活、防风;里有积热,加栀连;阳明见症,加白 
芷、天麻;少阳见症,加柴胡、川芎。 
x凉膈散x 见发狂。 
x平胃二陈汤x 即苍朴二陈汤。 
此治痰饮食积眩晕之症。胸前饱闷,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热,加栀连。 
x建中汤x 
白芍药 桂枝 甘草 
此治阳虚眩晕之症。气虚,加人参、白术;血虚,加当归、黄 。 
x真武汤x 

卷二
口渴
属性:湿热则口不渴,燥热则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湿火、燥火也。热在血分则不渴,热在气分则作 
渴,此以渴不渴分热在血,热在气也。胃家痰食所滞,则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热所伤,则 
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积热也。实火口渴,脉实数,能消水;虚火口渴,脉虚 
数,不能消水。此以脉之虚实,消水不消水,分虚火实火也。邪热在表则不渴,邪热在里则 
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热在里热在表也。太阳表热不渴,若热入膀胱之里,则烦渴脉数,小 
便不利,五苓散两解表里,切不可同阳明汗退场门渴,误用白虎,有碍太阳表邪。阳明表热, 
则无汗而渴,葛根汤汗之。若热邪入于阳明之经,汗出而渴,脉洪而数,白虎汤清之。若热 
结在下,小便不利而渴,猪苓汤。切不可同太阳小便不利,误用五苓散,以碍阳明里热。若 
热邪传入阳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气汤。少阳里热,口苦 
咽干,脉弦数而渴,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阳之热传入三阴。有热深厥深,手足 
冷而渴者,然脉必数,神气昏沉,小便必赤,此阳症似阴之渴也,仍用白虎汤,凉膈散。外 
有阳毒热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饮,三黄巨胜汤、凉膈散。又有中暑烦渴,干葛石膏汤调辰 
砂六一散。又有秋热伤燥而发渴者,水梨汁、西瓜汁冲饮之。未应,石膏清燥汤。又有冬温 
春热,时疫发渴,又以欲饮水能消水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气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 
则热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饮水,则胃汁干枯,无从作汗,而热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症,皆阳 
明气分胃热所致,故干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药,干葛宣发阳明之郁热,石膏清润阳明之里 
热。有连用石膏、知母。渴不减,后用干葛而愈者,此阳明表热口渴也。有连服干葛,渴不 
减,后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阳明里热口渴。也同一阳明经病,同一阳明经药,而失分表 
热里热则不见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干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饮食滞治之亦不 
效,此热伏阳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汤,清阳明血分伏火而愈者, 症中常有 
此症也。是以杂症中口渴,有肺消肾消不足之症。今伤寒热病,一惟阳明经热。即有少阴口 
燥咽干而渴,厥阴消渴饮水,亦是阳明传入三阴之热病。是以仲景不设滋阴补血之方。于口 
燥咽干条内者,良以滋阴之药,治血虚发热之口渴,非治热邪外盛口渴症者。中风发热六七 
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章首揭多汗发热,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此太阳有表有里,用不得单表清之药,宜用 
五苓散上下分消表里者。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 
此章分别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欲饮水, 
无脉浮小便不利句,但可与饮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脉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 
苓!前贤见一方在末句,皆注总治全章,误也。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不烦渴者,可再发汗。今烦渴,此太阳热结在里,故以五苓散双解表里。 
可见五苓散,惟太阳小便不利,脉浮烦渴,方可用。若阳明烦渴,小便不利,当猪苓汤。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此章申明伤寒汗出,风伤卫之症,须分别渴与不渴。若一见渴,则为里有结热,可用五苓 
散。若汗出不渴者,则非热结在里,故不可用五苓散。观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 
治法之中,反详于口渴引饮,发热多汗,表热不减条内。可见意在双解表里,上下分消太 
阳耳,非利小便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误下太阳,心下痞满,用泻心汤。痞不解,反渴而烦躁,小便不利,此太阳之邪,因下内 
陷,下结膀胱,故用五苓散双解表里。按以上五条,皆反复告诫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热不 
解,口渴烦躁之症。良以表热不退,多用发表;口渴烦渴,多用清热。今因汗出表不解, 
又见烦渴消水,此太阳表里两兼之症,又当双解表里,非单列表表所能愈者。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烦渴,本白虎汤症。然恶寒无汗而渴,脉浮脉细而渴,脉伏不消水而渴,太阳汗多,表热 
不解,表里热结而渴,皆禁白虎汤此,以服桂枝汤。后大汗,后大烦渴,脉洪大,此阳明 
表解里热之渴,故用白虎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症,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复告诫。若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表症不解, 
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饮水,亦要看表症全无,方与白虎汤。 
伤寒无大热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上章关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烦,津液有立尽之虞。故曰身无大热,口 
燥渴心烦者,里热已极,即有背微恶寒表症,亦用白虎汤。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舌干燥而烦,直至消水数升,当用白虎汤。今以若吐若下 
后,故加人参,以救津液。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噪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心中懊 ,舌上 
白苔者,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者,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章分三条治法。详注懊 门。以栀子豆豉汤,治懊 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参汤,治渴 
欲饮水,清阳明上焦之热;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猪苓汤,清阳明下焦热结。 
阳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猪苓汤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内水已亏,不可用猪苓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能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 
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实;若渴者,加人参、栝蒌根,去半夏。 
此条历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