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忍之绝学 >

第23章

忍之绝学-第23章

小说: 忍之绝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抵偿,那就又快又容易,怎么样呢?这个监生因为急着找回自己损失的银子,也顾不得许
多,就答应了那个炼丹的人的要求。于是炼丹人就让监生剪掉头发,装成道士,自己装作
学生,用对待教师的礼节对待监生。那个大户与扮成道士的监生交谈之后,深为信服,两
人每天只管交谈,而把炼丹的事交给了监生的“徒弟”,觉得既然有师傅在,徒弟还能跑了?
不想,那个炼丹的骗子看时机成熟,又携了大户的银子跑了,那个大户家人抓住“老师”不
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霉的监生大哭,说明了情况才得以脱身。像监生这样的人因为想
要尽快地把自己的利益收回来,不计是否会损害别人,没有忍一时之贪,反而落得被人取
笑的地步。
吴兢在《贞观政要?贪鄙》中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说得很有道
理。
贪欲者,众恶之本。人一旦贪欲过分,就会方寸乱,计算谋虑一乱,欲望就更加多,欲
贪多,心术就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导致把事做坏、做绝,大
祸也就临头了。所以贪欲不忍,什么事情都会办不好,受贪欲的影响,总是奢望自己能够
多占多得,不劳而获,稍不如人,便气恨不已,只见眼前的利益,有损人格不说,长远的利益
也同样会失掉。
晋代邓攸,字伯道,元帝时做吴郡太守。他自己带着干粮去上任,不要公家的钱,只喝
吴郡的水。在吴郡时政治清明,老百姓都很高兴,认为他是过江之后最好的地方官。后来
因病离职,吴郡的人去送他,他一点钱都不要。老百姓!〃〃〃 多人拉着他的船不让他走,他
只好在晚上逃走。吴地的人唱道:“槌击打,大五鼓,鸡叫天要亮,邓攸留不住,谢令推不
走。”
蜀人安重霸,担任简州刺史。他贪图贿赂永不满足。简州有个姓邓的油客,家里很富
有,还会下棋。安重霸希望得到他的财产,就叫他到衙门来下棋,但只让姓邓的站着。他
每放一个棋子,就必须退到窗子下去等着,等安重霸想好了再上来,结果一整天也没下几
十个子。姓邓的又饥又饿,几乎忍受不了。第二天姓邓的又被召去。有人私下告诉他:
“刺史本来就不是为了下棋,你为什么不贿赂他?”他送给刺史三锭金子,安重霸就不再叫
他来了。
后魏人李崇,字继长,顿丘人。孝文帝时,开始先做荆州刺史,后来改做了安东将军。
宣武帝时,授封为万户郡公。后来孝明帝又封他为陈留候。李崇做官,和气温厚,善于决
断,但是生性贪婪,接受贿赂,做买卖聚集财产。当时孝明帝灵太后视察左藏库,叫随从人
员尽力背布匹,能背多少就赏赐多少。李崇和章武人王融背得最多,都摔倒了。李崇为此
伤了腰,王融折了脚。当时人说:“陈留章武,伤腰折脚。贪婪之人,侮辱明君。”
人有贪心,则心有私欲,这样做事就不能坚持公道,会以私废公。为官的贪婪,则百姓
遭殃。如果是一个为商的人过于贪心,那么他恨不能一天就收获十倍、百倍的利钱,可实
际上根本做不到,内心的贪欲不知道忍,则必然要想办法去满足,这样一来只能是采用不
!〃#〃!忍之绝学!
正当的手法,或是缺斤少两,或是以次充好,或是以假当真,欺骗他人,以获暴利,这实际上
是眼光短浅的一种表现。这样暂时可能会获得一些利益和收获,但时间一长,大家识破了
你的贪心,也就不会再有人和你合作了。为商不贪,要让利于众,这才是会经商者的行为。
贪的对立面就是廉洁。廉洁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一个方面,廉可以养德,也可以奉
公,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去侵犯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忍贪就是要培养自己廉洁的作风,严
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反对奢靡,这样为官能为民作主,为士自有其高贵的品行。世界上
的一切恶人恶事全都是起于贪。贪欲不能不忍。贪权则附贵,贪利则忘义,贪财弄不好就
要去抢夺,去害命。贪不能不戒,戒贪才能清正廉洁,戒贪才能志存高远。
!和气生财———纷争之忍
古人曹节,为人一向仁厚,邻居家丢了一头猪,和曹节家里养的猪很相似,便到曹节家
来认领,曹节并没有和邻居争辩。后来丢失的猪自己回来了,邻居感到十分渐愧,送还了
曹节的猪,并表示谢罪。曹节笑着接受了,没有说什么。
《荀子?孔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劣。”意思是人一生下来都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满足,就要去争取、追求。
追求过分了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了,就势必要发生争执,一争就会乱,一乱问题也就没
有办法解决了。所以古人认为:“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争而不已,睯不畏死。财能利人,亦
能害人,人何不悟,至于丧身?权可以宠,亦可以辱,人胡不思,为世大僇,达人远见,不与
物争,视利犹粪土之污,视权尤鸿毛之轻。污则欲避,轻则易弃。避则无憾于人,弃则无累
于己。噫,可不忍欤!”
古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纷争是由于过于看重财产和名位,其实这都是身外之物,争
到与争不到又有多大的作用和关系?得到了不一定是福,失去了未必是祸,要有辩证的思
想去对待名利、地位。无休止地争夺,是引起纠纷、战争的根源。对于纷争,古人是提倡克
制这种心理和行为的。
理论上,古人提供了自己对纷争的看法:
西汉贾谊《服鸟鸟赋》中说:“豁达的人很达观,无所求。而贪婪的人为利而死,烈士为
名而死。”
《老子?益谦章》中也说:“只要不与别人相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
王充《论衡》里面讲:“不愿做官的人,性情清廉寡欲。喜欢做官的人,生性贪婪好利。
不把利欲放在心上的人,就会视爵位俸禄为粪土。”
晋代人殷浩说:“钱财本来是粪土,所以将要得到钱财时,做梦会梦见污秽的东西。”
很多前人认识到纷争有害无益,也认识到了纷争其实很无聊,他们也把这种看法带到
实际行动中去,提倡不去争斗。尤其是作为商家,更应明白,争来争去,双方失和,谁也不
见得能够获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何必争呢?
《左传》中记载:僖公二十年,楚王梦见河神向他要玉冠和玉带,楚王不给。荣季劝告
楚王说:“如果死对国家有利,都可以接受,何况只是送玉冠玉带!这些东西不过是粪土罢
了!”
〃忍之绝学〃!〃#!
《战国策?秦策》里记载:有一次张仪和司马错在秦王面前争论是攻打韩国还是攻打蜀
国。张仪说:“我听说,在朝廷上争名,在市场上争利。现在对我们来讲周朝和三河地区就
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您却不去争夺,反而去争戎狄之地。”
《尚书?康诰》中说:“杀了人,夺走人家的财物,逞强而不怕死。”这是周武王封他弟弟
康叔时说的话。他是借此说明那些争权夺利没有止境的人,就像《尚书》所说的夺财之人,
逞强不怕死一样。
财能利人,即仁义之人散财而得民心。比如周武王散巨桥鹿台之财,而被尊为天子。
财也能害人,即不仁义的人不顾身家性命而来聚财,比如商纣王聚巨桥鹿台之财,以至于
自焚而死。
扬雄《解嘲》说:“早上掌握了大权,为卿为相;晚上失去权势又成了老百姓。”这难道不
是说,权能使人得宠,又能使人受辱?所以太史公评价英布说:“功劳超过诸侯,因此可以
得王位,却也不免会有被杀的命运。”英布开始追随汉高祖,征战有功,被封为淮南王,后来
举兵造反,被消灭,这岂不是说他不多思,仿佛争着被诛杀吗?
争权争名,有时反过来一想,真有些像争着去送死,扬雄能从反面,换个角度看问题,
才更深一步阐述了纷争的危害。所以我们遇事应该谦让,不用费尽心机地去争,争的结果
不一定是符合你的心愿的。
据《战国策》记载,有人对楚王说:“求利的动机方面上可达皇帝,下可取于百姓。以公
家的名义谋私利,就使国家的权利轻于鸿毛,所积的祸患比山还高。人能面对权利,不以
个人进退为重,很少考虑个人权利,还会有什么被别人怨恨,从而为自己留下祸患的?”
为了一点小利去争夺,又能有什么好处呢?争来争去,什么也不会争到手,争来的只
能是气,足恨,是仇。权位、钱财,不过是浮云过眼,片刻而已,谁又能够长久保有呢?
在日常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利益是创造出来的,是以劳动作为基础的,不是靠争。
争只能伤了和气,不仅不能增财,而且还会损财。不要把财利看得太重,那样对自身并没
有什么好处。争来争去成仇,何不忍耐一时,获利一生呢?这不是更高明的做法吗?
!业精于勤———嬉惰之忍
荀子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春秋时期,齐国灵丘有一位善于养蜂的老人,他的蜂
场里养了许多箱蜜蜂,灵丘老人每年收获的蜂蜜有数百斛,蜂蜡的产量也很多。陶朱公有
一次见了,称赞他勤劳致富,是养蜂专家。灵丘老人靠养蜂积累了数万家财,富比君王。
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家业,仍然以养蜂为业,可是年轻人只顾享受父辈留下来的财
富,不关心蜂场的事,不剑一个月的时间,便发生了蜜蜂飞走的情况。灵丘老人的儿子并
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这一点损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照样吃喝玩乐。一年多以
后,蜜蜂就飞走了一半,年轻人依旧每天锦衣玉食,好不快乐。又过了一年,蜜蜂飞光了。
由于吃喝玩乐,家财只出不进,没过多久,耗尽家财的年轻人就成了一个“叫花子”。
古语讲:“有事服劳,弟子之职。我独贤劳,敢形辞色。《易》称劳谦,不伐终吉,颜无施
劳,服膺勿失。故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不昏做劳,商盘所以训
民。疾驱九折,为子赣之忠臣;负米百里,为子路之养亲。噫,可不忍欤!”
!〃#〃忍之绝学〃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事尽其劳动,是弟子的职责。独有我做事多,而不敢抱怨推辞。
《易》说勤劳谦逊的人,不夸耀自己,终有好结果。颜渊不显示自己的功劳,牢记别人的好
处于心。所以,勤勉劳动,不敢抱怨辛苦,这是周人服侍君王的态度;懒惰的围人只求安
逸,不愿劳作,所以商王盘庚要训诫其民。快速驶过九折险路而赴任,王尊可谓忠臣;从百
里之外背米,子路奉养父母很孝顺。唉,怎么能不忍呢!
中国古代,一向把勤劳作为人的一种美德来提倡,要求人们克制自己乐于享受的惰
性。对此《易经?谦卦?九三》说:勤劳而谦逊的人,会有好结局。这是说有功劳,而且能够
谦虚,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君子能做到,所以会有好结局。孔子的《爻辞》又说:“有功劳
而不居功自傲,有功劳而不矜持,这才是最忠厚的。”
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勤字当先。学生要勤于读书,政治家要勤政,商人就更不能慵
懒,必须以勤克惰,才能有所收益。因为勤劳,必然会有辛苦,能够忍受辛苦,不随便沉溺
于嬉乐之中,才能把事情办好。想有所成就,又不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