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57-伤寒论 >

第2章

457-伤寒论-第2章

小说: 457-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 
(切,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 
微似汗。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 
四。(促,一作纵)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方六。(用前第五方。)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方七。(用前第五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大青龙 
汤方。方八。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 
切,三两) 大枣(擘,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方九。(用前第八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 
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 
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 
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 
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 
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方十一。 
(用前第十方。)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浓朴(炙,去皮,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方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 
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方十六。(用前第五方。)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 
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 
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 
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 
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八。(用前第五方。)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 
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二十。 
(用前第十二方。)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方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 
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 
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 
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 
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 
浓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玉函云∶ 
与小承气汤。) 
芒硝(半升) 甘草(炙,二两)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猪苓散是。) 
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 
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75.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 
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 
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方三十八。 
栀子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