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87-经穴秘密 >

第16章

687-经穴秘密-第16章

小说: 687-经穴秘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5大肠俞

穴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大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6关元俞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名解:关元,脐下关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穴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7小肠俞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8膀胱俞

穴义: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9中膂俞

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穴义: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脊骨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白环俞

别名:腰俞。

穴义:臀部深层部位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1)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2)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征,故名腰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臀之热。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本经的解析中,从肺俞穴开始一直至白环俞穴共十八穴,解析的内容都只是言及各穴内部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和运行规律,并没有涉及到经脉中上下穴位间相互传递的气血物质。而实际上,自心俞穴开始,穴内就有地部的经水流行,且至白环俞穴后地部的经水达到了最大量。首先是肺俞穴外传膀胱经的气血为湿热之气,其湿热之气一方面受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温热气作用而胀散化风上传风门穴,另一方面,气血中富含的较多水湿又会对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热之气起降温作用。因此,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气血物质在和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物质相合后,以上几穴中的气血物质和其外传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就有了降低,此为其一。其二是心俞穴外传的高温高热之气,其气中水湿浓度大,受膀胱经经脉中流行的气血影响,小部分水湿会冷降归地,因此,自心俞穴开始,膀胱经的心俞穴下段经脉中就有了地部经水。其三是自膈俞穴开始至白环俞穴的以下各穴,它们由内外传的水湿之气都会因膀胱经的寒冷特性而部分冷降归地并汇入地部流行的经水之中,因此,膀胱经背部经脉各穴中流行的经水在白环俞穴达到最大。本经穴解析中没有把脏腑外输的气血与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结合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在于一是有相当的难度,二是不能更好地说明各穴对其所属脏腑的调节作用,故没有结合在一起分析。

31上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2次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中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4下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穴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余类推。

35会阳

别名:利机。

穴义: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名解: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2)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6承扶

别名:肉郄,阴关,皮部。

穴义:膀胱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

名解:1)承扶。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2)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运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混合物,其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运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

3)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4)皮部。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理同承扶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臀部是人体肌肉最为丰满之处,它之所以丰满,是由于有膀胱经经水对脾土微粒的运化以及本穴对脾土物质的固化作用,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人体大系统重力场的中心在三焦中的二肾,远者为高、为外,近者为低、为内,而脾土物质属阴中之太阴,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它无法从腰臀部的低地势外走足膝部的高地势,因此脾土物质会屯固于人之臀部。

37殷门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殷,盛大、众多、富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殷门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承扶穴脾土中外渗而至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气化,气血物质如充盛之状,故名殷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浮郄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