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 >

第9章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9章

小说: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微者,薄也。提示阳气虚,鼓动无力)细(细者,小也,提示阴液虚,阴血虚,脉道不充),但欲寐也(阴精阳虚大虚,精神失养的表现)。
282 少阴病,欲吐不吐(真阳被阴寒所郁,真阳欲受不甘,欲却不能),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而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
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 病人脉阴阳俱紧(寒盛伤里阳,阳不摄阴故汗出),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寒伤少阴之经)而复吐利。(寒伤少阴之脏)
285 少阴病,脉细(主阴虚)沉(主里)数(主热),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阴血虚)者,复不可下之。
323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附子(与干姜同用的都是生附子,只有乌梅丸例外) 干姜 甘草)(一 阳衰阴盛证:1畏寒踡卧,冷汗自出,手足厥冷,四肢痛――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2 下利清谷,完谷不化。3 小便清长――阳不摄阴。小便少、小便不利--肾阳虚衰,气化失司。4 但欲寐――真阴虚衰,精神失养。5 脉――沉、微细、脉微欲绝、脉沉伏不出。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二 阴盛格阳热:上述基础上加身热不恶寒――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表现。治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三 阴盛戴阳证:在(一)的基础上加其人面色赤――阴盛于内,戴阳于上的表现,治用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324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有形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气机不畅,正气无力袪邪外出),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痰阻胸阳,阳气不能外达),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于经脉),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下利伤阴,利无可利)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葱白 干姜 附子)
315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格拒现象,病重药轻引起的激惹现象),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人尿和猪胆汁的作用1 引阳药入阴,从其性而治之。2 二者是血肉有情之品,育阴增液,滋阴以和阳的作用。救急用人尿――回龙酒。)
31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阳虚水泛证:成因――1 太阳病治不得法,使肾阳损伤,阳虚不得治水。2 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肾阳更加虚衰,结果导致不能制水。水是变动不居的。 证候――四肢沉重疼痛是水邪浸渍四肢的表现。心下悸是水气凌心的表现。咳是水邪犯肺的表现。吐或下利是水邪浸渍胃肠。眩动是水邪上冒清阳,水邪浸渍经脉。小便不利或小便利是阳虚气化失司或阳虚不能摄阴。)
305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筋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4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阳虚身痛证:身体痛、骨节痛――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与于肌肤骨节。手足寒,背恶寒――肾阳虚衰,四末不温,督阳不充。)
309 少阴病,吐利(胃寒气逆,升降逆乱),手足逆冷(人体阴阳气不想顺接),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寒逆剧吐证)
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下利滑脱证: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脱;脾气虚,脾不统血――便脓血。“有一分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后重,就有一分湿”,下利日久,阴液耗伤,化源不足――小便不利。阴寒内凝――腹痛。)
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赤石脂(有吸附和被覆作用) 干姜 粳米)
308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29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炙少阴七壮。
325 少阴病,下利,脉微(阳虚)涩(血少),呕(寒邪上逆)而汗出(阳不摄阴),必数更衣(大便),反少者(阴血虚少,下之无物),当温其上(百会),炙之。(阳虚气陷证)(上下对应)
287 少阴病,脉紧(提示寒盛伤阳,以邪气盛为主),至七八日,自下利(肾阳恢复以后驱除寒邪外出),脉暴微(寒邪退),手足反温(寒邪退,阳气得以舒张),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阳气恢复的表现),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阳气恢复的表现),可治。
295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纯阴无阳的表现)
296 少阴病,吐,利,躁烦(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四逆者,死。
297 少阴病,下利止(阴竭于下)而头眩(阳脱于上),时时自冒者,死。
29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正不胜邪,阳绝神亡)
299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肾气虚于下,肺气脱于上)
300 少阴病,脉微(阳虚)细(阴虚)沉(主里),但欲卧,汗出(阳不摄阴)不烦(真阳衰微,无力和真阴相争),自欲吐(阴邪上逆的表现),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上述六条称为少阴六死证)
30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泻南补北的作用)主之。(黄连 黄芩 阿胶 鸡子黄 芍药)(用于神经衰弱的病人感冒以后辩证为阴虚火旺的病人)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阴虚水热互结证 223 319 成因――1 阳明经热,误下伤阴,热与不结 2 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然后水热互结。主症和病机――1 小便不利――水热互结,气化不利。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同时又有阴伤津泛。3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所致。4或见证 咳――水邪犯肺所致。吐利――水邪浸渍胃肠所致。治用猪苓汤清热、育阴、利水)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里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主之。(太少两感证)(可用于治疗低血压。病窦综合症。)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32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亡阴失水证――因阳明燥热内盛,下伤真阴所致。急下阳明以救少阴)
321 少阴病,自利清(便、排、拉)水,色纯青(青绿色的水,见于胆道疾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胆腑热实证――因少阳胆腑实热邪气下伤少阴真阴)
322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18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阳郁气滞,水液代谢失调,水饮内生,水邪犯肺),或悸(水气凌心),或小便不利(阳郁气滞,水道不调),或腹中痛(阳郁寒凝,经脉拘挛),或泄泻下利(寒饮下注,气机不畅)者,四逆散主之。(少阴阳郁证)(柴胡 枳实 白芍 甘草)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治用猪苓汤加味)也。(阴病出阳)
28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94 少阴病,但厥(阳虚),无汗(阴亏),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310 少阴病,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猪皮、蜂蜜、白粉)
311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不差者,与桔梗汤。(桔梗、甘草)《伤寒论》中的方中只有甘草汤与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其余的都是炙甘草。
312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半夏 鸡子白 苦酒)(痰热闭阻少阴经脉)
313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外有风寒,内有痰涎,客与少阴经脉而引起的咽痛)
29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一 病位 肝、心包 肝经
二 病因 1 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2 邪由他经传来。(太阳、少阴)
三 生理 从足走腹到胸,上巅顶与督脉相交,络胆属肝。肝藏血,主疏泄,内寄相火
四 证候分类和治法
1 邪由少阴传来,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叫脏厥,愈后不良。
2 外寒伤厥阴之经,又称血虚经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治用当归四逆汤。外寒伤厥阴之脏――干呕,吐涎沫、头痛。治用吴茱萸汤。经脏两寒――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3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雷火)郁极乃发,阳气来复。(1)阳复阴退――自愈。(2)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阳热上伤阳络而出现汗出、喉痹。阳热下伤阴络而出现便脓血。阳热泛溢肌肤则发痈脓。或发热不止、热不罢。(3)阳气时进时退――厥热胜复。(4)局部阳复太过,阴寒未尽退却――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4 厥证――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饮致厥、痰阻胸阳致厥、血虚寒厥。
5 呕、哕、下利。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提纲证:1 成因――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郁火上冲。2 主证和病机――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消渴是由厥阴郁火消灼津液。饥是厥阴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不欲食是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吐蛔(喜温避寒,喜钻孔)是上热下寒的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
338 伤寒,脉微(主阳虚)而厥(真阳虚衰,四末不温),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主之。又主久利。(1 吐蛔史。2 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3 手足厥冷)(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附子 当归 黄柏 桂枝 人参 川椒)(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