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1-本草从新 >

第4章

021-本草从新-第4章

小说: 021-本草从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古本草不分苍白。陶隐居分两种。 
始各施用。(因湿气身痛者、苍术泔浸、切、煎取浓汁、熬膏、白汤点服。) 

卷一草部
桔梗
内容:x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x 
苦辛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 
散寒 
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气不利。)目赤。喉痹咽痛。(两少 
阴火。)齿痛(阳明风热)口疮。肺痈干咳。(火郁在肺。)胸膈刺痛。(火郁上焦。)腹痛肠 
鸣 
。(肺火郁于大肠。)并宜苦梗以开之。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 
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气、何也、肺主气、肺金清肃、气自下行耳、枳桔汤治胸中 
痞满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气也、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 
也。)去浮皮。泔浸。微炒。畏龙胆、白芨;忌猪肉。(本经、桔梗一名荠 、盖桔梗荠 乃 
一类、有甜苦二种、别录始分荠 条。) 

卷一草部
天麻
内容:x宣、祛风。x 
辛温。入肝经气分。通血脉。疏痰气。治诸风眩掉。头旋眼黑。语言不遂。风湿 痹。 
小儿 
惊痫。(诸风眩掉、皆属肝木、肝病不能荣筋、故见前证、天麻入厥阴而治诸疾、肝气和平 
、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风药能燥血故也、按风药同养血药用、制 
其 
宣其滞也、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类王瓜。茎名 
赤箭。明亮坚实者佳。湿纸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子名还筒子。定风补虚。 

卷一草部
秦艽
内容:x宣、去风湿。x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疏肝胆之气。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 
治风 
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痹 
在于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潮热骨蒸 
。(时珍曰∶手足阳明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又方治小 
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小儿直诀、加薄荷五钱。)疸 
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 
牙痛、及本经风湿。)湿胜风淫之证。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胆、烦渴便赤。)下部 
虚 
忌用。形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左纹者良。菖蒲为使。畏牛乳 
。(一切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效。) 

卷一草部
柴胡
内容:x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解郁调经。x 
苦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肝、胆、 
心 
包、三焦相火、时珍曰∶行少阳黄芩为佐、行厥阴黄连为佐、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人第知 
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里。)为足少阳胆经表药。(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其经 
在半表半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类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若病入 
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宜详慎。)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心下烦热。诸疟寒热 
。(东垣曰∶诸疟以柴胡为君、佐以引经之药、喻嘉言医门法律云∶疟发必有寒有热、盖外 
邪伏于半表半里、适在少阳所主之界、入与阴争、阳胜则热、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即纯热 
无寒为瘅疟温疟、寒多热少为牝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亦必还返少阳之界、 
使 
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脉纵屡 
迁、而弦之一字、实贯彻之也。)头眩呕吐。(邪在半表半里、则多呕吐。)目赤胸痞胁痛。 
(凡胁病多是肝木有余、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口苦耳聋。(皆肝胆之邪。)热入血 
室。 
(冲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 
证 
。能散十二经疮疽血凝气聚。功同连翘。(连翘治血热、柴胡治气热、为小异。)阴虚火炎气 
升者。禁用。产江南古城山。名齐界面者佳。(定远县出者亦好。)外感生用。内伤升气 
酒炒用。凡治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拌炒。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角。按柴胡所用 
甚 
多。今药客入山收买。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俱杂在内。谓之统柴胡。药肆中 
俱切为饮片。其实真柴胡无几。须拣去别种。用净柴胡。苗、主治卒聋。捣汁频滴之。 
x银州柴胡x(宣、治劳热。)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根 
长尺余。微 
白。 

卷一草部
前胡
内容:x宣、解表、泻下气、治风痰。x 
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入脾。理胸腹。(气香。)苦泄厥阴(肝)之热。寒散太阳(膀 
胱)之邪 
。性阴而降。功颛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能除实(热。) 
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痞膈霍乱。(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 
阳、厥阴者不同。)无实热与外感者忌用。(柴胡前胡、均是风药、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为 
异、 
之。)味甘气香。性软。冬月采者良。内有硬者。名雄前胡。须拣去 
勿用。半夏为使。恶皂角。忌火。 

卷一草部
独活
内容:x宣、理伏风、去湿。x 
辛苦微温。气缓善搜。入足少阴气分。(肾)以理伏风。治本经伤风头痛。头晕目眩。(宜 
与 
细辛同用。)风热齿痛。(文潞公药准、用独活地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痉痫湿痹。(项背 
强直、手足反张曰痉、湿流关节、痛而烦、曰湿痹、风胜湿、故二活兼能去湿。)奔豚疝瘕 
。(肾积曰奔豚、风寒湿客于肾家所致、疝瘕亦然。)古方唯用独活。后人分二种。以形虚大 
。有臼如鬼眼。节疏色黄者。为独活。色紫节密。气猛烈者。为羌活。并出蜀汉。又云∶自 
西羌来者。为羌活。(故又名胡王使者。喻嘉言曰∶羌活之独本者、即真独活。) 

卷一草部
羌活
内容:x宣、理游风、发表胜湿。x 
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气 
分。( 
肾肝)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同川芎、治太阳少阴头痛、凡头痛多用 
风 
药、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督脉为病。(督脉并太阳经。)脊强而厥。刚痉柔痉。(无汗 
为刚、有汗为柔、亦有血虚发痉者、大约风证宜二活、血虚忌用。)中风不语。(真中风者宜 
之、若气血亏虚者、大忌。)头旋目赤。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 
主药。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 

卷一草部
防风
内容:x宣、发表、去风胜湿。x 
辛甘微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部见血。(用之为使、 
亦能 
治崩。)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膀胱、徐之才曰∶得葱白 
、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 
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疮疡。若血虚 
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泄泻不因寒湿。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 
。(同黄 白芍、又能实表止汗、合黄 白术、名玉屏风散、固表圣药、黄 得防风而功益 
大、乃相畏而更相使也。)青州黄润者良。软芦糯体。(登州莱阳次之。关东者、性硬不 
用。)恶干姜、白蔹、芫花。畏萆 。杀附子毒。 

卷一草部
升麻
内容:x轻宣、升阳、解毒。x 
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脾胃、参 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 
(大 
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主阳明 
头痛齿痛。)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 
。(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故补中汤用为佐使。)治时气毒疠头痛。( 
阳明头痛、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 
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滞、用通利药而罔效、重用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 
。)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痘疮。(升 
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或下陷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为其 
解散也。)斑疹。(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 
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 
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忌用升散 
之品。)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气升、味甘故也。)阴虚火升者忌用 
。(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 
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云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 
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 
下行归经耳、傥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里白外黑。紧 
实 
者良。名鬼脸升麻。去须芦用。(或有参 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发者、并用蜜水 
炒之、别有一种绿升麻、缪仲醇广笔记、用治痢有效、肘后方、卒肿毒起、升麻磨醋、频 
涂之。) 

卷一草部
细辛
内容:x宣、散风寒、温行水气、润肾燥。x 
辛温。散风寒。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颛治少阴之头痛。)辛散浮 
热。 
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 者宜之。(虫蚀脓烂。)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 
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躁、火屈于水、故躁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 
少阴引经。(心、)乃足少阴本药。(肾、)能通精气。利九窍。故惊痫耳聋鼻 。(鼻塞不闻 
香臭、风寒湿热入于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湿热宜清、有 肉者、为末吹鼻。)风眼泪 
下倒睫。大便燥结者宜之。温经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者、麻黄附 
子细辛汤、乃治邪在少阴之表剂。)行血下乳。散结破痰。味浓性烈。不可多用。北产者细 
而香。(华阴出者最佳。)南产者。稍大而不香。名土辛。又名马辛。(以其叶似马蹄也。)拣 
去双叶者用。恶黄 、山茱萸。畏硝石、滑石。反藜芦。危亦村得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