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1-本草从新 >

第37章

021-本草从新-第37章

小说: 021-本草从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服 
、人皆惧此、然尝试有效、但身冷力弱者、防致脏寒、当以意消息之。)此山岩土石间所出 
泉。流为溪涧者也。(尔雅云∶水正出曰槛泉、悬出曰沃泉、反出曰泛泉、其泉源远清冷、 
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恶草者、不可用、陆羽茶经曰∶凡瀑涌漱湍之水 
、饮之令人有颈疾、汪颖曰∶昔在浔阳、忽一日、城中马死数百、询之云∶数日前雨、洗出 
山谷蛇虫之毒、马饮其水然也。) 

卷十四水部
海水
内容:咸微温。有小毒。煮浴。去风瘙癣。饮一合。吐下宿食颅胀。 

卷十四水部
地浆
内容:x一名土浆。泻热解毒。x 
甘寒。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解一切鱼肉、菜果、药物、诸菌毒。(菌音 
郡、 
生朽木及湿地上、亦名蕈、枫树上菌、食之令人笑不休、服此即解。)及虫蜞入腹。(误食 
马蝗蜞、入腹生子、用此下之。)中喝卒死者。(取道上热土围脐、令人尿其中、仍用热 
土大蒜等分捣末、去渣、灌之即活、卫生宝鉴云∶中暑霍乱、乃暑热内伤、七情迷乱所致、 
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非至阴之气不愈、坤为阴、地属阴、土曰静顺、地浆作于墙阴坎 
中、为阴中之阴、能泻阳中之阳也。)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搅浊。少顷。 
取清用。(食黄颡鱼犯荆芥、能害人、服地浆解之。) 

卷十四水部
百沸汤
内容:x宣、助阳气。x 
助阳气,行经络。(汪颖曰∶热汤须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饮之反伤元气、作胀、宗 
曰∶ 
热汤能通经络、患风冷气痹人、以汤淋脚至膝上、浓覆取汗周身、然别有药、特假阳气而行 
尔、四时暴泻痢、四肢脐腹冷、坐深汤中、浸至腹上、频频作之、生阳诸药、无速于此、虚 
寒人始坐汤中必颤、仍常令人伺守之、张从正曰∶凡伤风寒酒食、初起无药、便饮太和汤碗 
许、或酸齑汁亦可、以手揉肚、觉恍惚、再饮再揉、至无所容、探吐、汗出则已、时珍曰 
、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煎之、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也 
患风疾数年、掘坑令坐坑内、解衣、以热汤淋之良久、以簟盖之、 
汗出而愈、此亦通经络之法也、时珍常推此意、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或五加 
煎汤淋洗、觉效更速也、 庵曰∶感冒风寒、而以热汤澡浴、亦发散之一法、故内经亦有可 
汤熨可浴、及摩之浴之之文。备急方、治心腹卒胀痛欲死、煮热汤以渍手足、冷即易之。 
)一名太和汤。一名麻沸汤。(蛇绕不解、以热汤淋之、即脱、忤恶卒死、铜瓦器盛热汤、 
隔 
衣熨其腹、冷即易。) 

卷十四水部
生熟汤
内容:x一名阴阳水。宣、和阴阳。x 
调中消食。治霍乱吐泻。有神功。(时珍曰∶上焦主纳、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 
利、 
阴阳调和、升降周流、则脏腑畅达、一失其道、二气淆乱、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发为霍 
乱呕吐之病、饮此汤辄定者、分其阴阳、使得其平也、按霍乱有寒热二证、仓卒患此、脉候 
未审、慎勿轻投偏热偏寒之剂、曾见有服姜汤而立毙者、唯饮阴阳水为最稳、霍乱邪在上焦 
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证犹易治、唯心腹绞痛、不得吐泻、 
名干霍乱、俗名绞肠痧、其死甚速、古方用盐熬热、童便调服、极为得治、勿与谷食、即米 
饮下咽、亦死。)以新汲水、百沸汤合一盏。和匀。 

卷十四水部
齑水
内容:x涌吐。x 
酸咸。吐痰饮宿食。酸苦涌泄为阴也。此乃作黄齑菜水也。 

卷十四水部
甑气水
内容:x润利肌肤。x 
以器盛取。沐头长发。令黑润。朝朝用梳摩小儿头。久觉有益。(小儿诸疳遍身、或面 
上生 
疮、烂成孔臼、如大人杨梅疮、百药不效、用蒸糯米甑气水、扫疮上、不数日即愈。) 

卷十四水部
铜壶滴漏水
内容:x通、能升能降。x 
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说文曰∶漏以铜壶受水、刻节、昼夜百 
刻、 
周礼周官曰∶挈壶氏掌壶、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郑康成曰∶冬水冻、故以火炊水沸以沃之、谓沃漏也、后汉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以铜 
为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宋会要曰 
、漏刻之法、有水秤、以木为衡、衡上刻疏之、曰天河、其广长容水箭、箭有四、以木为之 
、长三尺有五寸、着时刻更点、纳于天河中、昼夜更用之、又曰∶天圣八年、燕肃上莲花漏 
法、其制、琢石为四分之壶、剡木为四分之箭、以测十二辰、二十四气、四隅十干百刻、分 
布昼夜、成四十八箭、其箭一气一易、二十四气、各有昼夜、故四十八箭、又为水匮、置铜 
渴乌、引水、下注铜荷中、插石壶旁、铜荷承水、自荷茎中溜泻入壶、壶上当中为金莲花覆 
之、花心有窍容箭、下插箭首、与莲心平、渴乌漏下、水入壶一分、浮箭上涌一分、至于登 
刻盈时、皆如之。)以上地水类。 


卷十五火土部
内容:x火类 土类x 
主治痈疽发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阴疮瘰 。流注 疮顽疮。然火吹灭。(日炙二次。) 
未溃 
拔毒止痛。已溃补接阳气。去腐生肌。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但不可点艾伤肌。( 
震亨曰∶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也、时珍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 
引毒瓦斯、而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也、抱朴子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 
之精、能助药力、除风寒痹诸痛、久服、终身不患风疾故也。) 

卷十五火土部
炭火
内容:栎炭火、宜 炼一切金石药。 炭火、宜烹煎炙焙百药丸散。(时珍曰∶烧木为炭、木 
久则 
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无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虫蚁不入、竹木之根自回、 
亦缘其无生性尔。) 

卷十五火土部
芦火竹火
内容:宜煎一切滋补药。(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 
水火 
不良、火候失度、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 、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故煎 
药须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陈芦 
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 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 
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暖、而能使药力匀遍也。) 

卷十五火土部
灯火
内容: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 
点 
灯淬之。良。外痔肿痛者。亦淬之。油能去风解毒。火能通经也。小儿初生。因冒寒气欲绝 
者。勿断脐。急烘絮包之。将胎衣烘热。用灯炷于脐下。往来燎之。暖气入腹内。气回自苏。 
去风退赤甚妙。(时珍曰∶凡灯惟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 
病、其余诸油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也。) 

卷十五火土部
灯花
内容:主治。敷金疮。止血生肉。小儿邪热在心。夜啼不止。以二三颗灯心调。抹乳吮之。(时 
珍 
曰∶昔陆贾言灯花爆而百事喜、汉书艺文志有占灯花术、则灯花固灵物也、钱乙用治夜啼、 
其亦取此义乎、明宗室富顺王、一孙嗜灯花、但闻其气、即哭索不已、时珍诊之曰∶此癖也 
、以杀虫治癖之药、丸服一料而愈。) 

卷十五火土部
艾火
内容:灸百病。若灸诸风冷疾。入石硫黄末少许。更妙。(凡灸艾火者、宜用阳燧火珠、承日 
取太 
阳真火、其次则用槐取火为良、若急卒难备、即用真麻油灯或蜡烛火、以艾茎烧点于炷艾、 
润灸疮、至愈不痛也、其戛金击石钻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雍皇极经世书云∶火无体、 
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是矣、入木者、松火难瘥、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 
肉、柘 
吐血、橘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南齐书载、 
武帝时、有沙门从北齐 赤火来。其火赤于常火而小、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灸至七炷多 
验、吴兴杨道庆、虚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称为圣火、诏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 
。)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周礼司 
氏、以夫燧取明火于日、是矣。)火珠。(时珍曰∶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音枚 
回、唐书云∶东南海中、有罗剌国、出火齐珠、大者如鸡卵、状类水精、圆白、照数尺、日 
中以艾承之则得火、用灸艾、性不伤人、今占城国有之、名朝霞大火珠。) 

卷十五火土部
神针火
内容:x通、祛风寒。x 
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痛所。甚效。(时 
珍 
曰∶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 
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 
雷火神针。(熟靳艾叶末二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 
末各 
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浓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 
内、埋地中、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其 
效更速、并忌冷水。) 

卷十五火土部
火针
内容:x通、祛风。x 
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或瘫缓不仁者。针下疾出。急按孔穴则疼止。不按则疼甚。症 
块结 
积冷病者。针下慢出。仍转动以发出污浊。痈疽发背。有脓无头者。针令脓溃。勿按孔穴。 
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针后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凡 
面上及夏月。湿热在两脚时、皆不可用此。(时珍曰∶素问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 
其下、及筋急者、病在骨、调之骨、淬针药熨之、又灵枢经、叙十二经筋所发诸痹痛、皆云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又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纵弛不收、阴 
痿不用淬刺者、淬寒急也、纵缓不收者、无用燔针、观此、则燔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以热 
治寒、正治之法也、而后世以针积块、亦假火气以散寒湿、而发出污浊也、或又以治痈疽者 
、则是以从治之法、溃泄其毒瓦斯也、而昧者以治伤寒热病、则非矣、张仲景云∶太阳伤寒加 
温针、必发惊、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燥、太阳病下之、心下痞、表里 
俱虚、阴阳俱竭、复加烧针、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此皆用针者、不知往哲设针之 
理、而谬用以致害人也、又凡肝虚目昏多泪、或风赤及生翳膜、顽浓成病、后生白膜、失明 
、或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目、生翳、病宜熨烙之法、盖气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故也 
、其法用平头针、如孔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