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1-本草从新 >

第2章

021-本草从新-第2章

小说: 021-本草从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制之以阴 
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 
(辛能散气、故伤皮毛。) 
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 
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 
)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 
血 
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 
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 
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 
人心, 心、心闷也。)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 
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篇曰∶心 
病禁 
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 
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 
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 
胝(音支) (音绉)而唇揭。(胝、皮浓也;手足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 
唇也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 
篇曰∶肾病禁甘。)此五味之所伤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 
以辛 
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 
、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 
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 
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 
淡 
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 
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 
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 
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与上文热淫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 
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 
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 
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凡药须俟制焙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 
去燥 
性而和中。乳润枯生血。蜜甘缓益元。陈壁土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伤上 
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 
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 
、入药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谓黑大豆中之较小者、非世俗所称马料豆也、世俗所 
谓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温热、味涩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价最贱、北方甚 
多、故喂马用之、盖凡豆皆可作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价廉也、今药肆中煮何首乌、不用 
黑大豆而用 豆、甚谬、并有将煮过首乌之 豆、伪充淡豆豉、尤属可笑。市医每有以 
豆皮加入煎剂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无可用也、因时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 
以致后人多误。) 
用药有宜陈久者。(收藏高燥处、又必时常开看、不令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 
夏、 
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 
、吴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锻石、米、麦、酒、酱、醋、茶、姜、 
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 
( 
微 
火、令小沸、不得过七日、若日数多、火气太重、虽陈之至久、 
火气终不能脱、服之不惟无益、反致助火伤阴也。煎膏子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阴虚 
有火之人、一应药饵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将药切绝薄片子、蒸烂熟、捣为丸、若 
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发火伤阴、旧疾必更作也。)余则俱宜精新。若陈腐而欠鲜 
明。则气味不全。服之必无效。唐耿 诗云。朽药误新方。正谓是矣。此药品有新陈之不同 
。用之贵各得其宜也。 


卷一草部
内容:x山草类x 

卷一草部
人参
内容:x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x 
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李东垣用药法象曰∶肺主气、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精 
自生 
而形自盛。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泻火。(东垣曰 
、参 甘草、退火之圣药、按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 
。)除烦,生津止渴,开心益智。(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聪耳明目。(洗与服俱佳。)安 
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通血脉。(气行则血行。)破坚积。(气运则积化。)消痰水。(气旺 
则痰行水消。)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治虚劳内伤。(伤于七情六欲、饮食作劳为 
内伤、宜养正、伤于风寒暑湿燥火为外感、宜祛邪、如发热证、外感则发热无间、内伤则时 
热时止、恶寒证、外感虽絮火不除、内伤则得暖便减、头痛证、外感则常痛不休、内伤 
则时痛时止、外感则手背热、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鼻塞不通、内伤则口淡无味。)发热自 
汗。(自汗属阳虚、宜参 补气、亦有因肺热汗多者、服参 汗必更多、宜清热而兼养血、 
汗自止矣。凡外感风邪、每多发热自汗、脉必浮缓、而外证亦自可辨。)虚咳喘促。(陈嘉 
谟本草蒙筌曰∶咳有肺热还伤肺之句、唯言寒热、不辨虚实、若肺中实热者忌之、虚热者、 
服之何害。)心腹寒痛。(方书谓痛无补法、以其气实也、若虚寒作痛、急宜用之矣。)伤寒 
。(庸浅之辈、不察虚实、但见发热、动手便攻、且曰伤寒无补法、独不观仲景伤寒论、立 
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参附子者、五十有奇乎。 
)瘟疫。(瘟疫病、阳脉濡弱、正虚也、阴脉弦紧、邪实也、正虚邪实、则一团毒邪内炽、 
莫 
能解散、病固缠身为累、而冬不藏精之人、触其气者、染之尤易、所以发表药中、宜少用人 
参三、五、七分、以领出其邪、喻嘉言寓意草中、论之甚详。)呕哕反胃。 疟泻痢。(皆理 
胃培脾之功。唯肺遗热于大肠、而为泻痢、虽日久、宜清肺之化源、及风入肠胃、而致久 
泻久痢、宜祛风邪从肌表出、俱忌用。)淋沥。(肺气化、则溺行而不频数。)胀满。(皇甫嵩 
本草发明云∶胸膈逆满、宜补之而胀自除、经所谓塞因塞用也、俗医泥于作饱不敢用、不知 
少用反滋壅、多用则宣通、补之正所以导之也。)多梦纷纭。离魂异疾。(有人觉卧则身外有 
身、一样无别、盖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夏子益奇疾方、同 
龙齿赤茯苓朱砂各一钱、临睡煎服、三服愈。)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饮食、惠民和剂 
局方、炮姜等分为末、生地黄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胎产诸虚。小儿慢惊 
。痘科险证。(凡痘证颜色娇红、而不苍老、或顶陷、或皮薄浆清、或痒塌泄泻、俱属气虚 
、宜用。若因肺热、浆不大行、及靥后难脱者、均忌、泄泻由于肺热者、亦忌之。)外科 
阴毒。(痈疽出脓后收口、其效尤神、掺药用之亦妙。)因虚失血。(古人治大失血、脉芤洪 
者、并用人参、气旺则能摄血也、又凡血脱者、须益其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 
生、阳生则阴长之义也、若单用补血、无由而生矣、若火气方逆、血热妄行、则咸忌之)气 
虚甚者。浓煎独参汤进之。挟寒者。稍加附子。按人参功能在诸药之上。但闭气。肺有火热 
。及肺气不利者忌之。实表。表有邪者忌之。凡痧痘斑毒。欲出未出。但闷热而不见点。若 
误用之。以阻截其路。为祸尤烈。产辽东。宁古台出者。光红结实。船厂出者。空松铅塞。 
并有糙有熟。宜隔纸焙用。忌铁。不宜见风日。茯苓为使。畏五灵脂。恶皂角、黑大豆、紫 
石英、人溲。反藜芦。(李言闻曰∶东垣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角、是恶而 
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人参藜芦同用 
、而取其涌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奥达权者、不能知也。凡失血不止、人参和童便服、 
即止、因相恶而效更奇也。) 
参条(生津补气。)乃横生芦头上者。其力甚薄。止可用以调理常病。及生津止渴。其 
性横 
行手臂。凡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 
参须(生津补气。)亦横生芦头上。而更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 
须。 
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 
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参芦(宣、涌吐、然亦有补性。)苦温涌吐。虚劳痰饮。(吴绶曰∶人弱者、以参芦代瓜 
蒂、 
朱丹溪本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泻太阴之阳、亦犹麻黄苗能发汗、根 
能止汗也、痰在上膈、在经络、宜吐之、吐中就有发散之义、一妇因怒而病呃、作则举身跳 
动、昏不知人、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以参芦半两、逆流水煎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 
昏睡而安、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蓄胸中也、以 
参芦汤加竹沥、涌出顽痰三块、次与参 当归而安。)今东洋西洋。俱常用之。(又人参内有 
一种、白皮细长、名凤凰城、又有一种、皮糙体松、名泡头、东洋俱大行。) 
x参叶x 大苦大寒。损气败血。其性与人参相反。且无用。所以从来本草内。俱不 
载。 

卷一草部
珠儿参
内容:x补气、除肺火。x 
苦寒微甘。味浓体重。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 
不透 
发。反生寒热。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 
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 
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