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0-本草经解 >

第1章

020-本草经解-第1章

小说: 020-本草经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经解
作者:叶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一
内容:夫立言者不其难哉。或敷陈繁赜而肯綮无闻。或梗概粗呈而源流俱昧。失则维均。故职 
详未若职要。而明其当然。又必抉其所以然。正如经籍。汉唐注疏。亦云详矣。宋贤则略名 
物 
而穷义理。斯道始朗如星日。今医之本草而有纲目。犹经籍之有注疏也。终身学而未知注疏 
者众矣。而医之于纲目亦然。畏其繁重记诵维艰也。惊犹河汉。会归不易也。于是乎因陋就 
简 
。承讹袭谬。凡 然刀圭漫试。自诩良工。与夫坐拥皋比。居然名宿。滔滔皆是。堪一叹 
也。古吴叶先生儒者也。邃于易而善医。即以易之盈虚消息。通乎剂之缓急轻重。着书等身 
。其一为本草经解。于本经三百六十五种而损之。而益之。凡一百七十有四。其诠释也缕析 
详明。其制方也斟酌尽善。盖东璧之书淹通博大。此则撮其至要。洁静精微。固义文家法。 
一立言而三不朽具焉者也。其锡山王君悦田。为海文殿元之群从。学易于先生。兼得活人之 
术焉。间出此视予。予寻绎再四。谓是论衡也。忍终秘乎。顷者家大人于政事余暇。刊布方 
书数种。补子惠所难周。掖斯人于耆艾。顾物药则其权 也。并锲是书。欲学人咸奉为指南 
。譬若经生。即未遑远稽。讨矜奥博。但力守宋贤传注。深思潜玩。融会贯通。已无愧真儒 
。此叶先生着书本怀也。悦田兄尊闻雅意也。亦即家大人保赤情殷。常以济人利物。当随事 
力行。敦勉余兄弟之素志也。工竣为识诸首简。 
x雍正甲辰岁午月上浣河东杨缉祖序于六署之敬德堂x 


序二
内容:古称神农氏辨别百草之性。咀味穷理。列为成书。后人定之。名曰本草纲目。然品汇既 
多。 
篇章亦富。不无烦衍错杂之病。能贯通而得其要者诚难其人。昌黎韩子有言。记事者提要。 
纂言者钩玄。苟或昧于阴阳类聚群分。未能推明其所以然。而欲临症补泻。得其所当然。难 
矣。叶君天士儒者。喜读书。尤邃于易。尝着易经象训十二卷。因易以悟医。通乎其理。撰 
述颇多。本草经解其一也。集中所载。择汤液中要品而得其精。家侄悦田从学有年。得其指 
示。抄录此书。出入必偕。近游六安。省舍弟于奎光清署。得谒州刺史杨公。公一见之。反 
复赞叹。以为诠释之精。无逾此编。即命远斋公子付之梓人。以公当世。使学人识其要领。 
于本草之精义。洞然豁然。纲举目张。忘乎其纂辑之劳。而具有贯通之益。其于人之疾也。 
庶无谬乎。愿以此编为良医家法也。 
x雍正二年十一月日长至 锡山王云锦书于荷经之凝斋x 

卷一草部上
【人参】
内容:气微寒。味甘。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 
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气微寒。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 
阴脾 
经。气浓于味。阳也。肺为五胖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 
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 
清肺 
。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 
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 
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充足。其邪自 
不能留。故能除邪气。五脏藏阴者也。五脏得甘寒之助。则精气上注于目而目明矣。心者神 
之处也。神安所以心开。开者朗也。肾者精之舍也。精充则伎巧出而智益。久服则气足。故 
身轻。气足则长生。故延年也。 
制 方: 
人参同五味子、麦冬。名生脉散。补阴生津液。同辰砂。治惊。同炮姜。则补气温中。 
同白 
术、炮姜、甘草。名理中汤。治胸中寒邪痞塞。同白茯、白术、甘草。名四君子汤。治脾湿 
不 
治 
食入即 
同 
苏 
治 
血虚发热。同炮姜、北味、白术、甘草、白芍。治中气虚喘。同黄 、甘草、天冬、麦冬、 
生 
地、熟地、北味、苁蓉。治肾虚水泛成痰。同乳香各一钱。丹砂五分末。鸡蛋清和姜汁调服。 
治横生倒产。同归身、麦冬、五味。治闻雷即晕。同赤茯、龙齿、辰砂。治离魂。同陈皮。 
治房后困倦。同柴胡、大枣、生姜。治虚劳发热。同赤茯、麦冬。治齿缝出血。同莲肉、川 
莲。 
白芍、甘 
草。治血虚腹痛。同附子、肉桂、炮姜。治寒厥。同附子、北味。治气脱中寒。同白术、麦 
冬、 
五味。治中暑倦怠。同白芍、沉香。治气虚胸满。同升麻。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伏火。同白 
茯。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伏火。同沉香、茯神。治心虚邪客作痛。同黄 、白芍、北味。治 
汗多亡阳。同知母、石膏、粳米、甘草。名人参白虎汤。治气虚伤暑。同附子、白芍、白术 
、白茯、甘草。治小儿慢惊。同菖蒲、莲肉。治产后不语。同附子、肉桂、麦冬、五味。治 
下虚寒而上大热。同黄 、天冬、北味、牛膝、杞子、菖蒲。治中风不语。同大枣、白芍、 
甘草、枣仁、圆肉。治脾阴虚。同木瓜、藿香、橘红。治气虚反胃。同姜皮各两许。水煎露 
服。治气虚疟久不止。 

卷一草部上
【黄】
内容: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 
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 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 
之土 
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 
。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 
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 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肠 为痔。肠者手阳 
明 
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 行而痔愈也。鼠 者瘰 也 
。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 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虚。万有 
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 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 
精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 入少阳补生生之 
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制 方: 
黄 同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名黄 建中汤。治脾阴虚。同桂枝、白芍、甘 
草、 
防风。治表虚自汗。同茅术、生地等分。牛膝、黄柏减半。丸。治湿毒 疮久不愈。用盐水 
炒五钱。白茯一两。末。治气虚白浊。同甘草。治虚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 
。同川莲。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黄柏、黄连、黄芩、归 
身 
、枣仁。治阴虚盗汗。同生地、熟地、归身、人参、枣仁、北味。治表虚自汗。同人参、甘 
草。名保元汤。治阳虚及虚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银花、皂刺。排脓止痛。 

卷一草部上
【术】
内容:气温。味甘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 
不饥。 
术性温。禀天阳明之燥气。入足阳明胃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 
味俱升。阳也。风寒湿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挛而麻木也。盖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也 
。死肌者。湿邪侵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而筋劲急也。疸者。湿乘脾土肌肉发黄也。皆脾 
胃湿症。术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湿。则湿热交蒸而自汗发热。术性燥湿。故止汗除热也 
。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湿。则失其健运之性而食不消矣。术性温益阳。则脾健而食消 
也。煎饵久服。则胃气充足。气盛则身轻。气充则不饥。气纳则延年。所以轻身延年不饥也 
。 
制 方: 
术同枳实作汤。治水饮。作丸。名枳术丸。治面黄食不化。同人参。治脾肺俱虚。同白 
芍、 
白茯、甘草。治脾虚肌热。同泽泻。治心下有水。同牡蛎、浮麦、石斛。治脾虚盗汗。同姜 
酒煎。治产后呕逆。同陈皮。治脾虚胀满。同谷芽、猪肚丸。治脾虚少食而瘦。同白芍、肉 
果 
炮姜 
暑泻 
。同苦参、牡蛎、猪肚丸。治胃湿热而瘦。同麦冬、石斛、黄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 
治 
痿。 

卷一草部上
【甘草】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 
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 
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降味升。阳也。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 
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而筋 
骨 
。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 
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金疮热则 。气平则清。所以治 。味甘缓急。气平清热。 
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制 方: 
甘草佐黄 、防风。治气虚痘症。同白芍、黄芩。名黄芩汤。治痢。同白芍。名甲己汤。 
治 
泄。同人参、炮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枇杷叶、苏子。则下气。同川莲、白芍、升麻 
、滑石。治热痢。同人参、菖蒲、益智、圆肉、枣仁、远志。治健忘。同桔梗、元参、牛蒡、 
花粉。利咽喉。同麦冬、石膏、竹叶、知母。名竹叶石膏汤。治烦闷燥渴。同川莲、木通、 
赤茯、生地。泻心火。同桂枝、人参、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姜、枣、酒。名复脉散。 
治心脾血枯。甘草一味。水炙熬膏。治悬痈如神。 

卷一草部上
【山药】
内容:气温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 
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炒用)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 
之土 
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 
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 
。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 
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 
。宗筋属肝。气温禀春升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久服。气温益肝。肝开窍于目。目得血 
则明。气平益肺而生肾。肾开窍于耳。耳得血则聪。味甘益脾。脾气充则身轻。脾血旺则不 
饥。气血调和。故延年也。 
制 方: 
山药同生地、杞子、牛膝、甘菊、白蒺藜、五味。治肝肾虚怯。同莲肉、扁豆、人参、 
白芍 
、白茯、甘草、陈皮。治脾虚泄泻。同羊肉、肉苁蓉作羹。治虚羸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