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69章

575-医宗金鉴-第69章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赤小豆当归散方
属性: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 当归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 
汤主之。 
@@@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汤, 
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 
阴阳平,正气也;阴阳偏,邪气也;阴阳变,异气也。正气者,即四时令平之气也, 
中人为病,徐而浅;邪气者,即四时不和之气也,中人为病,速而危;异气者,非常 
灾疠之气也,中人为病,暴而死。所以过五日不治,以五藏相传俱受邪也。此气适中 
人之阳,则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非后人所论阴寒极、阳热极之阴毒、阳 
毒也。观其所主之方,要不过升麻、甘草、当归、□甲、蜀椒、雄黄,而并不用大寒 
大热之药,则可知仲景所论阴毒阳毒,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此二证即今世俗所 
称痧证是也。阳毒终属阳邪,故见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之热证。阴毒终属阴邪, 
故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寒证。二证俱咽喉痛者,以此证乃邪从口鼻下入咽喉,故 
痛也。 
【按】 
由此推之,凡邪所过之处无不痛也。故中此气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有心腹 
绞痛,大满大胀,通身络脉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紧,心中忙乱,死 
在旦夕者。若谓必从皮毛而入,未有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无 
疑。况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 
、委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 
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 
、丁香、生干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 
【集注】 
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 
说。其升麻□甲汤,并不用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地恶 
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毒,引仲景所叙面目青 
,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数语,却用附子散、正阳散等药。窃谓阴寒极盛之证,固可名 
为阴毒,然终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后人所叙阴毒,与仲景所叙阴毒,自是两般, 
岂可混论。盖后人所叙阴毒,只是内伤冷物,或暴寒所中,或过服寒凉药,或内外俱 
伤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也。 
李□曰:赵献可云:此阴阳二毒,是感天地疫疠非常之气,沿家传染,所谓时疫证也 
。观方内「老小再服」可见。 

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升麻□甲汤方
属性: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甲(炙)手掌大一片 
雄黄(研)半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卷二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属性:@@@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 
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 
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 
之意。 
【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 
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 
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 
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 
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 
,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 
,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他瘅疟,即『内经』所 
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 
也;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也;惟疟母一证, 
经所未载。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 
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 
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像,而兼数为热,兼 
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 
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 
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 
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 
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 
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 
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 
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 
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甲煎圆。 
【注】 
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气也。人受气于天, 
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差,当月尽解,是又 
更一旺气也。倘如更二气不差,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 
也,当急治之,宜用□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 
亦因之以易也。 

卷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圆方
属性:鳖甲(炙)十二分 乌扇(烧)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三分 鼠妇(熬)三分 干姜 
三分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熬)一分 石苇(去毛)三分 厚朴三 
分牡丹(去心)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熬)五 
分阿胶三分蜂巢(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甲于中 
,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 ,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集注】 
徐彬曰:药用□甲煎者,□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煆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 
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嫌柔缓,而减药力,枳 
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术温养为佐。瘕必假血根据痰 
,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 
利肺气,合石苇、瞿麦,清邪热而化气散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 
伏火,膈中实热,为使。『千金方』去鼠妇、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软坚化水更 
妙。 
@@@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 ,『内经』已详,不复释。 
@@@ 
温疟者,其脉如平 ,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卷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白虎加桂枝汤方
属性: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右剂,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卷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蜀漆散方
属性: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七分。 
【集注】 
李□曰:牝疟证多阴寒,治宜助阳温散为主。云母之根为阳起石,下有云母,上多云 
气,性温气升,乃升发阳气之物;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蜀漆乃常山之苗, 
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发,能透达阳气于上之义也。温疟加蜀漆, 
亦取其升散之功。 

卷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属性:@@@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 
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两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 
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 
,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 
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浸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 
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 
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 
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 
@@@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 
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则难言,口吐涎。 
【按】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此五句与本条文义 
不属,当在后条之首。后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 
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此六句亦与本条文义不属,当在此条之首,文气相属, 
必是错简。其中有「浮者血虚」一句,必是衍文。浮则为虚,寒虚相抟,二「虚」字 
当是「风」字,是传写之□。 
【注】 
中风虚邪之脉,皆当浮缓,以浮主风,缓主虚也。荣分见缓,经络之血亡也;卫分见 
缓,经络之气空也,盖邪风中人,未有不由经络血气空虚而中也。贼邪不泻,留而不 
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