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205章

575-医宗金鉴-第205章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 
,大杓内慢火熬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 
,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亦化。用茶钟四个,预 
放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钟内,候片时方下研极细 
轻粉各投一钱,搅匀,候至一日、夜用之极效。 
【方歌】生肌玉红膏最善,溃烂诸疮搽即收,归芷蜡轻甘紫草, 
瓜儿血竭共麻油。 
又方:莹珠膏 
主治:此膏治溃疡,去腐、定痛、生肌,并杨梅疮、杖、〔月 
廉〕疮、下疳等证。 
组成:白蜡(三两) 猪脂油(十两) 
轻粉(末,一两五钱) 樟冰(末,一两五钱) 
  先将白蜡脂油溶化,离火候温,入轻粉樟冰搅匀候 
稍凝;再入冰片末一钱,搅匀成膏,罐收听用。凡用先 
将甘草、苦参各三钱,水煎,洗净患处,贴膏。 
杖疮用荆川纸摊极薄贴之,热则易之,其疔瘀即散 
,疼痛立止。杨梅疮加红粉二钱。顽疮、乳岩,加银朱 
一两。〔月廉〕疮加水龙骨三钱,或龙骨四钱。 
【方歌】莹珠膏用治溃疮,定痛生肌力效强,白蜡猪脂樟冰粉, 
杨顽乳杖并〔月廉〕疮。 
又方:吕祖一枝梅 
主治:此药治男、妇、大人、小儿新久诸病。生死难定之间, 
用芡实大一饼,贴印堂之中,点官香一枝,香尽去药。 
已后一时许,视贴药处有红斑晕色,肿起飞散,谓之红 
霞捧日,病虽危笃,其人不死;如贴药处,一时后,不 
肿不红,皮肉照旧不变,谓之白云漫野,病虽轻浅,终 
归冥路。小儿急、慢惊风,一切老幼痢疾,俱可贴之。 
凡病用之,皆可预知生死也。 
组成:雄黄(五钱) 巴豆仁(不去油,五钱) 
朱砂(三分) 五灵脂(三钱) 
银朱(一钱五分) 蓖麻仁(五分) 
麝香(三分) 
上各研细,于端午日净室中,午时共研,加油燕脂 
为膏,磁盒收藏,勿经妇人之手。临用豆大一圆捏饼贴 
印堂中,其功立见,用过饼送入河中。 
【方歌】吕祖一枝梅验病,定人生死印堂中,红斑肿起斯为吉, 
无肿无红命必终。药用五灵蓖麻子,砂银巴豆麝香雄。 

外科卷上头部
百会疽
属性:【方歌】百会疽在巅顶结,经属督脉百会穴,初如粟米渐如钱, 
甚似葡萄坚似铁。高肿热实清毒火,平塌阳虚温补怯, 
肿连耳项动痰声,七日不溃命必绝。 
【注】此百会疽,又名玉顶发,生在巅顶正中,属督脉经百会 
穴。由膏梁太过,火毒凝结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渐肿 
根大如钱,甚则形似葡萄,坚硬如铁,高尖红肿,煟取�
疼痛,疮根收束,憎寒壮热,大渴随饮随干,口苦唇焦 
,便秘烦躁,脉见洪数者,此属气实。宜服黄连消毒饮 
,以清毒火,外敷冲和膏,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 
兴月〕痛根散,恶寒便泻,脉见细数者,此属阳虚宜服 
十全大补汤,以温补之,外敷回阳玉龙膏。若面赤过烦 
,口干不渴唇润者,此属阳虚浮泛,宜服桂附地黄丸, 
引火归源,更用生附子饼,置两足心涌泉穴,各灸五壮 
,以泄其毒。初起贴琥珀膏,已溃参黄灵药,太乙膏盖 
贴;腐尽,再易生肌之药治之。若肿连耳项,痰如拽锯 
,七日无脓不溃,神昏者命必绝矣。 
方剂:黄连消毒饮 
组成:苏木(二分) 甘草(三分) 
陈皮(二分) 桔梗(五分) 
黄芩(五分) 黄柏(五分) 
人参(三分) 〔高〕本(五分) 
防己(五分) 防风(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分) 
独活(四分) 连翘(四分) 
黄连(一钱) 生地黄(四分) 
黄耆(二钱) 泽泻(二分) 
当归尾(四分) 
水煎,食远温服。 
【方歌】黄连消毒清毒火,诸般火证服最良,苏木甘草陈皮桔, 
芩柏人参〔高〕二防,知母羌活独活等,连翘黄连生地 
黄,黄耆泽泻当归尾,服后最忌饮寒凉。 
又方:冲和膏回阳、玉龙膏(俱见肿疡门) 
生肌散、十全大补汤、黄灵药、太乙膏(俱见溃疡门) 
桂附地黄丸、附子饼(见前灸法) 
琥珀膏(见后发际疮) 

外科卷上头部
透脑疽
属性:【方歌】透脑疽生百会前,形如鸡子痛而坚,软漫脓稀虚塌陷, 
红硬脓稠实肿尖。 
【注】此证生于百会穴之前,囟门之际,亦由督脉经火毒而成 
。初如粟米,渐如鸡子,坚硬疼痛。疮顶塌陷,根脚漫 
肿,色暗者属虚;若色红肿硬、顶尖脓稠者属实。速溃 
者顺,迟溃透脑髓者逆。其肿溃内外治法,俱按百会疽 
。 

外科卷上头部
侵脑疽
属性:【方歌】侵脑疽生透脑旁,湿火攻发属太阳,穴名五处知其位, 
红顺紫逆要审详。 
【注】此疽生于透脑疽侧下,由太阳膀胱经湿火而成,穴名五 
处。红肿高起,煟忍弁矗绮岳撸羝闶怠�
,顺而易治;若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属气血两虚, 
逆而难治。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次服内疏黄连汤 
下之,将溃服托里透脓汤,已溃服托里排脓汤外贴琥珀 
膏,围敷冲和膏,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托里透脓汤 
组成:人参 白术(土炒) 
穿山甲(炒研) 白芷(各一钱) 
升麻 甘草节(各五分) 
当归(二钱) 生黄耆(三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 青皮(炒,五分) 
水三钟,煎一钟,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钟,后热 
服此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 
酒半钟,热服。 
【方歌】托里透脓治痈疽,已成未溃服之宜,参术甲芷升麻草, 
当归黄耆刺青皮。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内疏黄连汤、冲和膏(俱见肿疡门)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 
琥珀膏(见发际疮内) 

外科卷上头部
佛顶疽
属性:【方歌】佛顶疽属督上星,阴阳不调毒热成,不论虚实皆险证, 
溃烂黑陷必然凶。 
【注】此证一名顶门疽。生于头顶硵门之前,属督脉经上星穴 
。由藏府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成。色紫,坚硬肿痛, 
脉洪大而数者为实;脉微细而数者为虚,皆属险证。若 
溃烂黑陷,六脉散大,神昏谵语,二便闭结者为逆。首 
尾内外治法,俱按百会疽。 

外科卷上头部
额疽
属性:【方歌】额疽生额火毒成,左右膀胱正督经,顶陷焦紫无脓重, 
高耸根收红肿轻。 
【注】此证生前额正中者,属督脉经。或生左右额角者,属膀 
胱经。总由火毒而成。初起疮顶塌陷,干焦色紫,不生 
大脓者,其势重而属险也;若红肿高耸,疮根收束者, 
其势轻而属顺也。初服荆防败毒散汗之,次服仙方活命 
饮消之。将溃气虚者,宜服托里透脓汤;气实者,宜服 
透脓散,外敷冲和膏。已溃宜服托里排汤,外贴琥珀膏 
。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前侵脑疽) 
透脓散、冲和膏(俱见肿疡门)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 
琥珀膏(见发际疮内) 

外科卷上头部
勇疽
属性:【方歌】勇疽眦后太阳穴,胆经怒火伏鼠形,七日不溃毒攻眼, 
黄脓为吉黑血凶。 
注解:此证一名勇疽,又名脑发疽。属足少阳胆经怒火而成, 
生于目小眦之后五分。生在太阳穴者,无论左右皆可以 
生。初起如粟,渐肿疼痛,形如伏鼠,面目浮肿,七日 
信脓不溃,火毒攻睛,腐烂损目。若十一日针出黄脓, 
毒从胆解为顺易治;若出紫黑色者,系气虚不能化毒为 
逆难治。初服仙方活命饮清解之,毒甚宜服内疏黄连汤 
,外敷二味拔毒散。其将溃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 
肿疡、溃疡门。溃后避风忌水。 
方剂: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二味拔毒散(俱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头部
鬓疽
属性:【方歌】鬓疽三焦胆二经,证由欲怒火凝成,此经气多而血少、 
溃腐惟宜少见脓。 
【注】此证发于鬓角,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二经,由于相 
火妄动,外受风热,更因性情急怒,欲念火生,凝结而 
成。此二经俱属气多血少,最难腐溃。更兼鬓角肌肉, 
浇薄不宜针灸,候其自溃。溃后不宜多见脓,脓多者过 
耗血液难敛。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汤解之,脓成者宜托里 
消毒散托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 
疽溃疡门。 
方剂:柴胡清肝汤 
组成:柴胡 生地(各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连翘(去心,二钱) 
牛蒡子(炒,研,一钱五分)黄芩(一钱) 
生栀子(研) 天花粉 
甘草节 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翘蒡, 
黄芩栀粉草节防。 
又方:托里消毒散、二味拔毒散(俱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头部
夭疽、锐毒
属性:【方歌】天疽居左锐毒右,经属胆腑生耳后,谋虑太过郁火成, 
此处肉薄当急救。 
【注】此二证左为夭疽,右为锐毒,俱生耳后一寸三分高骨之 
后。夭者,不尽天年谓之夭;锐者,如锋刃之锐利,言 
毒甚也。得此二证,愈者甚少。初起俱如黍粒,渐肿如 
瓜,坚硬平塌,紫暗不泽,较诸疮疼痛倍增。名虽各异 
,而左右耳后,俱属足少阳胆经,由谋虑不决,郁火凝 
结而成。此处皮肉浇薄,气多血少,终属险证,急当治 
之。迟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恶证悉 
添,必致不救。若红肿速溃者顺,坚硬黑陷者逆。如果 
投方应证,亦只十全四、五也。初宜服柴胡清肝汤消解 
之,脓将成宜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托补之, 
外俱敷乌龙膏,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溃疡门。 
(渊液胆经穴名)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前鬓疽) 
托里消毒散、乌龙膏(俱见肿疡门)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头部
耳后疽
属性:【方歌】耳后疽生耳折间,三焦风毒胆火炎,红肿有头煟常�
黑陷与痛冷溃难。 
【注】此证生于耳折之间,无论左右,属三焦经风毒,兼胆经 
怒火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 
如桃。若红肿有头,煟纫桌#砼д呶常蝗艉谙菁帷�
硬,〔兴〕痛引脑,甚则顶、颊、肩、肘俱痛,不热迟 
溃,紫血者为逆。初治法同夭疸,已溃内外治法,俱按 
痈疽溃疡门。 
又有初起失于托里,或误食寒凉,则毒不能外发,遂攻 
耳窍,脓从耳窍出者,名为内溃,属虚,多服十全大补 
汤。大抵少年得此证者,其愈最缓;老年得此证者,易 
于成漏。 
方剂: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头部
耳发
属性:【方歌】耳发三焦风热成,初椒渐若蜂房形,赤肿疼痛生轮后, 
黄胆属吉紫血凶。 
【注】此证生于耳后,属三焦经风热相搏而成,初如椒粒,渐 
肿若蜂房,将腐亦多眼孔,煟嗵弁矗琢帧8欠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