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160章

575-医宗金鉴-第160章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通; 以清热而利水; 则小便自通矣。 

卷四胎前诸证门
激经胎漏尿血总括
属性:18。妊娠经来名激经; 胎漏下血腹不疼; 若是伤胎腹必痛; 尿血漏血 
要分明。 
【注】妇人受孕之后; 仍复行经者; 名曰激经; 为血有余。 若孕妇无 
故下血; 或下黄汁豆汁而腹不痛者; 谓之胎漏。 若其胎已伤而下血者 
;其腹必疼。 孕妇又有尿血一证; 腹亦不痛; 然与胎漏之证又不同。 
盖尿血出于溺孔; 漏血出自人门; 三者俱下血; 而各不同治者; 不可 
不详辨也。 

卷四胎前诸证门
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属性:阿胶汤 黄耆汤 银苎酒 加味四物汤 
19。激经无病不须治; 子大能食经自停; 胎漏下血多因热; 四物阿胶 
栀侧芩。 或下黄汁豆汁样; 黄耆糯米苎根银; 若是尿血膀胱热; 四物 
血余共茅根。 
【注】激经无他证相兼者; 不须用药; 其胎壮子大能食其血; 而经自 
停。 若胎漏下血; 多属血热; 宜阿胶汤清之。 其方即四物汤加阿胶; 
黑栀; 侧柏叶; 黄芩也。 或漏下黄汁; 或如豆汁甚多者; 其胎干枯必 
倚而堕; 宜用黄耆汤; 即黄耆二两; 糯米一合煎服。 或银苎酒; 即苎 
麻根; 纹银煎酒服。 若尿血; 则是膀胱血热; 宜四物汤加血余; 白茅 
根以凉之。 
四物汤方见首卷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不安小产堕胎总括
属性:20。气血充实胎自安; 冲任虚弱损胎原; 暴怒房劳伤肝肾; 疾病相干 
跌扑颠。 五月成形名小产; 未成形像堕胎言; 无故至期数小产; 须慎 
胎为欲火煎。 
【注】孕妇气血充足; 形体壮实; 则胎气安固。 若冲; 任二经虚损; 
则胎不成实。 或因暴怒伤肝; 房劳伤肾; 则胎气不固; 易致不安; 或 
受孕之后; 患生他疾; 干犯胎气; 致胎不安者亦有之; 或因跌扑筑磕 
;从高坠下; 以致伤胎; 堕胎者亦有之。 然小产; 堕胎; 亦自有别: 
五;七月已成形像者; 名为小产; 三月未成形像者; 谓之堕胎。 以上 
小产; 堕胎皆出有因; 若怀胎三; 五; 七月; 无故而胎自堕; 至下次 
受孕亦复如是; 数数堕胎; 则谓之滑胎。 多因房劳太过; 欲火煎熬; 
其胎因而不安; 不可不慎者也。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不安小产堕胎证治
属性:加味圣愈汤 加味佛手散 十圣散 加味芎藭汤 益母丸 
21。胎伤腹痛血未下; 圣愈汤加杜续砂; 下血腹痛佛手散; 胶艾杜续 
术芩加。 十全续缩减苓桂; 因病伤胎十圣夸; 跌扑芎藭调益母; 怒劳 
逍遥地黄佳。 
【注】妊娠胎伤; 若腹痛不下血者; 宜用圣愈汤加杜仲; 续断; 砂仁 
安之。 若下血腹痛者; 宜用佛手散加阿胶; 蕲艾; 杜仲; 续断; 白术 
;条芩安之。 若因母病; 以致伤胎欲堕者; 宜十圣散; 即十全大补汤 
减茯苓; 肉桂; 加续断; 砂仁。 若因跌扑筑磕; 伤胎欲堕者; 宜芎藭 
汤调益母丸服之。 芎藭汤即川芎; 当归也。 若暴怒; 房劳伤肝肾; 以 
致胎动不安者; 宜逍遥散; 地黄汤治之。 
圣愈汤 佛手散 逍遥散 地黄汤 方俱见首卷 

卷四胎前诸证门
堕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证治
属性:独参汤 回生丹 
22。堕胎暴下血不止; 面黄唇白独参汤; 恶血不出凝胀痛; 回生益母 
酌相当。 
【注】妊娠胎堕后; 血暴下不止; 面黄唇白者; 名脱荣; 宜用独参汤 
峻补其气; 以生其血; 所谓无形能生有形也。 若恶血瘀滞不行; 腹胁 
胀痛者; 宜于回生丹; 益母丸; 酌其虚实缓急相当而用之。 
回生丹 见产后汇方 

卷四胎前诸证门
子死腹中总括
属性:23。子死腹中须急下; 舌青腹痛冷如冰; 时久口中秽气出; 寒热峻缓 
详斟平。 
【注】凡一应伤胎; 子死腹中者; 须当急下; 勿使上奔心胸。 然必验 
其舌青面赤; 肚腹胀大; 腹冷如冰; 久之口中有秽气出者; 方可议下 
。然犹必审其人之虚实寒热; 或宜寒下; 热下; 峻下; 缓下; 随其宜 
而施之。 

卷四胎前诸证门
子死腹中证治
属性:佛手散 平胃散加芒硝方 
24。下胎缓剂佛手散; 峻剂平胃加芒硝; 宜热宜寒须细审; 产妇虚实 
莫溷淆。 
【注】孕妇子死腹中; 宜下者; 缓下用佛手散; 峻下用平胃散加芒硝 
。或宜寒下; 或宜热下; 须细细详审而投之。 盖以产母之虚实; 或缓 
;或峻; 不可溷淆轻率; 以致误也。 
佛手散 方见首卷 

卷四胎前诸证门
辨子母存亡
属性:25。妊娠一切垂危后; 母子存亡可预推; 面赤舌青必子死; 面青舌赤 
母命危; 面舌俱青口吐沫; 子母俱亡二命亏。 
【注】凡妊娠一切凶危之候; 欲知母子存亡者; 当于孕妇面; 舌之色 
定之。 若面赤舌青; 则其子必死; 面青舌赤; 则其母必亡; 若面舌二 
者俱见青色; 口角两边流涎沫者; 则子母二命俱不能保也。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兼症瘕
属性:26。妊娠有病当攻下; 衰其大半而止之; 经云有故而无殒; 与病适当 
又何疑。 
【注】凡孕妇素有症瘕旧疾; 或有新病应攻下者; 但攻其大半; 余俟 
其自消; 不可尽攻。 经云: 有故无殒。 言药虽峻; 有病则病受之; 不 
能伤胎也。 攻其大半; 与病相当; 又何疑于有妊必不可攻之说耶?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不长证治
属性:八珍汤 六君子汤 
27。胎萎不长失滋养; 气血不足宜八珍; 脾虚胃弱六君子; 谷化精微 
气血生。 
【注】妊娠五; 六个月; 胎萎不长; 由于妊母禀赋虚弱。 若属气血两 
虚者; 宜用八珍汤; 若脾虚胃弱者; 宜用六君子汤。 但使饮食强壮; 
俾水谷运化精微; 则气血日生而胎自长矣! 
八珍汤 六君子汤 方俱见首卷 

卷四胎前诸证门
子瘖证治
属性:28。子瘖声哑细无音; 非谓绝然无语声; 九月胎盛阻其脉; 分娩之后 
自然通。 
【注】妊娠九月; 孕妇声音细哑不响; 谓之子瘖。 非似子哑; 绝然无 
语也。 盖少阴之脉络于舌本; 九月肾脉养胎; 至其时胎盛阻遏其脉; 
不能上至舌本; 故声音细哑。 待分娩之后; 肾脉上通; 其音自出矣。 

卷四胎前诸证门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
属性:黄连煎 
29。腹内钟鸣与儿哭; 子啼之证出偶然; 空房鼠穴土能治; 黄连煎汤 
亦可捐。 
【注】孕妇腹内有钟声; 或婴儿在内啼哭者; 名曰子啼。 古书虽载其 
证;然不轻见; 或偶然有之。 古方用空房中鼠穴土; 同川黄连煎汤; 
名黄连煎; 饮之自愈。 

卷四胎前诸证门
脏燥证治
属性:甘麦大枣汤 
30。脏燥无故自悲伤; 象若神灵大枣汤; 甘草小麦与大枣; 方出金匮 
效非常。 
【注】孕妇无故; 时时伤悲哀痛; 象若神灵凭根据者; 名曰脏燥; 宜用 
金匮甘麦大枣汤服之。 其方即甘草; 小麦; 大枣三味; 煎服; 其效非 
常也。 

卷四胎前诸证门
鬼胎总括
属性:31。邪思情感鬼胎生; 腹大如同怀子形; 岂缘鬼神能交接; 自身血气 
结而成。 
【注】鬼胎者; 因其人思想不遂; 情志相感; 自身气血凝结而成; 其 
腹渐大如怀子形状。 古云实有鬼神交接; 其说似属无据。 妇人石瘕; 
肠覃二证; 亦俱如怀孕之状; 由气血凝结而成; 则可知其必无是理矣 
! 

卷四胎前诸证门
肠覃石瘕证治
属性:香棱丸 
32。肠覃石瘕气血分; 寒客肠外客子门; 二证俱如怀子状; 辨在经行 
经不行。 石瘕吴萸汤最效; 肠覃香棱丸若神; 丁木茴香川楝子; 青皮 
广茂与三棱。 
【注】经云: 寒气客于肠外; 与卫气相搏; 气不得荣; 因有所系; 瘕 
而内着; 恶气乃起; 瘜肉乃生; 始如鸡卵; 稍以益大如怀子状; 按之 
则坚; 推之则移; 月事以时下。 石瘕生于胞中; 寒气客于子门; 子门 
闭塞; 气不得通; 恶血当下不下; 衄以留止; 日以益大; 状如怀子; 
月事不以时下; 皆生于女子; 可导而下。 由经文观之; 二证虽皆如怀 
子状; 肠覃气病而血不病; 故月事以时下; 石瘕先气病而后血病; 故 
月事不来也; 石瘕宜吴萸汤。 肠覃宜香棱丸; 即木香; 丁香; 茴香; 
川楝子; 青皮; 广茂; 三棱; 醋煮面糊为丸也。 
吴茱萸汤 方见首卷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前母子盛衰
属性:33。母盛子衰胎前病; 母衰子盛产后殃; 子母平和无衰盛; 坦然分娩 
不须忙。 
【注】此言观孕妇与所怀之胎; 有盛衰之辨也。 若娠母气血壮盛; 而 
胎元弱者; 胎前必多病; 若孕妇衰弱而胎元壮实; 则产后其母必多病 
;若子母俱和平无偏盛偏衰; 则胎前产后均平安无疾; 可坦然无忧也 
。 
34。胎前有余详不足; 产后不足审有余; 产后惟多亏损病; 胎前子母 
盛衰知。 
【注】古云: 胎前无不足; 产后无有余; 此言其常也。 然胎前虽多有 
余之证; 亦当详察其亦有不足之时; 产后虽多不足之病; 亦当详审其 
每挟有余之证也。 欲知产后常多亏损之故; 于胎前子母盛衰求之; 可 
预知也。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前门汇方
属性:1。保生汤 
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 白术 香附子 乌药 橘红各五钱 
上锉; 每服三钱。 姜五片; 煎服。 
2。加味六君汤 
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 陈皮 半夏 ( 制 ) 各一钱五分 甘 
草( 炙 ) 五分 藿香叶 枇杷叶 ( 炙 ) 各一钱 缩砂仁 枳壳 ( 
炒) 各八分 
上锉; 加生姜煎服。 
3。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夏 ( 制 )  茯苓各一钱 甘草 ( 炙 ) 五分 枳实 竹茹 
 黄苓各一钱 黄连八分 麦冬二钱 芦根一钱 
上锉 ; 姜; 枣煎服。 
4。加味平胃散 
厚朴 ( 姜汁炒 )  苍术 ( 米泔浸炒 )  陈皮 甘草 ( 炙 )  人 
参各一钱 
上为末; 每服三钱 加姜煎服。 
5。延胡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七钱五分 延胡索 ( 酒煮 ) 二两 
上锉; 水煎服。 
6。加味胶艾四物汤 
当归 熟地 阿胶 白芍各二钱 杜仲一钱五分 川芎 蕲艾各八分 
上加葱白三寸; 大豆淋酒煎服。 
7。蜜硝煎 
蜂蜜 芒硝 
上煎; 溶化服。 
8。加味芎归饮 
川芎二钱 当归五钱 人参一钱 吴茱萸五分 阿胶二钱 蕲艾八分 
 甘草 ( 炙 ) 五分 
上锉; 水煎服。 
9。导赤散 
生地三钱 木通二钱 甘草梢一钱 
灯心一团; 煎服。 
10。五苓散 
白术 ( 土炒 )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二钱半 肉桂三分 
上锉; 作一服; 水煎服。 
11。茯苓导水汤 
茯苓 槟榔 猪苓 缩砂 木香 陈皮 泽泻 白术 木瓜 大腹皮 
 桑白皮 苏梗各等分 
上加姜煎服。 胀; 加枳壳; 喘 ; 加苦葶苈子; 腿脚肿加防己。 
12。知母饮 
知母 麦冬 甘草各五钱 黄耆 子芩 赤苓各七钱五分 
上??咀; 每服四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入竹沥一合温服。 
13。紫苏饮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二两 陈皮 苏茎叶 大腹皮各一两 甘草 ( 
炙) 五钱 人参 ( 量虚实用 ) 
上?? 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滓服; 日进 
二服。 有热; 加黄芩竹茹; 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