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142章

575-医宗金鉴-第142章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鼻血也。 
川芎茶调散 
2。参苏饮治虚伤风; 实者茶调及头疼; 芎芷薄草羌茶细; 荆防痰半 
热膏清。 
【注】参苏饮方; 在咳嗽门; 治气虚之人伤风之病。 若气实者; 用川 
芎茶调散; 即川芎; 白芷; 薄荷; 甘草; 羌活; 茶叶; 细辛; 荆芥; 
防风; 伤风头痛者; 亦可用也。 有痰者加半夏清痰; 有热者加石膏清 
热可也。 
苍耳散 
3。苍耳散治鼻渊病; 风热入脑瞑头疼; 涕流不止鼻塞热; 苍耳辛夷 
止薄葱。 
【注】鼻渊病属风热入脑; 故目瞑而头疼涕流不止; 较之伤风为甚焉 
。鼻塞; 气不利也。 热; 鼻孔中热也; 甚者孔热而痛及其脑也。 苍耳 
散; 即苍耳子炒去刺; 研破一两; 加辛夷三钱; 白芷; 薄荷各一钱; 
葱三茎也。 
黄连防风通圣散 
4。鼻渊初病施苍耳; 黄连防风久病方; 孔痛胆调冰硼散; 鼻血犀角 
地黄汤。 
【注】鼻渊; 风热伤脑之病; 初病则风邪盛; 故用苍耳散; 以散为主 
。久病则热郁深; 故用防风通圣散加黄连; 以清为主也。 热气涌涕伤 
其鼻孔成疮故痛也; 宜以猪胆汗调冰硼散敷之。 热蕴于脑; 伤及所过 
营血; 故衄也; 宜以犀角地黄汤凉之可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痉病总括
属性:1。痉病项强背反张; 有汗为柔无汗刚; 生产血多过汗后; 溃疮犬咬 
破风伤。 
【注】痉病之证; 详在『伤寒心法』; 有汗为柔痉; 无汗为刚痉。 产 
后去血过多; 伤寒发汗过多; 则为内因。 溃疡破伤; 狗咬; 则为外因 
。皆风邪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病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痉病死证
属性:2。痉证脉散多应死; 反张离席一掌亡; 眼小目瞪昏不语; 额汗如珠 
命必伤。 
【注】反张离席一掌; 调离席四; 五指许也。 眼小; 谓目睫紧小也。 
目瞪; 谓眼珠不转也。 
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 小续命汤 桂枝加附子汤 当归补血汤 大 
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 
3。刚痉葛根汤发汗; 柔痉桂枝加葛良; 苦兼杂因小续命; 过汗桂枝 
加附汤; 伤血桂枝合补血; 里实瘀血承气方; 溃疡十全加风药; 破伤 
狗咬另参详。 
【注】刚痉用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柔痉用桂枝加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汗之。 杂因; 谓风寒湿杂揉为病; 用小续命汤; 随风 
寒湿轻重治之。 过汗表虚; 汗出不止; 因而成痉; 用桂枝加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也。 伤血; 谓产后金疮大伤血后; 用桂枝汤合补血汤 
;即当归黄耆也。 里实; 谓痉病腹满二便闭; 以大承气汤; 及产后恶 
露不尽; 少腹硬急; 以桃仁承气汤下之。 溃疡去脓血过多; 为风所袭 
者;用十全大补汤加袪风之药治之。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破伤风
属性:4。破伤亡血筋失养; 微伤风入火之端; 燥起白痂疮不肿; 湿流污水 
紧牙关。 
【注】破伤去血过多; 筋失所养; 经络空虚; 风邪乘之为病; 即经曰 
风邪乘虚而入也。 为风虚邪; 宜桂枝汤合当归补血汤治之。 夫伤重出 
血过多而病风者常也; 然时有微伤浅损; 去血甚少; 风邪乘之而病者 
;以其人素热; 因风而然; 即刘完素曰: 热甚风搏并于经络也; 为风 
火邪; 宜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治之。 凡此证不论虚实; 风毒内蕴不发于 
外;疮口周围燥起白痂; 疮不甚肿; 湿流污黑之水; 牙关微紧; 不似 
寻常活动; 皆破伤风之先兆也。 
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方 全蝎散 斑蝥大黄方 
5。火盛通圣加蝎尾; 风盛全蝎左龙丸; 外因烧酒火罐法; 犬风斑大 
酒同煎。 
【注】破伤火盛者; 多阳明证; 用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治之。 风盛者; 
多太阳证; 用全蝎散; 即生蝎尾七枚研末; 热酒服之。 服后不解; 渐 
深入里; 用左龙丸; 即野鸽粪; 江鳔; 僵蚕; 雄黄; 蜈蚣; 天麻; 朱 
砂;巴豆霜为丸也; 方详在『丹溪心法』诸破伤风门内。 皆宜外用砂 
烧酒壶两个; 盛多半壶烧酒; 先以一壶上火令滚无声; 倾酒即按在破 
伤疮口; 拔出污黑血水; 满则自落。 再以次壶仍按疮口; 轮流提拔; 
以尽为度; 其风立愈。 以咬风毒入腹成痉风者; 用斑蝥七枚; 以糯米 
拌炒米黄; 去米为末; 生大黄末一钱合匀; 黄酒一盏; 煎至半盏; 空 
心温服; 取下毒物; 弱者减半服之可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痹病总括
属性:1。三痹之因风寒湿; 五痹筋骨脉肌皮; 风胜行痹寒痹痛; 湿胜着痹 
重难支。 皮麻肌木脉色变; 筋挛骨重遇邪时; 复感于邪入脏腑; 周同 
脉痹不相移。 
【注】三痹之因; 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病也。 其风邪胜者; 其痛流走 
;故曰行痹。 寒邪胜者; 其痛甚苦; 故曰痛痹。 湿邪胜者; 其痛重着 
;故曰着痹。 此为病之因而得名; 曰三痹也。 又有曰五痹者; 谓皮; 
脉;肌; 筋; 骨之痹也。 以秋时遇此邪为皮痹; 则皮虽麻尚微觉痛痒 
也。以夏时遇此邪为脉痹; 则脉中血不流行; 而色变也。 以长夏时遇 
此邪为肌痹; 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 以春时遇此邪为筋痹; 则筋挛节 
痛屈而不伸也。 以冬时遇此邪为骨痹; 则骨重酸疼不能举也。 曰入脏 
腑者; 谓内舍五脏之痹也。 以皮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 成肺 
痹也。 脉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成心痹也。 肌痹不巳; 复感 
于邪; 内舍于脾; 成脾痹也。 筋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成肝 
痹也。 骨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 成肾痹也。 此皆以病遇邪之 
时;及受病之处而得名; 曰五痹也。 所谓邪者;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周痹亦在血脉之中; 随脉上下为病; 故同脉痹; 但患有定处; 不似 
脉痹左右相移也。 近世曰痛风; 曰流火; 曰历节风; 皆行痹之俗名也 
。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周痹
属性:2。周痹患定无歇止; 左右不移上下行; 似风偏废只足手; 口眼无斜 
有痛疼。 
【注】周痹; 或痛; 或肿; 或手; 或足; 患有定处; 痛无歇止。 或从 
上病及于下; 或从下病及于上; 而不似众痹痛有歇止; 左右相移流走 
也。 周痹; 或两手; 或两足; 或只手足; 或偏废不仁不用; 似中风; 
但不口眼喎斜; 身有痛疼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痹病生死证
属性:3。痹在筋骨痛难巳; 留连皮脉易为功; 痹久入脏中虚死; 脏实不受 
复还生。 
【注】痹在筋骨则受邪深; 故痛久难巳。 痹在皮脉则受邪浅; 故易治 
也。凡痹病日久内传所合之脏; 则为五脏之痹。 若其人中虚受邪; 则 
难治多死; 其人脏实而不受邪; 复还于外; 则易治多生。 假如久病皮 
痹;复感于邪; 当内传肺而为肺痹; 若无胸满而烦喘咳之证; 则是脏 
实不受邪。 余脏仿此。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痹入脏腑证
属性:4。肺痹烦满喘咳嗽; 肾胀尻踵脊代头; 脾呕痞硬肢懈堕; 心烦悸噫 
恐时休; 数饮卧惊肝太息; 饮秘胀泻在肠究; 胞秘沃痛鼻清涕; 三焦 
胃附胆无忧。 
【注】久病皮痹; 复感于邪; 见胸满而烦喘咳之证; 是邪内传于肺; 
则为肺痹也。 久病骨痹; 复感于邪; 而见腹胀; 尻以代踵; 足挛不伸 
;脊以代头; 伛偻不直之证; 是邪内传于肾; 则为肾痹也。 久病肌痹 
;复感于邪; 而见呕涎心下痞硬; 四肢懈堕之证; 是邪内传于脾; 则 
为脾痹也。 久病脉痹; 复感于邪; 而见心烦; 心悸; 嗌干; 噫气; 有 
时则恐之证; 是邪内传于心; 则为心痹也。 久病筋痹; 复感于邪; 而 
见喜饮小便数多; 夜卧则惊; 太息之证; 是邪内传于肝; 则为肝痹也 
。久痹不巳复感于邪; 脏实不受而传腑者; 凡见喜饮小便秘; 不胀则 
泻;不泻则胀之证; 是邪内传于大小肠; 则为肠痹也。 凡见少腹胞中 
;按如沃汤状而痛; 小便秘涩; 鼻流清涕之证; 是邪内传于膀胱; 则 
为胞痹也。 三焦之痹附于膀胱; 从水道也。 胃痹附于大; 小二肠; 从 
传化也。 胆为清净之腑; 不受痹邪; 故曰无忧也。 
小续命汤 增味五痹汤 
5。痹虚加减小续命; 痹实增味五痹汤; 麻桂红花芷葛附; 虎羊耆草 
二防羌。 
【注】痹虚; 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 宜用加减小续命汤; 风胜行痹倍 
防风; 寒胜痛痹倍附子; 湿胜着痹倍防己; 皮痹加黄耆或桂枝; 皮脉 
痹加姜黄或加红花; 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 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续断; 
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 有汗减麻黄; 便溏减防己; 寒胜减黄芩加干姜 
;热胜减附子加石膏; 加减治之。 痹实; 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 宜 
用增味五痹汤; 即麻黄; 桂枝; 红花; 白芷; 葛根; 附子; 虎骨; 羚 
羊角; 黄耆; 甘草; 防风; 防己; 羌活也。 行痹以羌活; 防风为主; 
痛痹以麻黄; 附子为主; 着痹以防己; 羌活为主; 皮痹以黄耆; 桂枝 
皮为主; 脉痹以红花; 桂枝为主; 肌痹以葛根; 白芷为主; 筋痹以羚 
羊角为主; 骨痹以虎骨为主; 增味于五痹治之可也。 
木通汤 附子五苓散 苍术五苓散 
6。三痹木通长流水; 湿加防己风羌防; 寒痹附麻分汗入; 胞肠五苓 
附子苍。 
【注】三痹; 谓行痹; 痛痹; 着痹也。 宜用木通一味; 不见水者二两 
;以长流水二碗; 煎一碗; 热服取微汗; 不愈再服; 以愈为度。 若其 
痛上下; 左右流走相移者; 加羌活; 防风以袪风邪。 其痛苦甚者; 有 
汗加附子; 无汗加麻黄; 以去寒邪。 其痛重着难移者; 加防己以胜湿 
邪。其所应加之药; 不可过三钱; 弱者俱减半服。 胞痹宜用五苓散加 
附子; 肠痹宜五苓散加苍术; 以利寒饮也。 五苓散方在伤寒门。 
三痹汤 独活寄生汤 
7。三痹十全无白术; 牛秦续杜细独防; 独活加桑除耆续; 入脏乘虚 
久痹方。 
【注】三痹; 谓三痹汤; 即十全大补汤无白术; 加牛膝; 秦艽; 续断 
;杜仲; 细辛; 独活; 防风也。 独活; 谓独活寄生汤; 根据三痹汤方加 
桑寄生; 除去黄耆; 续断也。 此皆治五痹不巳; 乘虚入脏; 反留连日 
久;谓理痹病之方也。 
黄耆益气汤 
8。黄耆益气虚皮痹; 皮麻不知痒与疼; 补中益气加红柏; 味秋芩夏 
桂加冬。 
【注】气实麻木; 用小续命汤加麻黄治之。 气虚麻木; 用黄耆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加红花; 黄柏也。 秋加五味子; 夏加黄芩; 冬加桂枝 
皮。 
蠲痹汤 加味升阳散火汤 
9。蠲瘟冷痹身寒厥; 附归耆草桂羌防; 肌热如火名热痹; 羚犀升阳 
散火汤。 
【注】蠲痹汤; 即附子; 当归; 黄耆; 炙草; 官桂; 羌活; 防风; 治 
痹病而身寒无热; 四肢厥冷; 名曰冷痹也。 加味升阳散火汤; 即内伤 
门升阳散火汤加羚羊角; 犀角; 治痹病而肌热如火; 名曰热痹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痿病总括
属性:1。五痿皆因肺热生; 阳明无病不能成; 肺热叶焦皮毛瘁; 发为痿躄 
不能行; 心热脉痿胫节纵; 肾骨腰脊不能兴; 肝筋拘挛失所养; 脾肉 
不仁燥渴频。 
【注】五痿; 心; 肝; 脾; 肺; 肾之痿也。 痿属燥病; 故皆因肺热而 
生也。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阳明无病; 则宗筋润; 能 
束骨而利机关; 虽有肺热不能成痿也。 肺热叶焦; 阳明虚弱; 津液不 
化;筋骨失养; 皮毛瘁痿; 发为痿躄不能行也。 因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