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中医-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医院可以采用各种诊断手段,所得数据只作为旁证、对照、参考,不能代替中医诊断,不能作为衡量和检验中医疗效的标准,中医还要以传统的诊断为依据。
中医院要成为中医医、教、研的临床基地。
4.加强中医研究机构的建设。中医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中医研究,包括专科研究机构,必须是以临床为基础,整理探讨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提高中医疗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最新科学手段进行中医的理论研究,促进中医现代化。
(二)大力加强中西医结合队伍和基地的建设。目前,中西医结合这支力量还比较小,到1985年再培养出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二千人(2~3年制),学员条件要求是高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以上,毕业后集中分配到中西医结合基地工作。
我的意见(2)
中西医结合基地,以省、市、自治区及大市为单位,选择一个中西医结合基础较好的综合性医院,抽调现有的经过二年以上脱产学习中医的“西学中”医师,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志,集中到中西医结合医院,将这个医院建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和实验研究的基地。这个基地的各级业务领导必须是由“西学中”医师担任,逐步使中西医结合形成独立的机构并自成系统。他们的工作要根据自己的设计、设想来开展,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效果,早出成果,快出人才。这种基地应成为各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的中心,负责对一般性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西学中”医师的定职晋级要以两套本领的特点,不能以西医或中医的标准来定。
中西医结合基地应调配必要的中医师作顾问,负责中医技术指导。这部分同志主要任务是为中西医结合服务。
总之,我们要重视中西医结合这支队伍的培养,要下决心尽快地建立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基地。
(三)为中医的提高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全国中医和中西结合工作会议上明确规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必须要在整个卫生事业中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要得到发展,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一句话就是要有经费,没有经费什么也办不成。过去三十年中医事业为什么这样小而少,发展如此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在物质上支持和扶植不够,没有经费。卫生经费本来包括中医经费在内,但学术上的偏见和
中医只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可以了的影响,使得分配经费时考虑中医甚少,即使考虑也比例极小,致使中医机构甚少,缺乏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了卫生事业中的“超短线”。我们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坚决贯彻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的精神,使中医专业机构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5%~15%(不算人头费)、基本建设投资争取达到10%~30%的规定落在实处,并要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户头。
(四)中药情况非常严重。过去走近中药店就能闻到一股中药香味,现在走近中药店闻不到香味而闻到的是霉味,可见中药质量之差,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疗效。治疗感冒的薄荷、苏叶、荆芥等,夏秋季节常用的藿香、佩兰等等,价格低廉,能治疗很多疾病,某些病非它不可,而这些药主要靠保管,如保管好,新鲜芳香,治病效果高,但一经受潮发霉,变黑,没有香味,它的药力就丧失了,治病的效果就不好了。
有很多常用药要经过加工炮制才能用,同一味药生用和熟用有着很大甚至本质的差别,这是几千年来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像现在都过时了,不需要了,甚至有些同志认为草根树皮何必如此复杂,这说明他们对中药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态度。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出现“中药热”,对中药视如珍宝,特别对中药既能治病又无副作用大为赞赏,认为中药里蕴藏着极大的潜力。现在的问题是:
1.有经验的老药工已经很少了,掌握中药保管、加工、炮制这套技能的人为数极少,中药快要失去本身的特点和治病的作用了。必须呼吁中药材主管部门,严格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工艺,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以保证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为人民造福。
2.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老药师的经验继承下来,对没有经过中药专业知识学习的年轻中药技术人员,有组织地进行严格的训练,除了学习老药师的鉴别药物和加工炮制的技术外,还至少要熟读两本书,一本是《药性赋》,一本是《汤头歌诀》,使他们掌握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什么是寒、热、温、凉,甘、苦、酸、辛、咸,补、泻、和、消,有毒无毒,药物的功能主治,方剂组成,适应症和毒性反应,等等,同时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掌握中药的加工制剂配方等一套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我的意见(3)
3.收购时必须鉴别真伪,并要重视采药的季节性,要严格按照保管要求进行保管,防止受潮霉烂。采种保管过程,严禁使用杀虫药。
4.中药材品种不全,常用药短缺达百余种,严重影响中医处方。调剂人员甚至不经医生同意擅自更换药物和剂量,甚至用手抓药不用秤称。调剂人员这种做法,是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这种怪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5.对于丸散膏丹的配制,往往只从利润出发,不按原方配制,随意修改,甚至别出心裁,巧立名目,结果是面目全非。在旧社会,中药店有两句话“配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意思是以良心来保证。有些名牌药配方严守原方,制作一丝不苟,确有奇效。现在有些成药的配方,我是抱有怀疑的。如果中药的饮片或丸散膏、丹不能保证质量,不能按规程和要求炮制,这对中医的治疗效果,对保障人民的健康,无疑是个极大的损失。
6.中药汤剂急需改进,可制成粉剂,以单味加工,低温干燥。处方用药照旧,用量就可大大减少,用开水冲服便可。病人服用,非常方便,而且能保持中药的性质不变。
7.为了配合中医治疗急热性病,需要恢复鲜药的供应,如鲜大青、鲜芦根、鲜生地、鲜石斛,这些药对高烧病人有很高疗效。
以上所提出的一些情况,是否符合实情,请大家参考。
本文发表于1981年《浙江中医杂志》2月号、3月号。
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1)
——为《文汇报》撰文(1981.1.11)
吕炳奎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有个学术问题,又有个政策问题,两者相互交叉。如果我们不搞清楚政策与学术的关系,用政策来代替学术,其结果必然使学术受到限制,难以向前发展。我认为,中医、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在学术上它们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
一、中医药学是个独立学派
解放后,我们党极为重视中医药学,提出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政策。但是,由于在学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对中医的科学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那种鄙视、歧视中医的错误态度,始终没有得到纠正。例如:有段时期我们把西医学中医提到“关键”高度,提出“中西医结合作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的唯一道路”等等,这就是说,要整理提高中医药学,必须由西医来承担,而发展中国的医学事业,只要发展中西医结合,不一定要发展中医药学。这样实际上就否认了中医药学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存在,否认了中医药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把中医药学置于西医学支配之下的从属地位,造成中医、西医两个学派“一个在朝,一个在野”的不平等地位。
由于对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着偏见,因此出现了置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于不顾,用西医学的观点标准来衡量检验和要求中医药学的不正常状态。其结果是:
1.现在的中医医院,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名不符实。它们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医院,只是门诊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在组织领导方面,各科室的领导大部分是由西医和“西学中”医师担任,中医药人员在医院无地位,甚至连系统观察病人的权力都没有。中医中药人员的定职晋级,基本上也以西医的知识标准来考核,否定中医的学术地位。
2.西医学习中医形式主义严重。有人片面地认为用点中医的成药,再用点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
3.中医学院学生应该主要学好中医,在此基础上再学点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数、理、化,培养青年中医能掌握必要的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医药学,当然也有必要学一些西医知识。但是由于片面和过分地强调现代医学的作用,全国24所中医学院(除正在筹建的两所外),大部分在教学的实际比例上,中西医各半,甚至西医多于中医。
4.中医研究工作,虽已有数十个大小不同的中医研究机构在进行,但现在真正下决心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医药学的很少,大多是以西医学的要求找指标,检验和证明中医药的疗效,符合指标的就承认是科学,否则,就不承认是科学。
5.西医学中医的人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医机构,中医机构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阵地,这就使中医人员丧失了阵地。中医只看门诊,没有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得再好,也只能是空头理论,难以提高发展。
6.由于学术上的偏见,造成了中西医两种学派的发展不平衡。建国初期中医有50余万,高级西医仅3万8千余人,而到1978年,高级西医却发展至35万余人,比建国初期增加近10倍,而中医则减少了一半。
最近在中央直接关怀下,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基本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
二、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不能混为一谈
2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工作,为什么时起时落,极不稳定,发展如此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把中医和“西学中”合在一起,其结果从“西学中”医师来说,很多切身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同时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之间学术上的矛盾,也很不易解决,既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发展,又影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2)
总之,中西医结合,它是以西医学的理论和手段来对中医进行研究的,是介于中医、西医两者之间的一门新学科,要有独立的工作基地,并自成系统;而中医现代化则是中医药学直接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手段,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天文、气象、高等数学、人体控制论、声学、光学等来研究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现代化是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允许中医有权利自身吸收自然科学知识,向现代化发展,如果限制它,是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实践证明,把西医的知识当做研究中医的唯一手段是很不够的。当前中、西医的现有水平还都是有限的,中、西医都要向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在理论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