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58-伤寒捷诀 >

第2章

458-伤寒捷诀-第2章

小说: 458-伤寒捷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阴之深处也。亦宜分传经直中治之。其脉沉实有力当下。如六一 
顺气汤之类是也。沉迟无力当温。如回阳救急汤之类是也。 
六一顺气芍药标。柴胡枳实大黄硝。黄芩浓朴同甘草。可代三黄功更高。 


厥阴经直中寒症
属性:口吐涎沫不作渴。呕逆腹疼四肢厥。爪唇青黑是真寒。回阳救急功尤捷。(此足厥 
阴直中寒症也。其脉沉迟无力宜温之) 
回阳救急半甘苓。熟附干姜肉桂参。白术陈皮五味子。治寒直中厥阴经。 
夫伤寒三阴有传经之热症。有直中之寒邪。自是两途。岂容混治。其可用不可用之理。 
果何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焉有不当者乎。 


结胸
属性:结胸五种须分别。大小结胸并水结。热实结胸烦躁多。寒实结胸浑不热。 
按伤寒太阳经症。表未解而医遽下之。表邪乘虚入里。在五六日便坚口渴。日晡 
潮热 
。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结胸也。宜大陷胸汤主之。或心下硬满。 
按之则痛。是必待按。然后作痛。况止在心下。则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热征于前。故曰小 
结胸也。宜小陷胸汤主之。或水饮停胸。水结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热多烦躁。热 
实结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顺气汤。皆可选用也。或寒多无热。寒实结胸也。枳实理中汤主之 
。 
大陷胸汤大黄硝。甘遂同煎力更饶。邪在胸中宜陷下。体虚胃弱漫轻调。小陷胸汤半夏 
连。 
栝蒌实共水同煎。苦能泄热辛能散。利下黄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血结胸
属性:血结胸中不可按。如狂嗽水不欲咽。大便黑色小便通。犀角地黄汤最善。 
按伤寒经病。热极而蓄血积于胸中。硬痛而不可按者。为血结胸也。宜犀角地黄汤、 
及桃 
仁承气汤主之。活人云。大抵结胸症固当下。须看气之虚实。脉之盛衰。若脉来浮大者。犹 
带表邪不可下。下之则死。下后而复反结者亦死。结胸症悉具。而烦躁者亦死。下后而舌反 
黑裂者亦死。下后而谵言 语者亦死也。 


痞气
属性:满而不痛名为痞。枳桔频投是妙方。更有泻心汤可服。大黄附子半甘姜。 
按伤寒心下痞硬而痛者。为结胸。为实。硬满而不痛者。为痞气。为虚。凡伤寒痞 
气。 
轻者通用枳桔汤。其行气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若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若寒多热少。胸满而不痛。脉濡者半夏泻心汤 
主之。若干呕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若干呕下利腹鸣者。此非结热。但以胃虚客气上 
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大抵伤寒之痞。与杂症不同。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 
苦泻。杂症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扬。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半夏泻心黄连 
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并和阴。(去人参即甘草泻心汤加姜即生姜泻 
心汤) 


下厥上竭
属性:少阴但厥身无汗。强发之时血不安。或从口鼻或目出。下厥上竭实难全。 
按伤寒传入少阴而身厥者。乃荣卫俱虚。不当发汗也。若强发其汗。致血妄行。或从口 
鼻。或从目出。此名为下厥上竭。主不治也。 


亡阳
属性:过汗亡阳症不轻。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减苓甘附。真武汤兼附泻心。 
亡阳者。谓发汗过多而汗不止也。然有卫外之阳。为周身荣卫之主。此阳虚遂有汗 
漏不 
止。恶寒身痛之症。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膻中之阳。为上焦心肺之主。此阳虚遂有叉手 
冒心。及奔豚之症。宜桂枝甘草汤及茯苓桂枝甘草汤主之。有肾中之阳。为下焦真元之主。此 
阳虚遂有发热眩悸。 振擗地之症。宜真武汤主之。有胃中之阳。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 
阳虚遂有腹胀满。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症。宜生姜泻心汤主之。大抵伤寒亡阳。病本不轻 
。救误者须观脉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真武汤中芍药煨。云苓浙术炙甘随。附子炮来加减用。生姜五片总相宜。 


肠垢溏
属性:伤寒下利多般数。要识阴阳勿差误。三阳利时身必热。三阴但温无热俱。合病自利 
汤。或用黄芩汤可愈。自利不渴属太阴。少阴必渴身虚故。外审证兮内凭脉。内外并观斯两 
得。脉大由来却是虚。脉滑而数有宿食。协热而利脐下热。谵语而利燥屎结。少阴心痛口燥 
烦。却与利之斯要诀。 
按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不因攻下而泄泻也。此即伤寒自利之症。俗名漏底伤 
矣。凡伤寒自利。有因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宜 
黄芩汤葛根汤主之。有因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必协寒利。协寒利者。曰 溏。脐下必寒 
。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黄红黑皆热也。大抵阳热之利。与阴寒不同 
。宜细辨而详治之。凡自利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 
黄芩汤用甘芍并。伤寒自利枣和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发黄
属性:温热在里不能散。蓄积脾中成此患。头面有汗至颈还。渴饮水浆曾莫闲。茵陈五 
苓汤 
最奇。渗湿除黄功有赞。瘀血之症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下焦有热或加狂。桃仁须加入 
承气。 
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胃之色也。此即伤寒瘀热、发黄之症。瘀热即阳黄 
也。经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则不发黄。若但头汗。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 
水浆。此为痰热在里。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如初起发者。则以茵陈五苓散主之。亦 
有太阳瘀热在里发黄者。此亦为阳黄。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亦宜茵陈蒿汤主之。若身黄发热者。则热外出而不内入矣。宜以栀子柏皮汤主 
之。亦有寒湿发黄者。身熏黄而色暗。此为阴黄。宜茵陈附子汤主之。亦有瘀血发黄者。小 
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症也。宜桃仁承气汤及犀角地黄汤主之。大抵伤寒发黄。与杂症不同。 
宜参症治之。经曰。中湿与发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茵陈蒿汤用大黄。浓煎去疸善殴黄。栀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为良。桃仁承气五般 
奇。 
甘草硝黄并桂枝。血症发黄瘀内结。狂言妄语总相宜。渗湿汤中苍白术。陈皮泽泻猪苓茯。 
浓朴香砂甘草同。灯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黄芍药汤。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汤毒皆堪治。 
或益柴苓总伐肝。 


发狂
属性:烦躁狂言仍面赤。热潮咽痛号重阳。便于阳毒经中治。承气黄连白虎详。阴燥发 
狂宜附子。血瘀承气地黄汤。 
发狂者。谓湿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不定而发狂也。狂之发作。少卧不饥。 
妄语 
笑。妄起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甚则逾垣上屋。此伤寒阳毒发狂之症也。经曰。邪入于 
阳则狂。又曰。重阳则狂。是也。宜以大承气汤倍加芒硝急下之。有身热烦躁。不得发狂者 
。表里俱热。宜三黄石膏汤。双解散治之。又有干呕、面赤、发斑、咽痛、下利黄赤、壮热 
不得汗者。宜葶苈苦酒汤治之。亦有阴燥发狂者。此非狂也。为阴极发燥。周身之火。浮游 
于外。或欲坐井中。或欲投泥水中卧。或欲向阴凉中坐。烦躁不安。亦如狂也。但手足逆冷 
。脉息沉微迟细。虽烦躁不能饮水者也。宜附子汤救之。不可一例以阳狂治也。亦有瘀血发 
狂者。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如狂。宜桃仁承气汤及犀角地黄汤主之。其或重熨迫汗。灼 
艾烧针。令人烦躁卧起不安。则谓之火邪惊狂凡是数者。各有条例。或狂言目反直视。为肾 
绝。汗出辄复狂言。不能食。死症也。非药石所能及矣。 
x附子汤x 
附子(炮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 白术 芍药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是。退黄清热更祛烦。吐血便红皆可治。 


发斑
属性:身如涂朱眼如火。发斑狂叫无人我。血热不散出乘虚。三黄青黛汤最妥。 
发斑者。谓热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发于皮肤而为斑也。或渴症误温。或当 
汗失 
汗。当下失下。或汗下未解。或下早热邪入胃。或下迟热留胃中。皆致发斑。轻如疹子。重 
如锦纹。若色紫黑。热极而胃烂者必死。此即伤寒阳毒发斑之症也。凡斑疹将发未发之时。 
宜以升麻葛根汤先透其毒。如热甚者。再以犀角地黄汤主之。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黄连黄柏 
黄芩之类。以斑尽为度。如汗吐下后。虚极发斑者。宜以人参白虎汤主之。亦有温毒发斑者 
。冬时感寒。至春始发也。宜以元参升麻汤解之。凡斑疹不可发汗。发汗则重令开泄。更增 
斑烂。亦不可遽下。遽下。则重损其阴。恐斑毒内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 
升麻葛根汤四味。攒上芍药甘草是。伤寒发热与头痛。痘疹初热为要剂。 


筋惕肉
属性:病患肉 并筋惕。汗出过经真无敌。不然邪入大经中。状如螈 癫痫疾。发汗动经 
身振摇。宜用茯苓桂枝术。动气在左误下之。忽尔肉 最为逆。 
筋惕肉 者。皆由汗下太过。表邪未解。血气虚夺。筋肉失养所致。不然邪入大经者。 
谓不 
因发汗。而邪热搏于血脉之中。故惕惕而跳动也。张仲景特立真武汤以救其误。又腹中上下 
左右有动气。俱不可汗下。否则必筋惕肉 。其在左边动气者。俱不可汗下。若汗下则筋惕 
肉。其在右边动气者。尤当以汗下为戒也。 


风温
属性:风温热汗脉多浮。喘渴痴眠体不收。病在二阴无发汗。人参败毒散宜投。 
风温者。谓先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发风温也。其脉尺寸俱浮。其症 
则身 
热自汗。头痛、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其病则在少阴厥阴二经。宜以人参败毒散 
治之。凡风温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目乱无精。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人参败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壳前胡独活羌。柴胡十味性凉冷。 


湿温
属性:湿温谵热汗流频。腹满胫寒头目疼。病在太阴无发汗。加苍白术效如神。 
湿温者。谓伤于湿。因而中暑。湿与热搏。即发湿温也。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其 
状胸 
满。头目痛。发壮热。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胫逆冷。其病则在太阴经。宜以白虎加苍术汤 
治之。凡湿温不可发汗。发汗则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其身青面色变。是名重 。如 
此死者。医杀之耳。 


风湿
属性:风湿浮兮额汗微。肿疼发热毒重衣。桂枝附子专能治。甘附汤中悉可医。 
风湿者。先伤湿而后伤风也。其脉浮虚而涩。其症肢体重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怯 
寒而 
不欲去衣。大便难。小便利。宜以桂枝附子汤及甘草附子汤治之。凡风湿不可发汗。若发汗 
则风去湿在。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中湿
属性:中湿身黄热痛频。肠稀便涩缓而沉。五苓除湿专能治。甘附汤中悉可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