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05-诊家枢要 >

第2章

505-诊家枢要-第2章

小说: 505-诊家枢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善饥。口干劳倦。尺实。脐下痛。便难。或时下痢。 
洪。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 
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赤涩。右寸 
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洪而紧。喘急关洪。胃热。反胃呕吐口干。洪而紧。为胀。尺洪。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微。不显也。依稀轻细。若有若无。为气血俱虚之候。为虚弱。为泄。为虚汗。为崩漏败血不止。为少气。浮而微 
者阳不足。必身恶寒。沉而微者阴不足。主藏寒下利。左寸微。心虚。忧惕。荣血不足。头痛胸痞。虚劳盗汗。关微。 
胸满气乏。四肢恶寒拘急。尺微。败血不止。男为伤精尿血。女为血崩带下。右寸微。上焦寒痞。冷痰不化。中寒少气。 
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心腹冷痛。尺微。藏寒泄泻脐。下冷痛。 
弦。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 
为血虚。为盗汗。为寒凝气结。为冷痹。为疝。为饮。为劳倦。弦数为劳疟。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左寸弦。头疼心 
惕。劳伤盗汗乏力。关弦。胁肋痛 癖。弦紧为疝瘕。为瘀血。弦小寒癖。尺弦。少腹痛。弦滑脚痛。右寸弦。肺受寒。 
咳嗽胸中有寒痰。关弦。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为饮。尺弦。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缓。不紧也。往来纡缓。呼吸徐徐。以气血向衰。故脉体为之徐缓尔。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 
强。在下为脚弱。浮缓沉缓。血气俱弱。左寸缓。心气不足。怔忡多忘。亦主项背急痛。关缓。风虚眩晕。腹胁气结。 
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寸缓。肺气浮。言语短气。关缓。胃气虚弱。浮缓。脾气虚弱。不沉不浮。从 
容和缓。乃脾家本脉也。尺缓下寒脚弱。风气秘滞。浮缓。肠风泄泻。沉缓。小腹感冷。 
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为血实气壅之候。盖气不胜于血也。为呕吐。为痰逆。为宿食。为 
经闭(滑而不断绝。经不闭。有断绝者。经闭)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数为结热。左寸滑。心热。滑而实大。心惊舌 
强。关滑肝热。头目为患尺滑。小便淋涩。尿赤。茎中痛。右寸滑。痰饮呕逆。滑而实。肺热。毛发焦。隔壅咽干。痰 
晕目昏。涕唾粘。关滑。脾热。口臭。及宿食不化。吐逆。滑实。胃热。尺滑。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鸣或时下利。 
妇人主血实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为孕。 
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为气多血少之候。为少血。为无汗。为血 
痹痛。为伤精。女人有孕为胎痛。无孕为败血病。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肋胀胁满。 
身痛。尺涩男子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若有孕。主胎漏不安。右寸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涩。津液 
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经云。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而过于本位。气血皆有余也。为阳毒内蕴三焦烦郁为壮热。 
短。不长也。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经曰大为病进。 
小。不大也。浮沉取之。悉皆损小。在阳为阳不足。在阴为阴不足前大后小。则头疼目眩。前小后大。则胸满气短。 
紧。有力而不缓也。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为邪风激搏。伏于荣卫之间。为痛。为寒。浮紧为 
伤寒身痛。沉紧为腹中有寒。为风痫。左寸紧头热目痛。舌强。紧而沉。心中气逆冷痛。关紧。心腹满痛。胁痛肋急。 
紧而盛。伤寒浑身痛。紧而实。 癖。尺紧。腰脚脐下痛。小便难。右寸紧。鼻塞膈壅。紧而沉滑。肺实咳嗽。关紧。 
脾寒腹痛吐逆。紧盛。腹胀伤食尺紧。下焦筑痛。 
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 。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由精气不足。故脉萎弱而不振也。为元气虚耗。 
为萎弱不前。为痼冷。为关热。为泄精。为虚汗。老得之顺。壮得之逆。左寸弱。阳虚。心悸自汗。关弱。筋痿无力。 
妇人主产后客风面肿。尺弱。小便数。肾虚耳聋。骨内 痛。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气。关弱。脾胃虚。食不化。 
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动。其状如大豆。厥厥摇动。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多于关部见之。(当云只各见本关之上。)动为 
痛。为惊。为虚劳体痛。为崩脱。为泄利。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着于骨。为阴阳潜伏。关鬲闭塞之候。为积聚。为瘕疝。为食不消。 
为霍乱。为水气。为荣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常。沉忧抑郁。 
关伏。血冷。腰脚痛。及胁下有寒气。尺伏。肾寒精虚。疝瘕寒痛。右寸伏。胸中气滞。寒痰冷积。关伏。中脘积块作 
痛。及脾胃停滞。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腹中痼冷。 
促。阳脉之极也。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也。或怒气逆上。亦令脉促。为气粗。为 
狂闷。为瘀血发狂。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热脉数而五者或一。有留滞乎。其间则因之而为促。 
非恶脉也。虽然。加即死。退则生。亦可畏哉。 
结。阴脉之极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曰结。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 结。为七情所郁。浮结为寒邪滞 
经。沉结为积气在内。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留滞于其间。则因而为结。故张 
长沙谓结促皆病脉。 
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 
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 
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芤。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又云前大 
后细脱血也。非芤而何。 
革(与牢脉互换)沉伏实大如鼓皮曰革。气血虚寒。革易常度也。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为中风寒 
湿之诊也。 
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为血气俱不足之候。为少血。为无血。 
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左寸濡。心虚。易惊。盗汗。短气。关濡。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少力。尺濡。 
男为伤精。女为脱血。小便数。自汗。多 。右寸濡。关热憎寒。气乏体虚。关濡。脾软不化饮食。尺濡。下元冷惫。 
肠虚泄泻。 
牢。坚牢也。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为里实表虚。胸中气促。为劳伤。大抵其脉近乎无胃气者。故诸家皆以为危殆 
之脉云。亦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热极之脉也。在阳犹可。在阴为逆。(按疾言其至止之躁也。不必七至。 
病主津虚气悍。非热也。) 
细。微眇也。指下寻之。往来如线。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为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 
为忧劳过度。为伤寒。为积。为痛在内及在下。 
代。更代也。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由是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为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若 
不因病。而人羸瘦。其脉代止。是一藏无气。他藏代之。真危亡之兆也。若因病而气血骤损。以致元气不续。或风家痛 
家。脉见止代。只为病脉。故伤寒家亦有心悸而脉代者。心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盖凡痛之脉。不可准也。又妊娠亦 
有脉代者。此必二月余之胎也。 
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谩无根柢。为气血耗散。腑脏气绝。在病脉。主阴阳不 
敛。又主心气不足。大抵非佳脉也。 


妇人脉法
属性:妇人女子。尺脉常盛。而右手大。皆其常也。若肾脉微涩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或肝脉沉而急。或尺脉滑而断绝不 
匀。皆经闭不调之候也。妇人脉。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又尺数而旺者亦然。又左手尺脉洪大为男。 
右手沉实为女。又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内阴脉搏手。而其中别有阳脉也。阴阳相平故能有子也。) 
凡女人天癸未行之时属少阴。既行属厥阴。已绝属太阴。胎产之病从厥阴。凡妇人室女病寒。及诸寒热气滞。须问 
经事若何。凡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 


小儿脉
属性:小儿三岁以下。看虎口三关纹色。紫热。红伤寒。青惊风。白疳病。惟黄色隐隐。或淡红隐隐。为常候也。至见黑 
色。则危矣。其他纹色。在风关为轻。气关渐重。命关尤重也。及三岁以上。乃以一指按三关(寸关尺为三关)常以六 
七至为率。添则为热。减则为寒。若脉浮数。为乳痫风热。或五脏壅。虚濡为惊风。紧实为风痫。紧弦为腹痛。弦急为 
气不和。牢实为便秘。沉细为冷。大小不匀。祟脉。或小或缓。或沉或细。皆为宿食不消。脉乱身热汗出不食。食即吐。 
为变蒸也。浮为风。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小儿但见憎寒壮热。即须问曾发斑疹否。此大法也。 


诊家宗法
属性:(按此篇所列六条。即予位数情势之义也。)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浮甚为散。沉甚为伏。)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数。甚为疾。数止为促。) 
虚实洪微(以亏盈言。虚以统芤濡。实以该牢革。微以括弱。) 
弦紧滑涩(以体性言。弦甚为紧。缓止为结。结甚为代。滑以统动。) 
长短(以部位之过不及言。) 
大小(以形状言。) 
诸脉亦统之有宗欤。盖以相为对待者。以见曰阴曰阳。为表为里。不必断断然七表八里九道如昔人云云也。观素问 
仲景书中论脉处。尤可见取象之义。今之为脉者。能以是观之。思过半矣。于乎。脉之道大矣。而欲以是该之。不几于 
举一而废百欤。殊不知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于阴 
阳对待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 

附录
诸脉条辨
属性:(出程观泉医述。系衰辑景岳士材之书而成。以其简切。故僭注而附录之。其论各脉情势。盖校之滑氏枢要。尤见 
真谛云。) 
浮脉。只轻手便得。非必中沉俱无。若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混于散脉矣。非浮脉之真面目 
也(脉有素浮素沉之体。故浮无定候。以指面初到脉上为候也。) 
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经曰。大则病进。谓其气方张也。又曰。 
形瘦脉大。多气者死。谓形与脉不合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