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99-金匮要略方论 >

第7章

499-金匮要略方论-第7章

小说: 499-金匮要略方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 
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14.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15.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 
17.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x猪膏发煎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 
从小便出。 
18.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19.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20.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x附方x 
x瓜蒂汤x 治诸黄。(方见 病中。) 
x《千金》麻黄醇酒汤x 治黄胆。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卷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属性: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2.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3.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4.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 
不能 ,不得眠。 
5.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6.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7.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8.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 
9.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10.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1.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1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x桂枝救逆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 
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消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3.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x半夏麻黄丸方x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14.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x柏叶汤方x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x黄土汤方x (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16.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x泻心汤方x (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卷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属性:1.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2.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 
此属支饮。 
3.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 
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4.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 
而涩,其病难治。 
6.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7.哕而腹满,视其前后,如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8.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x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13.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x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 
者。) 
x大半夏汤方x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x茯苓泽泻汤方x (《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者,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升)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19.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x文蛤汤方x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x半夏干姜散方x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21.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x生姜半夏汤方x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桔皮汤主之。 
x桔皮汤方x 
桔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23.哕逆者,桔皮竹茹汤主之。 
x桔皮竹茹汤方x 
桔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4.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2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2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27.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29.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0.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32.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 
面戴阳,下虚故也。 
35.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x四逆汤方x (方见上) 
x桂枝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温复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x大承气汤方x (见痉病中)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浓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