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09-丛桂草堂医桉 >

第5章

409-丛桂草堂医桉-第5章

小说: 409-丛桂草堂医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实复杂之病。其中必多转变。医家当随其机而应付之。曲折变化。一如其病。苟稍执滞 
。其不覆败者几希。虽然。此岂可与浅人道哉。 
孟姓妇年逾四旬。素患白带。庚戌秋间卧病。服药不效。遂延予治。病者烦躁不安。彻夜不 
寐。稍进汤饮。则呕吐不已。脐左 
有动气。白带频流。自觉烧热异常。扪其身凉如平人。脉亦弦小不数。舌红赤光。毫无苔垢 
。问其家人。病者性情素躁。且已产育十二胎。盖血液亏竭。阳热偏胜。加以所服药饵。皆 
辛散苦寒之品。以致胃气益虚。胃液益竭。而神不守舍也。乃与黄连阿胶汤。加沙参、麦冬 
、熟地、枣仁、茯神、牡蛎、龙齿、珍珠母、朱砂块、磁石、蒌仁等药。芩、连只用数分。 
熟地、阿胶等则用三钱。以鸡子黄一枚。生搅冲服。一剂烦躁定。能安睡。二剂后眠食俱安 
。但 
精神疲惫。遂以前方去芩、连。加苁蓉、枸杞。填补精血。接服数日而痊。 
王姓妇。发热 
头疼。呕恶不已。医用荆、防、苏叶等药不效。予诊其脉数口渴。舌苔薄腻。溲热胸闷。此 
暑湿痰滞蕴伏中焦。胃脏不能运化之病。乃与橘皮竹茹汤。加黄连、半夏、旋复花、佩兰、 
枇杷叶、茯苓、苡仁等药。服后得战汗而热退呕止。能进稀粥。复以原方减轻其剂。加沙参 
、麦冬。全愈。 
王善余次子。年十六岁。陡患腹痛呕吐。恶寒发热。痛甚则出汗。舌苔薄腻 
。脉缓滑。与茈胡桂枝汤去人参。加蔻仁、木香。一剂痛呕俱止。寒热亦退。接服一剂全愈。 
吴姓妇年二十余。夏间陡患呕吐心烦胸闷。头眩口干。自服痧药及十滴药 
水。均无效。予以黄连五分。吴萸二分。旋复花、半夏各一钱五分。香橼花五朵。橘皮八分 
。六一散二钱。代赭石三钱。一剂而愈。 
某妓十六岁。腹痛呕吐。先数日天癸来时。犯房事。旋即腹痛。呕吐下利。胸闷发热。痛作则呼号不已。舌苔腻。 
脉滑。此平日饮食不慎。胃病而兼子宫病也。因与桂枝汤。加浓朴、木香、砂仁、半夏、当归。服后腹痛较轻。惟吐利 
未止。身热口渴。溲热。溺时则小腹大痛。脉弦滑数。遂改用黄连汤加浓朴。于是腹痛大定。身热亦清。但呕吐粘痰甚 
多。乃以原方去桂枝、浓朴、半夏。加麦冬、竹茹、神曲、佩兰、生姜汁、莱菔汁等。服后得畅汗而痊。 
查养和女佣十八岁。端午节啖糯米粽过多。遂病胸膈饱闷。恶寒发热。舌苔垢腻。脉息滑大。先与平胃散合枳桔汤。 
加神曲、栝蒌。不效。乃于方中加滚痰丸三钱。服后得大便两次。胸膈遂通。嗣以原方去滚痰丸。合小陷胸汤。接服两 
剂全愈。 
黄焕文君病湿温。予已为之治愈矣。未几因饱啖鸡肉荤面莲子等物。复病胸次满闷不舒。发 
热口干。舌苔干腻。与枳桔汤合小陷胸汤。加神曲作煎剂。并令先服滚痰丸三钱。服后先得 
大便。随即得汗甚多。衣襟俱湿。盖前病之余气未盖。不仅食滞为患也。自是热退胸舒。知 
饥能食。复以六君子汤加麦冬、苡仁。接服两日而瘳。 
郭某年六十余。腊月间患疝病。外肾根部。肿硬如鸡卵。疼痛非常。恶寒不热。口干。舌光 
无苔。而色不红。盖寒疝也。其坚硬如鸡卵者。寒邪搏结得温则消散也。乃以乌头桂枝汤。 
蜜炙乌头三钱。桂枝、白芍各二钱。甘草一钱。加党参二钱。干姜八分。小茴香、当归各三 
钱。木香一钱。作煎剂。服后至夜间痛始定。肿硬亦消。口干亦止。翌日。以原方用羊肉汤 
煎药。并令其煨食羊肉而痊。 
龙耀南年逾五旬。素有疝病。时发时愈。辛亥冬月。病复作。然与从前发病时情形不同。自 
觉有气从脐下直冲于心。则心痛欲裂。于是手冷汗出。不能支持。吸鸦片烟暂止片刻。然于 
病无济。初犹间一二日始发。继则日发无已。精神疲倦。饮食大减。两脉弦小。舌中有白苔 
。盖奔豚病也。乃肾气素虚。复受客寒。身中阳气不能胜寒气之侵逼。则上冲而作痛。昔人 
所谓肾气凌心者是也。乃与桂枝加桂汤。再加熟地、鹿角胶、小茴香。服两剂后。痛大退。 
越两日。天气愈寒。而病之复作。更兼呕吐。遂改用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半夏、鹿角胶 
、沉香。接服三剂全安。 
李姓妇年约四旬。天癸两月未来。呕吐不能饮食。茶汤入口便吐 
。略有恶寒发热等症。予诊其脉。缓滑有神。乃告之曰。孕也。病家疑信参半。 
急欲止吐。 
屡服药而呕吐偏不能止。复延他医延医。议论纷纭。方药亦各不同。数日后呕吐如故。日渐 
瘦弱。一月后其家复来邀诊。入其室则病患方痉厥未苏。两手紧握。两膝亦蜷。面色黄瘦。 
问 
家已议备后事矣。予曰。人虽瘦弱。痉厥可畏。而脉则缓滑有生气。非病也。孕也。因嘱其 
不必服药。但以粥汤及鸡鸭汤与饮。盖以妇人恶阻。有过六十日或八十日始愈者。不可妄以 
药治也。又月余。其侄来诊病。问之。则已渐愈。稍能饮食矣。及至腊月。其婿送诊金来。 
复问之。则已饮食步履如平人矣。至今年三月果生一女。金匮论妇人恶阻。有绝之之戒。不 
图于今日见之也。 
孙姓子七岁。腊月间发热恶寒。咳嗽体倦。饮食减少。脉缓不数。初用 
葱豉汤加薄荷、桔梗、杏仁、甘草等。服后颈项及胸背等处。发现痧点。犹隐约在皮肤间。 
尚未大现于外也。仍用原方。第三日痧大现。胸背颈项手臂等处。均密布而色红艳。夜间热 
甚口渴。遂改用桑叶、金银花、杏仁、益母草、花粉、贝母、甘草等。第四日热仍不退。舌 
色红赤起刺。毫无苔垢。遂易方。用地骨皮。干生地各三钱。麦冬二钱。北沙参一钱。白茅 
根三钱。贝母一钱。枇杷叶一片。一服热退神安。舌色亦淡而无刺矣。接服一剂全愈。 
杨某年近三旬。素有吐血病。遇劳则发。今年五月。因劳役愤怒。血症又作。吐血成碗。发 
热咳嗽。延医服药。始尚小效。继则大吐不止。服药不效。其戚王姓延予治。问其情形。每 
日上午四句钟时。即大吐血。咳嗽有痰。心烦口渴。欲饮冷水。自觉胸博烧热。心胸间喜以 
冷水浸手巾覆之。知饥能食。舌苔薄腻微黄。两手脉数不大。形容消瘦。予谓此暑热伏于肺 
胃 
。热迫血而妄行。欲止其血。当先降其热。热降则血安于其位。不治而自止矣。以玉女煎合 
清燥救肺汤为剂。生石膏四钱。桑叶一钱。干地黄四钱。阿胶三钱。贝母、麦冬、沙参各二 
钱。杏仁一钱。枇杷叶一片。服后觉凉爽异常。腹中雷鸣。心内空虚。身热亦稍平。上午四 
时未吐。至午后始吐。咳嗽痰多。仍以原方加竹叶三钱。栝蒌根二钱。枣仁、柏子仁各四钱 
。接服两剂。血几全止矣。惟精神疲惫。时出冷汗。脉息 大无力。舌上无苔。乃热退而元 
气虚也。况吐血多日。亡血已多。安有不虚之理。易方用生脉散加黄 、熟地、枸杞、枣仁 
、阿胶。接服两剂。汗渐少。能进粥两大碗。惟咳嗽痰中带血。嗽甚则亦或吐一二口。但迥 
非从前之汹涌耳。乃以百合固金汤合千金苇茎汤。出入调治。数日后能起床行走。饮食亦大 
进矣。遂以饮食滋补。兼服琼玉膏而瘳。 
家君自少时即患肺病。咳嗽咯血。必服泻白散及贝母、山栀、麦冬等药数剂始愈。嗣后遇劳 
碌及恼怒时。病即复作。然亦有隔数年不发者。丁未夏月。偶因冒暑发热。而旧病亦复发。 
较前益剧。先是某日夜间。觉喉内有物上溢。以为痰耳。遂咯吐数口。及张灯视之。则皆血 
也 
。由是咯血不已。或纯血。或与痰质混和。精神疲惫。不能起于床。服阿胶、地黄、麦冬、 
贝母、枇杷叶等药小效。饮食亦稍能进。面色如常。身不发热。亦无盗汗口渴等症。脉息亦 
尚平静。遂仍以前方进。讵意次日晚间。血忽上涌。连吐数口。遂昏晕不能言。奄奄一息。 
急以潞党参五钱。西洋参五钱。煎汤进。及参汤服下数分钟。始能言语。谓心内慌慌。周 
身肉颤。语时声音极低。盖元气大虚欲脱也。遂仍以参汤和阿胶、熟地、枣仁、枸杞等药 
煎汤进。并以猪蹄煨汤服。如是调养至十数日。始渐入佳境。而胃纳亦甚佳。每日须六七 
餐。过时则饥。每餐皆猪蹄、海参、鸡子、粥、饭等物。且惟此等滋补品能受。若菜蔬、 
莱菔及豆腐浆等类。皆不堪食。偶或食之。则觉嘈烦易饥。盖亡血之后胃液耗竭。非藉动物 
之脂膏不能填补也。迨一月后。精神渐复。亦能为人诊病。但不能用心思索。每写药方。则 
手颤眼花。行路只能及半里。再远则不能行矣。此丁未年焯由苏州返里。侍疾笔记之大略也 
。其后三年病未大发。精力亦较前康健。辛亥七月。天气酷热。偶因诊事劳碌。病又复发。 
咳嗽咯血。发热口干。服清养药数剂。虽小愈。而精神则殊疲弱。至九月间。武昌革命正在 
进行之时。吾扬居民。纷纷迁避。几于十室九空。家君日闻此耗。惊忧交并。于是病又大作 
。 
接服至十日。血渐少。亦稍稍能睡矣。自是遂以两仪膏集灵膏二方合并。仍制成膏剂。接服 
月余。咯血全止。精神亦大恢复。但微有咳嗽而已。计前后凡服党参斤许。西洋参数两。枸杞 
子斤许。熟地二斤。干地黄、麦冬、阿胶亦各数两。距今已将三年。病未复发。且精神矍铄 
。日夕奔走。为人治病。呜呼。药之功顾不大欤。今编此书。特志崖略于此。以俟高明教正焉。 
曹韵笙先生如君。年三十余。素患肺病及头痛病。每劳怒啖粘腻肥甘等物即发。发则 
头痛目昏。咳嗽喉中如水鸡声。胸闷不饥。舌苔薄腻。寸关脉滑。盖产育已多。脑筋衰弱。 
而又吸阿片。喜肥甘粘食。痰滞阻塞为病也。每次均用桑叶、杭菊、薄荷、杏仁、贝母、桔 
梗、前胡、橘皮等药奏效。今已数年。皆赖此方之力。现悉粘腻肥甘之患。已改用他种食品 
。而病发亦轻。不复如前此之剧矣。 
姚某子六岁。六月间患痢症。里急后重。日夜不休。发热口渴。舌苔黄腻。两脉滑数。用香 
连丸加黄芩、枳壳、槟榔、苡仁、六一散。作煎剂。黄连只用四分。余药亦只用一二钱。一 
剂痢减半。再剂全安。 
张小芬君病痢。下利腹痛。里急后重。困苦不已。脉息滑数。与小 
承气汤合香连丸。加槟榔、木香。服后痛痢俱止。但转为发热胸闷。是里气得通而余病将从 
表解也。乃易方用小陷胸合小茈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壳、桔梗、浓朴。得汗而解。惟 
腹中作胀。不思饮食。舌现白腻苔。复易方用平胃散。加黄芩、苏梗、蔻仁、佩兰、苡仁等 
两剂全瘳。 
夏某子四岁。下痢红白。腹胀身不热。口不渴。舌色淡无苔。脉缓滑。与平胃散 
加白术、木香、砂仁、扁豆等。接服两剂而痊。盖过啖生冷等物。肠胃不能运化也。 
殷某子四岁。下痢多日。手足冷。时出冷汗。脉息小弱。神气疲倦。口不渴。舌无苔。此非 
痢疾。乃阳虚欲脱也。不温则死。乃与理中汤。参、术各用三钱。干姜八分。甘草八分。加 
生姜、 
红枣煎服。一服汗收手暖。下利亦减。接服一剂而安。 
李善门侄女。年二十余。患痢疾。 
医用大黄、槟榔。及三物备急丸数剂。下利益甚。里急亦迫。至于脱肛。每至解大便时。腹 
痛肛坠。困苦异常。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