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9-黄帝内经太素 >

第3章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3章

小说: 439-黄帝内经太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消。(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两焦在于心肺,悲 
气聚于肺,叶举心系急,营卫之气在心肺,聚而不散,神归不移,所以热而气消虚也。平按∶《素问》 
两焦不通作而上焦不通。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作两焦不通。与此正合。又王注释布 
叶谓布盖之大叶,新校正疑非是,复引全元起云∶悲则损于心,心系急则动于肺,肺气系诸经,逆 
故肺布而叶举。安得谓肺布为肺布盖之大叶。据此,则全注与本注意合。)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虽命门藏精,通名为肾,脉起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支者, 
从肺络心,注胸中。故人惊恐,其精却缩。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闭不通,则气不得上,还于下焦, 
下焦胀满,气不得行。平按∶精却《甲乙经》作神却。又《素问》新校正云∶气不行当作气下行。玩 
本注,仍当作气不行。)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故汗大泄。(气不得行,或因热而腠理开,营卫外 
通,汗大泄也。平按∶《素问》、《甲乙经》热作炅。《素问》故汗大泄作汗大泄故气泄。)寒则腠 
理闭,气不行,故气收聚。(因营卫不通,遇寒则腠理闭塞,则气聚为病也。平按∶寒则腠理闭, 
《甲乙经》无此三句,《素问》在炅则腠理开三句之前。聚《素问》作矣。)忧则心无所寄,神无 
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心,神之用。人之忧也,忘于众事,虽有心情,无所任物,故曰无所寄。 
气营之处,神必归之,今既忧繁,气聚不行,故神无归也。虑,亦神用也,所以忧也不能逆虑于事, 
以气无主守,故气乱也。平按∶《素问》、《甲乙经》忧均作惊。新校正云∶《太素》惊作忧。寄 
《素问》、《甲乙经》均作倚。注心情别本作心精。)劳则喘喝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人之 
用力劳乏,则气并喘喝,皮腠及五内腑皆汗,以汗即是气,故汗出内外气衰耗也。平按∶喘喝顾本 
《素问》作喘息,赵府本 
作喘且,《甲乙》同。内外《素问》作外内。)思则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专思一事,则心气驻一物。所以神务一物之中,心神引气而聚,故结而为病也。平按∶身《素问》、 
《甲乙经》均无。《甲乙经》存作伤。《素问》止作归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归正二字作止字。 
气留《甲乙经》作气流。) 

卷第二(卷末缺)·摄生之二
调食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见《灵枢》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九, 
惟编次前后稍异。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二《藏气法时论》。自黄帝问少俞 
曰至走肉矣,见《灵枢》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论》。自五味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针 
论》,又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谷气津液,味有五种,各入其五脏,别之 
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胃受水谷,变化 
以滋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故曰皆秉也。平按∶《甲乙经》伯高曰作岐伯对曰,无水谷二字。 
禀下《灵枢》有气字。)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 
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味所喜,谓津液变为五味,则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 
走同性之脏。平按∶《甲乙经》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肾,文法与此不同,而义意相类。)谷气津液已行, 
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水谷化 
为津液,清气犹如雾露,名营卫,行脉内外,无所滞碍,故曰大通。其沉浊者,名为糟粕。泌别汁 
入于膀胱,故曰以次传下也。粕,颇洛反。平按∶《甲乙经》谷气下有营卫俱行四字,糟粕上无化 
字。)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因前营卫大通之言,故问营卫所行。平按∶《甲乙经》之行作俱 
行。)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既五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精 
微,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卫气出胃上口,营气出于中焦之后,故曰两行道也。平按∶既《灵枢》、 
《甲乙经》均作溉。行上《甲乙经》有焦字。)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 
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搏,谤各反,聚也。谷化为气,计有四道∶精微营卫,以为二道; 
化为糟粕及浊气并尿,其与精下传,复为一道;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名气海,以为呼吸,复为一 
道,合为四道也。平按∶《甲乙经》命曰作名曰。《灵枢》咙作咽。)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天之精气,则气海中气也。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 
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 
还之气。若半日不食,则肠胃渐虚,谷气衰也。一日不食,肠胃大虚,谷气少也。七日不食,肠胃虚 
竭,谷气皆尽,遂命终也。平按∶天之精气《灵枢》、《甲乙经》作天地之精气。)黄帝曰∶谷之五 
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充虚接气,内谷为宝,故因其问,请尽言之。)五谷∶(五谷、 
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 
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 
性之味,脏腑血气之本也,充虚接气,莫大于兹,奉性养生,不可斯须离也。黄帝并根据五行相配、 
相克、相生,各入 
脏腑,以为和性之道也。案神农及名医《本草》,左右不同,各根据其本具录注之,冀其学人量而取用 
也。)粳米饭甘,(味苦平,无毒。稻米味甘温生。平按∶《灵枢》粳作 ,音庚。《灵枢》、《甲乙 
经》均无饭字。注生原抄作生,原校作平。)麻酸,(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大豆咸,(大豆 
黄卷味甘平,无毒。生大豆味甘平。)麦苦,(大麦味咸温微寒,无毒,似 麦无皮。 麦味甘微寒, 
无毒。小麦味甘微寒,无毒。)黄黍辛。(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黍米味甘温,无毒。)五果∶ 
枣甘,(大枣味甘平,杀乌头毒。生枣味辛。)李酸,(仁,味苦甘平,无毒。实,味苦。平按∶注 
仁别本作李。)栗咸,(栗味咸温,无毒。)杏苦,(核,味甘苦温。花,味苦,无毒。实,味□ 
酸。)桃辛。(核,味苦甘平,无毒。实,味酸。)五畜∶(牛甘,肉味甘平,无毒。)犬酸,(牝 
犬肉味咸酸,无毒。)猪咸,(肉味苦。平按∶《甲乙经》猪作豕,下同。)羊苦,(味甘大热, 
无毒。)鸡辛。(丹雄鸡味甘微温微寒,无毒。白雄鸡肉微温。乌雄鸡肉温也。平按∶《甲乙经》牛 
犬豕羊鸡下均有肉字。)五菜∶葵甘,(冬葵子味甘寒,无毒,黄芩为之使。葵根味甘寒,无毒。 
叶为百菜主。心伤人。)韭酸,(味辛酸温,无毒。)藿咸,(案《别录》小豆叶为藿。)薤苦,(味 
辛苦温,无毒。)葱辛。(葱实味辛温,无毒。根主伤寒头痛。汁平。)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 
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养生疗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平按∶《甲乙 
经》黄青黑赤白下均无色字。)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 
(脾病食甘,《素问》甘味补,苦味为泻。平按∶所言五宜者《灵枢》作五宜所言五色者。)心病者, 
宜食麦羊肉杏薤;(心病食苦,《素问》咸味补,甘味为泻。)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肾病食咸,《素问》咸味泻,苦味为补也。黄卷,以大豆为之。)肝病 
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肝病食酸,《素问》酸味泻,辛味为补。)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肺病食辛,《素问》辛味泻,酸味为补。平按∶《甲乙经》黍上无黄字。)五禁∶肝病禁辛,心 
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五味所克之脏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 
所克资肝也。平按∶《素问》无饭字。枣下《灵枢》、《素问》均有葵字。)心色赤,宜食酸,犬 
肉李皆酸;(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资子也。平按∶食酸下《素问》有小豆二字。 
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应根据新校正补入。犬肉下《灵枢》有麻字。李下《素问》、《灵枢》 
均有韭字。)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脾者,土也。咸者,水也。土克于水,水味咸也, 
故食咸以资于脾也。平按∶栗下《素问》、《灵枢》均有藿字。《素问》此段在肺色白段之下。)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肺者,金也。苦者,火也。火克于金也,以能克为资也。平按∶ 
杏下《素问》、《灵枢》均有薤字。)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皆辛。(肾者水也。辛者,金也。 
金生于水,以母资子。平按∶桃下《素问》、《灵枢》均有葱字。) 
辛散,(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酸收,(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 
甘缓,(脾甘性缓,欲得缓者,食甘以缓之。)苦坚,(心苦性坚,欲得坚者,食苦以坚之。)咸濡。 
(肾咸性濡,欲得濡者,食咸以濡也。平按∶濡《素问》作 ,下同。)毒药攻邪,(前总言五味有 
摄养之功,今说毒药攻邪之要。邪,谓风寒暑湿外邪者也。毒药俱有五味,故次言之。)五谷为养, 
(五谷五味,为养生之主也。)五果为助,(五果五味,助谷之资。)五畜为益,(五畜 
五味,益谷之资。)五菜为埤,(五菜五味,埤谷之资。平按∶埤《素问》作充。袁刻作稗,恐误。) 
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谷之气味入身,养人五精,益人五气也。)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 
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脏也。散收缓坚濡等,调五脏也。平 
按∶《素问》五下无味字。)四时五脏病,五味所宜。(于四时中,五脏有所宜,五味有所宜。平按∶ 
《素问》病下有随字。) 
黄帝问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力中反, 
淋也,篆字癃也。平按∶ 《汉书·高祖本纪》年老 病勿遗,作 ,乃古文癃字也。)咸走血,多 
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大贡反,心气流泄疾。)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 
欧;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五味各走五脏所主,益 
其筋血气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余并招于病,其理是要,故请闻之。平按∶《灵枢》欧作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